■ 丁洪霞(吉林省通化市第十八中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现阶段新《课标》实行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是初中阶段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初中语文教育与目前的社会发展相结合,语文教师要在原本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与新《课标》相关要求相融合,不断进行创新,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有效提升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形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全面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完善。通过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创新,学校与教师不再单一追求成绩,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思路,进而让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与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观念以及模式均有了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换言之,就是新《课标》对创新意识能力更为关注,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或者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均要进行积极创新,进一步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但是要想有效推动课程教育创新,就要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提升,通过严格的专业培训,让教师掌握更丰富的教学技能,以此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语文教师。
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各项技能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明确要求,教师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不断推动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及综合素养。以此体现出初中语文的教学观念及方式的全方位创新,这是教育发展的一项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课堂互动十分重要,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正确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对所学课文进行探究。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提出: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会让每个人至少会拥有两种思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其创造适当的环境,增加他们的交流频率,在汲取他人身上优点的同时,有效提升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力,也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帮助。
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进行教学时,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前后桌相互讨论的形式,对文中景物的描写方式及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小组内部完成讨论之后,再与其他小组进行相互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中的写作特点进行深入掌握。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取长补短,掌握各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情况要进行及时了解,针对各个小组之间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分组时进行合理划分,以此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当下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以语文课程所学内容为基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情境的设置要具有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直观性,进而对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产生吸引,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实现认知活动与其自身情感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其树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想象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课程学习效果。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的《岳阳楼记》的教学当中,教师依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情境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视频,介绍范仲淹的背景资料,正确引导学生渐渐进入到课文内容深处,让学生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生活理想产生深刻理解,并对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进行学习,以此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此篇课文的认知与理解。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正确运用,同时要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增加活力,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
例如,教师在对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当中,结合学生所在家乡的特有因素,以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文章中所展示出的感情主线进行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家乡所具备的魅力产生进一步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课文学习的快乐,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课堂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能够为学生布置相关社会实践任务,并让学生对自身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然后搭配上与其相符的图像,在图文并茂中进行仔细观察,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实践能力,进而获得更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学生在对语文课文进行学习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述,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解。但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完全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整体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所学课文表达出的情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会对其学习兴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降低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样优化完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呢?首先,教师就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合理运用所学课文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其次,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社戏》时,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行通读课文内容,全面领略鲁迅先生所要表达出的风土人情,或者让学生对此篇文章开头所讲的风俗习惯进行充分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学生的想象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主感受到课文中的社戏在当地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并对当地人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了解,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全面讲解,并进一步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童趣童真,对作者在文中所展现的关于童年时期的情怀进行理解。
又如,学生在对八年级下册的《蒹葭》一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古文进行欣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对这一课文的寓意以及背景故事进行了解与熟悉,在此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阅读,以此有效提升学生自身对古文的自主阅读以及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诵读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加大关注,在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时,组织学生对课外知识多多学习与借鉴,对相关优秀名著进行阅读了解,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对《蒹葭》进行学习之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对其中的押韵词句进行细细品味,以此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古诗的悠久历史。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古诗进行吟唱,学生在唱古诗的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与古代诗歌有关的歌曲,或者是将古诗进行改编之后而产生的歌曲。如《浣溪沙》《但愿人长久》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诗经》中的词句按照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古诗进行改编:首先是用现代元素为古诗谱写与之相符的曲子;其次就是将现成的相关谱曲与古诗词进行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所选择歌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演唱。同样,教师可以在现代化教学当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与古诗歌有相关联系的综艺节目进行观看与欣赏,如《中国诗词大会》《诗·中国》或者《经典咏流传》等,让学生在观看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所的诗句进行品味,并进一步体验诗中有画、画中出诗的美好意境。与此同时,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将其范围仅局限在歌唱与朗诵当中,也可以利用书法、舞蹈、绘画以及戏剧等方式,来对古诗词歌曲进行编排与展示。对于这些内容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既要重视其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又要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直接指出,并让学生依据正确答案进行改正。学生通过教师的指正,虽然能够及时改正错误,但是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不能够有效提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发现自身学习上所出现的问题,那么在后期的语文学习中就不能进行更好地语文课程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方面所产生的问题要进行自主发现,并能够知道自己所出现的错误具体是在哪个环节产生的,以此方式来完善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模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对读后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初稿,并且对初稿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之后,学生在写读后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先进行简要概括,然后将鲁迅对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的态度进行重点分析,以此得出:鲁迅在童年时期对百草园的热爱与憧憬。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相关事物的特征,如: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于是常常拔起来……通过这段话,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感受百草园似乎就出现在学生眼前,以此让学生感受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特征,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是带着儿时的童真所进行的。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生来讲,什么事物就是鲁迅所描述的“百草园”,而什么事物又是鲁迅所描绘的“三味书屋”。以此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新时代的种种诱惑之中,学生自身要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
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能够更加明白写作读后感的重要性,并理解在读后感中所展示出的感受力对其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够仅局限在书本之中,也可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或电影,对其中的某一个情节片段进行回忆,详细分析其中打动自己的相关人物,然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写出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触。这样通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学生既能加强听说读写的整合,又能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最直接的方式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进行重点培养,提升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对教学观念进行积极转变,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观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课堂互动、情景模式以及各项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初中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