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涛(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 657000)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养成健康体魄,成为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新课标着眼体育强国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理论、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技能学习规律,注重育体、育心、育人相结合,注重体育运动与健康生活相结合,加强课程设计,深化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运用到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新课标,创造性地构建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框架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摆在高中体育教师面前的突出任务。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具体内容。学校和体育教师都应该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认真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进行更加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努力延伸传统体育课堂,扩展体育教学内涵,拓宽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和改进体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康成长,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迈入人生更高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教师的体育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更新和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体育教师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仍然主要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对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运动习惯和体育品格的培养。有的教师仍然拘泥于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传统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同时获得体育技能、体育精神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育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体育技能,还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体育品德的培养。当前,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将体育精神、思想品质、道德素养的要求纳入到体育与健康日常教学,使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体育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生硬,缺少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难以适应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和身心特点。有些教师不注重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课堂体会和感受,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笔者所在地区高中体育师资整体队伍能力和综合素质比较低,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握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不够成熟稳定,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入,教学观、体育观、事业观还有偏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忽视核心素养导向,没有将新课标的要求纳入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不敢突破、不愿创新,不善于挖掘校内外体育教育资源,教学缺乏趣味性、艺术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把坚持“健康第一”理念放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体育与健康教学全过程,融入课程设计各环节,将培育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有效统一起来,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氛围和课外运动环境。体育教师应推动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运动和锻炼,让学生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学校要认清新课标的根本精神,明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方向,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摆在同主科同样重要的位置,调动相关课程资源,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深入教学理论实践研究,努力构建专业牵头、各方参与、制度健全、运转有序的教学工作格局。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贴近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推动体育与健康深度融合,推动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兴趣,以达到课程教学要求。要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紧密结合高中生身心特点和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技术性和科学性。体育教师要担当好课程设计者和教授者两个角色。要尊重个体发展倾向,既关注学生身体素质,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参与课程设计,用生活教育理念来指导课程设计。要坚持“学、练、赛”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运动项目和个人运动项目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身心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和运动项目进行改进提升,开发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项目,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成长需要。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领悟体育运动的意义,体验运动的魅力,逐渐养成日常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包括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诸多方面。高中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性,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设立差异化的目标,努力将运动项目、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差异相统一,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公平学习、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自我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积极引导每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激励和引导高中生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方面。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状况,也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道德情感。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彻底改变依据学生技能水平确定分数的“一刀切”做法,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构建多角度、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吸纳学生、家长、其他学科教师等多方面评价主体,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共同做好引导,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公平性,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自信,培养运动兴趣,享受体育乐趣,养成运动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是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新课标一方面赋予了体育教师更多的课堂教学自主权,另一方面也对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紧跟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发展,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努力提升体育专业能力素质,更好适应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拓宽教学思维和教学视野,掌握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创新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职业认同,树立职业理想,热爱体育事业和本职工作,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努力达成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搭建培养成长平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体育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帮助体育教师进步、成长,努力培育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学水平过硬、思想素质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
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切实增强做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生活即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切实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探索并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