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妹月
叶圣陶曾提出:“学生需要具备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创设了语文课来培养这两项能力。”读和写一直也是语文教师旨在精进的两个教学环节。但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有的教师在读与写方面割裂了,变成了纯粹为了阅读而读,为了写作而写,结果导致了从阅读到写作的教学转换无法顺畅地进行。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是就名著读名著,面对写作时仍然感觉无处下手。
针对这种现状,我意识到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是从阅读走向写作的实践过程,经典名著阅读与写作怎样有效结合,才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创作热情将会得到激发,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得到提高。在名著阅读的读写训练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于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努力以经典文学作品为重点,将其阅读应用作为提高写作技能的知识库,将经典名著与写作课程的有效整合,确定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点,创新写作,让学生们在经典名著的熏陶下掌握品味和運用语言的能力,引发写作的自信心,以此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找准名著读写结合点,创新写作形式
我致力于寻找阅读与写作的交汇处,采取创新写作手法,以鼓励学生对写作的热忱,锻造他们在情绪描绘和文辞修饰上的技巧。
(一)仿写语段学习抒情
通过众多经典著作的片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模仿,以提高他们的表达与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写作自信心。比如,《藤野先生》的终章情感阐述部分,就可以启发学生仿写情感表达文章。
例如,有时我常常想:茉莉花那如锦的色彩,那昂首挺胸的姿态,小而言之,是它开出了倾世的美丽;大而言之,是它面对挫折不言放弃的那份信心与坚毅。它的一抹洁白,一缕清香,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是美的,激励着我为成功而做出努力!
应该说,模仿写作满足了学生模仿的倾向,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是一个试之必效的读写作结合方法。
(二)写颁奖词凝练表达
颁奖词是一种评价性的文字,其语言简明扼要,句子形式多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概述技巧和精确表达才能。读完《昆虫记》,我动员学生用颁奖词阐述他们对书中昆虫的看法。学生们创作出的许多颁奖词,给予我惊喜的震撼,例如。
弱小的身躯,努力工作是唯一目的,
明确的分工,智慧在举手投足间。
它们用一生筑造一座“城市”,
晚年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干净整洁,
却悄然离去。
它就是恪尽职守的建筑师——黄蜂。
颁奖词的写作虽然只有寥寥数句,却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名著人物的理解、对人物精神的把握,也对锻炼学生言简义丰能力和精准表达的能力特别有效。
(三)诗化表达,呈现阅读感悟
在阅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按照诗诗歌的构造,重新阐述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是一种颇为有趣的创作方法。
比如读完《朝花夕拾》,学生创作了《献给藤野的歌》。
时光是一支悠扬的歌,深情地凝望
清晨中那带着露珠的花朵
那朵花的名字,叫藤野
看——
他订正我讲义的认真
他纠正我解剖图的严格
他对我解剖实习的无比关切
他眼神中对我和中国的希望……
感激与怀念,已经在我的记忆镌刻
汇聚成我对恩师不变的赞歌
学生们普遍偏爱诗歌创作这一形式的写作,他们通过此方式将全书内容融入诗篇,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深度阅读复杂的文字,也为阅读过程增添了诗的美感和乐趣。
(四)批注、改写、推荐语等其他读写结合的训练角度
在阅读活动中,我借助评判式注解、欣赏式注解等不同类型的注解方法,引导学生全面解读名著里的艺术技巧、语言特色、关键句子以及思想感情等内容,促使他们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形成边读边写的习惯。阅读过《西游记》后,我让学生们依照师徒几人性格特性去设想他们取经途中可能遭遇的故事,发挥想象写成新的故事。读完一本名著后,学生们甚至会撰写一段推荐语,向身边的人推荐这部作品。
这些融合阅读与写作的练习,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触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并提升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都有一定的成效。
二、根据文本特质确定写的内容
不一样的经典作品,语言风格和阅读重点之间的差异,显然是由它们各自的文本特性决定的。
《艾青诗选》是诗集,以一首首意境凝重深远、情感深厚大气的诗歌为内容,以抒写民族的苦难与反抗、对国家深厚的热爱和对光明与胜利的期盼等为主题,非常适合学生朗诵和创作,我们就以创作小诗为写作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升学生写作思维。
《红星照耀中国》写到了众多重要人物,给这些人物写传记或者设计人物名片,对学生了解人物事迹和品质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牛刀小试展示写作风采。这样基于文本特质确定写作的内容,经由阅读延伸至写作,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深刻。
这是我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关于读写结合的几点尝试,目的在于以名著阅读为基础,激发兴趣,找准能促发学生写作的片段,把学生由名著阅读的“半亩方塘”引入广阔的“写作活水”,让学生在自由时空里阅读思考,促进学生名著阅读与写作素养的有效结合。
本文系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读写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JGHYB14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