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2023-11-06 06:22孙璟雅
文化产业 2023年30期
关键词:行腔观赏者咬字

◎孙璟雅

■关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基本论述

作为一种出现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声乐演绎形式,民族声乐在我国声乐艺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中国民族音乐增添了无尽的光彩,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繁荣发展。民族声乐是典型的“平民音乐”,因为它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了广大群众卓越的智慧、丰富的情感。

关于民族声乐的含义,学术界、声乐界很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但是尚未形成严格、统一的理论阐释。其中,有学者将民族声乐阐释为“一种表达特定民族文化、情感和传统的音乐形式”,也有学者认为民族声乐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的文化表达形式”,还有学者分别从广义、狭义层面界定和分析民族声乐。其中,广义层面的民族声乐被视为涵盖戏曲演唱、民歌演唱、曲艺说唱的演唱艺术;狭义层面的民族声乐被视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殊唱法,既继承了传统民歌演唱的特点,也汲取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特点,是中西融合的产物。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民族声乐是以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整体来讲,基于民歌、戏曲等艺术产生的民族声乐风格多样,形式丰富,既能够以传统民歌的形式进行演绎,又能够以西方美声的唱法进行表达,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民族声乐演唱中提高情感表达能力的策略

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尤为重要。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加强情感表达,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效果,还有助于增强观赏者的情感体验,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内容、主题、基调、风格等,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增强演绎的感染力。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民族声乐演唱中如何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展开分析。

咬字吐字规范,以“字”传情

作为一种融合多门艺术的音乐表现形式,民族声乐汲取了多种艺术的精华,在演绎过程中强调通过特色曲调、真挚的情感、专业的技巧给观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引发观赏者共鸣。高质量地演绎民族声乐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比如娴熟的演唱技巧、良好的声音条件等;另一方面需要演唱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演唱基调,融入个人情感,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从而为观赏者献上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在民族声乐作品演绎过程中,语言至关重要,演唱者要做到咬字清晰、发音规范,以便带给观赏者良好的体验,使观赏者更好地体会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意识到语言是作品的内核,保持正确、规范的咬字吐字习惯是演绎作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否则既无法反映作品的内核,也无法带给观赏者愉悦的体验。

明代著名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曾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魏良辅认为,“字清”既是基本,也是关键,演唱者在演绎戏曲时,首先要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咬字规范。具体到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在演绎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声乐作品时,要学会以“字”言意,以“字”传情。换言之,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要结合个人对作品的认识及理解,合理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既要注重咬字的规范性,又要强调演唱的“气韵”。详细来讲,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演唱者应结合语言特点、发音规律,通过专业的发声技巧灵活、准确地演绎作品,要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尽可能演绎出“字”在作品中的独特韵味。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一要正确发出每个字的音节和声调,尤其是对有特殊发音规则的方言歌曲来说;二要保证每个字发音清晰,既不可突兀地吞音,也不可发声含糊不清;三要根据歌曲的情感和要求适当运用连音、断音、颤音等技巧,合理控制音量和音高;四要注意歌词的音韵配合,使歌曲的旋律更加流畅、和谐,增强歌曲的情感表达力。

在日常训练中,演唱者要有意识地练习咬字吐字,精准控制声音的长短与强弱,保证咬字吐字的正确性与规范性,使声乐作品蕴含的情感通过演唱者对“字”的灵活处理得以充分流露,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表演效果。演唱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首先,强化语言训练。演唱者要熟悉歌曲所使用的语言,并学习正确的发音规则和发音口型,这是吐字清晰的前提;演唱者要专门进行字词、短语和句子的发音练习,尤其是要练习在演唱过程中容易模糊的音素。其次,强化咬字吐字训练。演唱者要熟练掌握辅音的发音特点,特别是复杂的辅音组合,其发音不但口型要准确,而且舌头及嘴唇的动作也要保持高度协调。在发音过程中,演唱者要注意元音发音的发声位置和发声强度,清晰、准确地发出每个音节,使听众能够清楚地听到每个字的发音。最后,强化口型控制训练。在日常训练中,演唱者要注意舌尖、舌根、嘴唇和颚部的动作,通过调整口型保证音色通透,同时要通过练习呼吸、放松舌头和嘴部肌肉来减少演唱中的紧张感,使声音更加自然、流畅。在日常训练中,演唱者可以以录像的形式记录和保存自己的演绎过程,通过观看录像总结表演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掌握行腔、运腔技巧,以“腔”传情

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行腔、运腔是演唱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其有助于演唱者传达情感。演唱者要想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声乐作品中,充分展现民族声乐作品的地域特点及民族特色,就要加强行腔、运腔方面的训练,准确、灵活地掌握行腔与运腔技巧,从而让观赏者真切地感受到歌曲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以及情感的转折,提高观赏者对作品的认知与理解。在民族声乐作品演绎过程中,“行腔”与“咬字吐字”关联紧密,演唱者只有口腔动作到位,才能够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才能够发出圆润、优美的声音,才能够细腻、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主题及情感,从而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在节奏、音调、主题、曲式结构、情感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演唱者应结合作品的特点与风格选取合适的行腔方式进行演绎,以此达到以“腔”传情的效果。另外,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还需要运用滑腔、叠腔、擞腔、润腔、拖腔等技巧。其中,“滑腔”是指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有意识地在两音之间作滑进处理;“叠腔”是指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在延长音上加以强弱变化;“擞腔”是指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在拖音、拖腔收尾时采用短快的下行装饰音;“润腔”是指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为了准正四声,通过使用“倚音”“颤音”等不同类型的装饰音润色唱腔,以便更好地适应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要求,让演唱更圆润、更流畅、更动听;“拖腔”是指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字句后的延长音调,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常用方法。比如,在“豫剧新歌”《木兰从军》中“催我爹爹出征去”一句,演唱者故意将“去”字进行拖腔处理;在“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句中,演唱者将“郎”字进行拖腔处理,使声音变得婉转又富有变化。这种拖腔处理进一步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要想实现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演唱者就要加强行腔、运腔等技巧的训练,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实现以“腔”传情的目标。首先,演唱者要学习传统行腔模式。不同的民族声乐演唱有其独特的行腔模式,如昆腔、梆子腔、皮黄腔等。演唱者学习传统行腔模式,了解民族声乐演唱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可以为后续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演唱者要巧妙处理音律和韵律,通过音色、音域、音量、音调的变化传递情感、营造意境。演唱者在运用行腔、运腔等技巧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变化,比如注意音调的起承转合、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装饰音的运用等,使演唱更具表现力。最后,演唱者要合理运用呼吸和发声技巧。呼吸和发声是行腔、运腔的基础,演唱者可以通过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技巧保证音准、音量和音色的稳定;通过合理利用停顿、断音等技巧增强演唱的表现力和情感传递效果。

选取合适的板式,以“板”传情

作为一种融合多门艺术的音乐表现形式,民族声乐不仅汲取了传统民歌的演唱特点,还充分吸取了戏剧演唱的技巧与精髓。因此,我国很多民族声乐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在传统戏曲演唱中,特别是在板腔体戏曲演唱中,板式结构十分丰富,包括中板、慢板、散板等。演唱者在现场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需要结合作品的基调、风格、主题以及演唱情境,采用合适的技巧展现作品的情感,实现作品与情境的高度统一。不同的板式技巧适合不同的作品风格,能够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从而使演唱者的情感得到充分展现。具体而言,演唱者要想传递细腻温柔的情感,就应采用“慢板”,让观赏者能够在缓慢的节奏中放松心情;演唱者要想营造激荡或紧张的氛围,就应采用“快板”或者“流水板”,让观赏者在急促的节奏中感受作品的故事性,增强观赏者的代入感;演唱者要想传递强烈激动的情感,就应采用“自由散板”,通过不规整的节拍体现人物内心的激动。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深刻认识到板式的重要性,只有根据作品的风格、基调、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板式,才能更好地传达情感,获得令人满意的演出效果。在日常训练中,演唱者首先要通过系统学习、行业交流等方式全面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的板式,比如,中国的京剧板、蒙古的呼麦板、西班牙的弗拉明戈板等。其次,演唱者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主题及其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选取与之契合的板式。比如,要想表达悲伤或忧郁的情感,可以选择节奏较慢的板式;要想表达喜悦或激动的情感,可以选择节奏明快的板式。最后,演唱者要在考虑观赏者接受度的前提下选取合适的板式。不同的板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引起不同人群的情感共鸣,因此演唱者需要综合考虑,选择大多数人理解和欣赏的板式,从而引起大部分观赏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板”传情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糅合了多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民族声乐的演绎效果与演唱者的情感表达能力密切相关,演唱者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时,要做到咬字吐字规范,以“字”传情;掌握行腔运腔技巧,以“腔”传情;选取合适的板式,以“板”传情。因此,演唱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演唱技巧的训练,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与情感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演唱技巧与个人情感的深度融合,从而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行腔观赏者咬字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夏夜喜脱贫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探索女高音在演唱山西民歌作品的咬字行腔
南路山东琴书的“曲、文、腔”艺术特征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民族唱法中咬字与行腔的辩证关系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