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金
(1.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4)
处于思想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已经拥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基础认知能力,处于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尤其对于现实生活中复杂多样的利益关系缺乏辨别处理能力,这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培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越来越复杂,人们的利益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都会对高校大学生利益观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等层面分析了高校利益观教育的育人价值,以现阶段高校利益观教育调查现状为基本依托,探析如何优化高校大学生利益观教育的有效路径,从而为高校提升大学生利益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整体育人水平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相应地,利益诉求和利益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积极上进、接受能力强、主体性显著、主观意识强等特点,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和新鲜事物有着独到的看法[1]。就利益观而言,在西方不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利益观冲击着大学生的利益导向,让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正视自身的利益诉求,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处理方面存在困惑,影响了其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高校利益观教育就是以引导大学生有效处理各种现实利益关系,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科学利益观,对利益格局形成正确的认知。利益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益观教育,让大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个人利益诉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利益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个体奋斗进取的重要目标导向,对于社会发展进步以及和谐稳定具有关键意义。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利益观有显著的个体性差异。任何个体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利益观,利益观会对个体的思想、行动产生导向作用,并且个体利益观的集成会对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产生影响。究其原因,利益是思想的引领,任何个体只有出于自身需求才会采取某些行动,通常将其称为“利益刺激”,而在没有这种“利益刺激”的条件下,则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2]。自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人们的利益诉求越来越明显,成为触动人们行为的“最敏感神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利益观教育,能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利益内容,明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合理地表达个人利益诉求,从而把大学生的权利和担当的责任相统一,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尽管利益观教育已经融入高校的教育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利益观教育占比仍然较少,且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考核方式影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人功利性过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呈现功利性。大学生往往更加重视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的学习则不够重视。大学生更加重视应用性强、实用性强的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考试,而对于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则不愿花时间认真学习,呈现明显的功利性特征。第二,大学生在校园人际交往方面也体现出很强的功利性。与任课教师的交往沟通往往是带着希望教师在课程成绩方面打高分、取得科研成果等目的。与同学交往,往往会以对方能不能帮忙、对方经济条件如何等因素作为选择交友的标准。校园人际关系逐渐被物化,存在显著的功利性取向。第三,在就业择业中的功利性。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将薪资水平、待遇条件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而不考虑个人条件、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合不合适、个人的长远发展等,从而容易形成唯利是图、轻飘浮躁的不良心态,影响良好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大学生利益观教育效果不佳,部分大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利益观产生偏差,从而在大学校园里做出不良行为,这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难以协调正常的利益关系。不科学的利益观会导致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共享成果,集体意识淡薄,在集体生活中不会为他人着想,甚至由于过于“自我”而与人交恶,影响个人成长。第二,受不良利益观影响,大学生会处于利己主义状态,容易出现违反法律、违背道德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考试中通过作弊的方式获得通过或取得高分、毕业后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最后偏离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不仅丧失个人信用,还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不利于良好社会秩序和校园风气的营造。第三,在攀比心理促使下产生过度消费行为。现如今,在超前消费观的影响下,攀比心理滋生,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消费欲望,沉溺于过度消费之中,利用“蚂蚁花×”“度小×”等网络贷款平台进行超出自己可支配范围的消费,反而增加了个人生活压力,导致贷款违约甚至侵权行为的恶劣现象的出现[3]。
大学生接受了系统化的理论教育,具备健全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思想道德修养。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实践经验积累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且缺乏社会阅历,在面临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存在认知模糊和认知偏差等问题,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取得好成绩,获取一定奖项和荣誉,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其主要目标。然而,在缺乏良好利益观的基础上,部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偏离个人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利益观教育需要梳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能够在负责的利益格局中进行正确判断;能够破除外力约束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利益认知认同,以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最高导向,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利益。就现阶段而言,部分大学生分不清不同利益的轻重缓急,因蝇头小利或个人利益损害同学、学校或社会的利益,破坏日常人际关系,影响其自身信誉和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劳动中辛勤付出是获取利益、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但部分大学生对于如何实现个人利益的方式选择方面认知不清,缺乏利益获取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意识,试图通过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方式谋求个人利益的满足,影响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利益观凝结、升华了利益取向,是个人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界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是我国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对于现阶段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高校利益观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为实现高校利益观教育的预期目标,应在高校利益观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增强利益观教育的有效性,将利益观教育落实于高校整体教育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各种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利益取向框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形成爱国奉公、担当奉献、诚信忠义的利益取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认知,凸显利益观教育的实际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利益观教育仍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仍然比较传统机械。而利益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少,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益观教学效果不显著。大学生难以分清物质利益刺激的有效性,容易出现唯利是图、功利主义趋向。为此,任课教师应立足于大学生利益观培养现状,明确高校利益观教育的主要目标,以正确的利益导向调动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转变教育观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真正弄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辩证关系,厘清物质刺激和利益导向之间的关系,明确个人行为的利益动因,真正从思想行为层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换言之,任课教师应将利益观教育的理论内容单独列出,让大学生对利益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认知,并结合现实生活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教育内容具体化,将利益观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注重利益观教育的全面性,充分发挥利益观教育的价值作用。
对于任何教育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是其重要方式,利益观教育也不例外。作为一种以思想意识影响学生行为方式的教育,仅依靠课堂范围内的教育难以真正对学生产生作用,需要将利益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一方面,高校领导及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尽可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解决大学生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健全大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的考核评比机制。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引导,将大学生利益导向和个人成长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式满足个人利益,从而形成正确的利益判断,避免出现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充分维护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在国内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生在毕业前,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缺乏社会阅历,对于利益的判断也大多出于自身的考虑,难以基于整体视角或站在他人视角进行思考。为改变这一现状,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在学校范围内组织社会实践,并将利益观教育融入其中,使学校成为一个“小社会”,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校园公益活动中参与团队合作,与他人共享乐趣,通过正确的利益判断增强学生的内心满足感。同时,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利益教育,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巩固利益观教育内容,以直观的方式检验利益观教育的实际成效,提升利益观教育的教学效果。
就业择业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最主要的目标导向。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利益冲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利益观教育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利益观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统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和就业择业观,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避免因追求高薪资而出现忽视个人长远发展、不顾个人身心健康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应明确个人长远利益取向,构建健全的职业规划体系,脚踏实地,在辛勤劳动和个人奉献中实现个人利益需求。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在各种复杂的利益格局面前,存在困惑和迷茫,难以做出正确的利益选择。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利益观教育尤其重要,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前途,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大学生利益观教育也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利益观教育的价值意义,并以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利益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提出了高校优化大学生利益观教育的五条具体路径,从而为破解大学生利益观教育难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