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2016-10-26 09:46张宾哲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公共利益

张宾哲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早期我国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理论和西欧国家提出的社会质量理论,具体介绍了现代社会质量理论的内涵,同时通过对社会质量内涵的理解,从其视角下解读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的困境。

关键词:社会质量;乡村社区;公共利益;个人利益

中图分类号:D630;C912.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1

一、理论的提出

社会质量理论的提出有很强的西方色彩,在福利国家的背景下,致力于平衡经济政策对社会政策,强调“社会性”逻辑起点,提出将个人人统一到集体中,宣扬社会团结。

二、社会质量的内涵

“社会质量”被定义为“公民在那些能够提升人们的福利状况和个人潜能的环境条件中参与其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社会质量理论倡导建立一种以公民权、民主、平等和社会团结为核心价值的社会,并把每个个人都看成是处在其自我实现和集体性认同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中。①

从目的性来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分布在纵轴的两端;从依托组织来讲,包括系统机构和社区,两者分布在横轴两端,社会质量要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社会质量可以从以下四个大类指标体现:

1.系统机构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性提供社会经济保障,同时社会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经济的质量;

2.社区等社会单位的团结程度影响社会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性提供良好社会氛围;

3.当社会赋权给社会单位时,在极大提升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统一性有促进作用,社区的自治、个人权利的重视是实现统一性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赋权使得社会和个人力量平衡,另一方面赋权成为个人融入集体的动力。

4.社会融合是指社会关系的融合,在统一性要求中,主要指系统机构与个人的关系融合。

从性质上说,社会质量涉及三类因素,即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社会体系是由人们的行动建构的,而社会质量则是这些行动的结果。因此,在对社会质量进行分析时,我们就要对个人能力、社会认知、社会反响这些建构性因素展开分析。同时,由于人的社会建构活动势必以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导向,而个人的活动也是以对于其集体身份的认同为基础的,因而规范性因素(包括社会团结和社会信任等因素)就成为需要考察的第二类因素。这些规范性因素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意义,因而无论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作为意识形态),我们都不能忽视规范性因素对于社会质量的影响。第三类因素是条件性因素。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由此,社会环境因素就成为个人或群体活动的“条件性因素”。

条件性因素从经济、权利和社会氛围三个方面进行描述,认为良好的条件包括经济发达,尤其是作为社会中个体的经济发达;拥有法律要求得一切权力,同时个人权利意识强;社会容忍度高,接受个人应有权利的行使。

构建性因素是个人和社会互动过程的体现,社会质量要求个人有基本的保障,有参与社会的能力,当个人参与其中时,社会能够正确地认知,并能做出响应。

规范性因素涉及到价值层面的问题,社会质量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不只强调经济发展,还要求上层建筑的丰富,包括普世价值、信仰和文化等。

三、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社区治理

(一)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问题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理论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在传统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村民对乡村共同体的认同是基于家族关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村庄公共性也主要是围绕着家族进行建构的,表现出很强的家族关联性。人民公社制度具有生产、生活、教育等“全能主义”式的功能,并使得国家权力掌握着农村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资源,进而农民与公社之间形成了支配-服从、庇护-依附的关系,最终公社成功支配了农民的行动和思想,产生了强大的动员与整合能力,从而可以将国家的意志、命令和任务畅通无阻、准确无误地输入到广大农村之中来。从家族共同体之中脱嵌出来的原子化个体被强大的国家权力通过人民公社体制网罗到行政化组织中,并最终在村庄建构起行政关联式公共性。②然而在市场化背景下,乡村社会个体化现象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性交易关系。③人们越来越强调利益和忽视公共利益。

(二)社会质量理论给出的新思考角度

在乡村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的问题上,不妨参照社会质量理论,从政府和社区两个单位发挥作用,政府提供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保障,如公共空间的建设,响应社区居民的参与公共事务,保持社区一定的自治性,处理好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多保障少干预。在社区方面,如何形成自治文化、促进自治组织的形成?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乡村社区治理中运用社会质量理论,要结合中国乡村的独特性。在价值层面,我国与西方存在差异,同时在个人基础方面也不在同一水平上,而社会质量理论的指标也不能完全照搬。然而社会质量理论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它的意义就在于乡村社区的治理如果不以一种速成式的方式速成,那么给予其形成的必要基础并加以引导,最终依靠过程中的必要基础完成乡村社区的建设,这个必要的基础包括理论中提到的社会经济保障、公共空间的物质建设,以及权利的赋予。

注释:

①林卡,高红.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J].社会科学,2010,03:57-63+188-189.

②张良.村庄公共性生长与国家权力介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4-32.

③吴理财.论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4,01:54-58.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公共利益
谈谈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利益维护的合理界限
公共利益豁免标准的解释与重构*——以公平竞争审查为视角
政府信息公开中公共利益界定之探讨
论专利行政执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公共利益要件的司法确认——以确认违法判决中的判决倾向为角度
漫画哲理
表达自由语境中的“公共利益”界定
论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情况判决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