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丹
(三亚学院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直播、短视频等平台急速压缩了媒介内容的生产时间,输出适应移动互联网特色的内容产品使得媒体产业从传统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同自媒体竞争与协作共存的状态。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精英化和优选性的把关人思维更依赖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与道德,而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模式基于更科学的计算方式引导用户流量,形塑了内容生产与运营的新模式[1]。影视创作是三亚学院广告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艺术创作的自由多元之外也需考虑传播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面临智能技术带来的传播环境和媒介形态变化的内外颠覆,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为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三亚学院影视创作课程的课程考核重点在于对学生的视听作品创意与设计能力进行评价,基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自媒体创作与运营的人才培养需求,着眼于传媒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资源建设和考核方式,与自媒体平台完成课程共建,借助自媒体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完成理论学习、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达成数字化改革目的。
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发展由来已久,已成为高校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旨在融合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的互补优势,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创新性学习模式。区别于单一的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正视学生在线学习时缺乏学习引导、深度而非进度的监控和实时协作[3]。早期的混合式教学利用Moodle、Blackboard等线上教学系统,用传统课堂学习添加课后线上学习的方式扩展学习深度。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融入更多环境、工具、资源因素,强调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优势相乘,由此衍生出混合式教学与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OOC(慕课)、微课等模式的融合,构建了自主开放、灵活多元的混合式学习体验[4]。其中,混合式教学课程视频的录制也成为需要关注的对象。混合式教学视频录制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区别在于线上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是否同时进行。异步混合式教学更受青睐,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辅以丰富的线上学习活动和网络资源,扩展学习知识面和深度。但近年来,高校直播课堂的推进让同步混合式教学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其最接近线下课堂,耗费的人力成本和时间可控。直播技术的发展应用也同步推进了同步式混合教学的发展[5]。
2009年美国学者麦加尔总结确定了混合式教学中课堂视频运用的三种模式:替代(提供课后教学)、辅助(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创意运用(学生使用)[6]。美国高校对视频与课堂的结合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慕课、翻转课堂等领域,强调视频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积极反馈[7],在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发现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观看课堂精选的内容而不是整体内容[8]。区别于慕课和微课的形式,混合式教学中视频内容的选择与录制方式需受到重视,并考虑其对学生接受程度的影响。影视创作课程是高校人文艺术类课程中的专业课之一,既要考虑艺术与人文理论知识的延展性,也要求实践拍摄和创意制作的技能素养培养。三亚学院影视创作课程通过与企业合作,将视频的用户数据和班级学情管理作为管理手段,视频的创作以短视频的创作与运营为主要内容,为学生带来活学活用的创业氛围。
影视创作课程是高校人文艺术类学科课程的主要基础课之一,注重学生影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和影视创作实践能力的落实。传统影视创作课程各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差异,其中,影视拍摄设备、实验室建设和创作环境都成为制约影视创作教学效果的主要短板。21世纪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丰富了影视创作课程的教学资源和传播环境,既坚持注重学生视听作品创作的综合实践课,也从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融合企业资源来进行实练实操,侧重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形成了依托高校学科竞赛为主的课程实践内容。影视创作课程考核主要以学生的视频创作为主,成绩考核以作品的创意能力和执行能力来进行评定,考核方式存在主观性。无论从影视创作课程的特色还是学情而言,传统影视创作课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高校影视创作课程的作品呈现主要以校企合作、以赛代练或校内传播为主,其中又以学科竞赛、微电影大赛居多。以学科竞赛为主导的实践形式具有一定优势,通过邀请业界专家作为评委和嘉宾,让学生能够对接广告行业新思路和管理理念,也为就业从业提供了通路和锻炼。但随着参赛规模和参赛形式的固化,以赛代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呈现“内卷化”困境,学生在重复的参赛中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对于教师而言,影视创作课程的教授对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无法排除教师艺术审美的个人偏好影响,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主观上的片面和时间上的滞后性,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实际发展过程无法完成有效评价,对于学生中后期的倦怠情绪和问题容易忽略。此外,地方普通高校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资源的局限,无法对接高度适配的产业或平台资源,影视创作的发展方向无法有效掌控。
传统影视创作课程无法适应企业传播的现实需求,无法与行业就业和人才培养形成有效联动。短视频平台需要优良内容支撑,大学生团体是主要的活跃群体,通过课程共建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课程共建合作搭建产业与学界融合平台,形成全流程企业参与,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开发海南本土文化资源,支持自媒体平台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融合,吸收更多的优质内容生产者与运营账号,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是自媒体平台长期发展的有效助力。
传统影视创作课程往往以高校为活动范围,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学拓展层次有限,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后劲,不利于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创业精神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等教育是连接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不仅是创造创新企业的摇篮,也是创业技能和知识传播的特殊场所。依托智能技术,未来高校课堂应该快速获取、转化和利用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创新型企业中去,进而向社会扩散。创业就业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板块,职业教育和创业就业都被列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影视创作课程改革通过将同步和异步混合式教学操作模式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力图将自媒体创作与运营实践有效地融入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实践能力。影视创作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影视创作课程内容采用异步式混合教学,但“异步”过程中将课程知识点讲授作为前置内容,同时录制课程视频巩固知识点,过后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拔高内容录制成短视频放置在社交媒体上,供学生学习。在同步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线弹幕互动加深印象,互动环节以团队方式完成,促进学生团队的协作管理,而在后置的拔高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我提升。在内容体系构建上,发挥传媒学科学生的专业优势和个性特色。传媒学科学生本身在媒介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利用上具有先天优势,应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习服务。课程知识传授以课堂精讲与讨论为主,辅以微信公众号图文解析、短视频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与案例分析,同时参考中国大学MOOC(慕课)的课程资源习题,建立课程的矩阵式知识圈。
课程在教学管理上按教学流程分阶段进行数字化管理。首先,在开课前与自媒体平台进行对接,通过教师培训了解企业课程需求和同类院校经验,借助课程共建平台联合教研室完成课件融合工作。其次,开课过程中借助飞书系统形成学生社群化管理,同时借助自媒体平台教辅系统完成课堂全流程追踪调研,对学生作品形成数据化分析。最后,教师完成课件与案例,进行提前分享与答疑,强调知识的重难点,通过线上办公系统的辅助,打破高校教学固定时间、空间的教学模式,完成课程知识的分享与转发,促进讨论式教学的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为传媒专业培养人才并引导学生参加自媒体内容生产,高校仅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即可完成从创作到创业的一系列流程参与,其对教师个人职业技能与管理能力要求相应较高。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频率高,但更多是作为娱乐消遣工具,对基于新兴媒体技术的广告运作缺少足够的实践感知。课程以对学生的自媒体内容生产为主导完成五个板块改革:第一板块由教师通过自媒体发展状况和运营理论完成知识输出,引导学生完成自媒体视频创作、自媒体账号运营与自媒体视频模板创作等内容,学生实际成果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直接接受市场检验,完成系统学习、创意输出乃至创业职业化进阶;第二版块由学生直接参与短视频创作与运营,通过自媒体平台开发账号并上传短视频作品,形成系统性自媒体运营实操能力;第三板块由师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公开评估、讨论作品,同时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班级自媒体账号数据形成榜单;第四板块由教师和企业方通过对榜单进行流程化跟踪,通过复盘总结学生的优秀经验,及时解决创作问题与难点,形成循环往复的课程实践内容;第五板块中,自媒体平台将为学生带来平台流量引流,与行业直接并轨的实践操作有助于积累学生的职业经验。
课程从学情、市场分析、作品创作等多个角度形成对数据的智能分析。第一,课程在进行社群管理时,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形成学情跟踪,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化为对学生发展潜力的评价。第二,在学生进行账号定位与市场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大数据思维调研巨量数据、新榜等行业数据形成科学分析。第三,在进行评价和考核时,教师能够突破身份限制掌握精准的后台数据,借助课程共建系统了解一手数据,且自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用户把关、评价相对客观,可以为成绩评定提供科学参考。
无论从现实层面或长远发展来说,影视创作课程从以往的校企合作式教学改革走向与企业高校共建式教学,不仅将浙江传媒学院及其他院校优质课程内容引入课堂,还与企业方搭建了沟通平台,完善课程内容设置,还弥补了地方高校师资的不足,并共享企业的数据库资源。从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来看,企业与多所高校联合共建课程,融合多所高校师资力量完成课程体系内容搭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让企业为高校集体搭建数据后台完成学生作品的高效管理与数据分析,这种模式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路径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