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苹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提高实效性与针对性,以大学生现存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基础,制订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以短期教育为主,需要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动态性的观测,当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后要立即采取辅导措施,避免问题的恶化,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对立性,二者更像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连接的状态[1]。大学阶段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不会在表面上有所体现,部分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隐藏得非常深,不利于教师从表面来发现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这是因为良好心理状态与恶劣心理状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区分,只有程度方面的差别。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自身的不断成长发展而改变,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心理健康状态发生波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会随着环境、知识、阅历等因素发生改变。正是由于具备这样的特点,在大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而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当学生处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自身的认知以及心态都会发生变化,这会影响自身的心理状态。如果外界的环境良好,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成长状态,如果外界环境因素存在不良影响,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最终出现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可怕,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后,通过外界的干预和正确引导能够很快消除,让学生恢复原有的健康心态。
如今的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外界环境因素会对其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许多,通常以无法适应新环境为主。大学生在高考结束后会正式进入大学生活阶段,大学生活阶段和小学、初中、高中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并不会像高中阶段那样紧张,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生活上,学生远离了父母,开始一个人独立生活,当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时,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理想的大学生活与实际生活并不相符,此时心里会出现落差,再加上面对全新的环境,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学生出现失落、自卑等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的学习考查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家长教师督促,大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没有学习紧迫感,这很容易导致学生懈怠,使其无法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学习成绩会不断下降,甚至会出现挂科的情况。长时间处在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下,很难再次激起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会进入恶性循环。学生除了会在学习方面出现压力以外,在生活方面也会存在一定压力,部分学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导致与他人的关系并不好,一些细小的问题长时间积压在心里,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人们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借助网络技术可以为学习提供便利。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喜欢追求一些新鲜的事物,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部分学生为了消遣闲暇时间,会通过打游戏的方式来丰富课余生活,适度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放松心情,但是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长时间处在虚拟世界中,无法正确分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会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不利影响。
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沟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心,更加信任班主任,并且愿意与班主任沟通,能够有效打破原有的沟通障碍。在日常的沟通中,班主任就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纠正一些不良思想。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较长,对于学生有比较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个教师,能从学生的饮食、学习以及住宿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这会让大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依赖感,当遇到心理问题后,也更愿意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并不仅限于课堂上,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班主任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课后谈心或者是观察学生晚自习的情况来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生活状态。如果是与学生关系较好的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吃饭聊天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了解。相较于专职的心理教师,班主任有更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各项工作开展的灵活性较大,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班主任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不至于让学生在接受心理教育时产生抵触情绪,所能达到的心理教育效果也会更为理想。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将普遍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班主任面对的学生较多,想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普遍性,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警示作用,对于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用特殊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2]。班主任带一届学生需要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班主任可以归纳总结学生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形成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遇到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教师则能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快乐成长。
班主任不仅需要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联系,还要与辅导员和家长进行联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班主任能够通过与多方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来进行解决。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借助多方力量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将多方力量进行整合,让学生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下,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和生活,这更有利于对优秀人才进行培养。
虽然目前大学院校的班主任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目前呈现出的教育问题仍然较多,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理论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持,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部分班主任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参加的教育培训工作时间也较短,因此不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导致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如果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会错过最佳干预时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向班主任进行咨询,班主任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来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但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班主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长时间处在该种学习模式下会让学生逐渐产生厌烦情绪。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是不被学生认可的,也无法起到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久而久之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远,不利于后续各项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多样化且具有趣味性的,丰富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各种教学活动中。但目前呈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单向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教育内容和形式都缺乏创新性,这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心理知识的兴趣。
有些班主任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时会忽视对学生发展性心理的辅导,不能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制订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短期性的,这既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又无法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走出传统教育工作的一个误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一定要以课程为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多样化的形式和载体,并且能够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采用该种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的意志力和适应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断强化参与意识[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班级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将心理教育工作进行普及,通过该种方式能够有效将心理教育工作渗透到班级活动中,可以举办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基础,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需要尊重每名学生,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进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之上,班主任能够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进而为后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班主任可以通过各项情感教育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能够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抑制,当自身的自主调节能力得到提升后,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教育内容进行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动机。
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更愿意倾听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同且具备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的相关建议,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内心大多比较敏感,对于一些个人问题,学生更喜欢听取朋友的意见。朋辈咨询和辅导教育是利用大学生的趋众倾向来开展的教育工作,班主任需要充分认识到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并有针对性地对有号召力和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培训,让其掌握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再由这些学生向周围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学生干部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危险心理因素[4]。基于此,班主任需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岗位,让心理委员与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线联系,通过细致的辅导和关怀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家庭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往往性格较为内向且孤僻,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此,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且给予其正确的教育指导。目前,高校中的农村学生占比较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理想,会存在攀比心和虚荣心,不愿意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也不喜欢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喜欢独来独往,长此以往,学生的性格会变得越发内向和孤僻[5]。这类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时,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众多压力积压在一起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部分学生,班主任需要给予关怀和鼓励,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班级氛围,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让其可以在信任和关怀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