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园本教研的发展使命与实施策略

2023-11-06 12:22徐宇李小红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9期
关键词:园本教研组教研

■徐宇,李小红

园本教研通常指立足幼儿园实际,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以儿童成长和教师发展为核心指向,针对幼儿园保教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教育行动研究。有效的园本教研以其研究真问题、关注真体验、形成真成果的求真务实的特点,已经成为幼儿园园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看到,很多幼儿园对于园本教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存在着观念文化的认知误区和实践层面的策略盲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新时代,幼儿园到底如何进行有效的园本教研,才能使其成为儿童全面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园所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呢?

一、乘势:新时代园本教研的发展使命

教育必然要与时代和国家育人要求同向而行。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2021 年,教育部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到,要推动学前教育教研改革,坚持教研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是幼儿园自我发展的主渠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抓手,是实现园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谓肩负着回应时代呼唤、顺应教育需求的发展使命。

二、明道:回归“四真”的园本教研理念

近年来,“幼儿园园本教研”在幼儿教育界“火”了起来,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词汇,如观察、记录、解释、参与、对话、话语系统、反思、自评、教育真实情景、自然主义、行动研究、实践知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等也开始被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熟悉,但常常忽略去追问“是什么、为什么、研什么、怎么研”这教研四问,由此往往陷入一叶障目、有鱼无渔、见山是山的短视境地。庄子言:“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教研的价值追求,深度追寻回归初心的教研“四真”。

(一)儿童真立场

为什么会有“儿童真立场”之说?其源于我们习惯于站在成人的立场去看待他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蒙台梭利曾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儿童立场的核心就是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教育如果不能基于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会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不会有良好教育的发生。园本教研本就以儿童为圆心,以发展为半径,若不能有“假如我是孩子”的儿童立场和儿童体验,就不能分辨教研价值的良莠;如果只是理念上、口号上强调“儿童立场”,观念和行动却背道而驰,那也不是真立场,不过是一场“儿童被研”的“秀”罢了。

(二)教师真本位

为什么会有“教师真本位”之说?笔者在调研大量园本教研后发现,依然有为数不少以下园本教研众生相:读文件、学理念的“填鸭式”,讨论日常、布置任务的“会议式”,氛围沉闷无抛接球的“陪研式”,经验老师吃不饱、年轻老师不消化的“大锅烩式”,长时低效频率高的“拉锯战式”,参研无准备、过程心不在焉的“空心式”,等等,究其原因,是我们忘记了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人,是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教研团队,教研组长是教研的设计者、组织者、支持者,是参与者、互动者、分享者,要基于教师立场,对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心灵、教师的需求等予以足够的关注、尊重和满足。

(三)研究真问题

何为真问题,怎样辨识真问题? 这是专家学者及教师经久不衰的话题了。笔者看来,首先要用“态度之真”直面问题,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多年后,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年轻人也容易盲目崇拜经验权威,就会导致教研团队弱化发现、承认和反思问题;其次,以“尺度之真”去找准真问题,要用放大镜去聚焦本园保教生活的共性问题,用望远镜去寻找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疑难问题。

(四)驱动真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提到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持续创新、自主发展、共同愿景”四个特点。真正高效的园本教研也与此不谋而合,以体现“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愿景。好的教研应该充满着“团队智慧、经验分享、成果凝练”的教研底色,会激发教师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去成就参研者实现从普通到卓越的全过程。如是,教师实现了真发展,儿童、幼儿园的真发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优术:高质量园本教研实施策略

在明确园本教研“是什么、为什么、去哪里”之后,“怎么去”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目前,园本教研依然呈现了研究主体单一、研究内容点状、研究结论高挂等现象,尤其是教研形式的针对性、创新性、吸引力不够导致不少园本教研低效。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通过有效的教研推动教师团队专业的拔节成长,从而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变革传统的教研形式,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迭代园本教研实施策略。

(一)“教研孤岛”迭代为“教研岛链”

这是基于教研主体的变革。传统的教研通常是以一个教研组为单一主体,由于组长经验、专业的局限和教师认知、态度的不足,容易形成教研“孤岛”,较难体现“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研价值。理想的园本教研应该是由个体化的“孤岛式”研究,走向群体化的“岛链式”研究。这个研究共同体在园内,既包括教师、园长、行政人员,也包含保安、厨师、保健医生等人员,更包含研究对象儿童本身;在园外,不仅包含高校教师、教研员等专业引领者,也包含家长、社会各界成员。只要树立“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理念,与儿童相关的一切人员皆是研究者。比如,重庆市的一场活动区设计与实施大赛,每个区县参赛选手都要求有一名教研员、一名园长、小中大学校各一名教师、几名幼儿组成比赛研究共同体; 再如某幼儿园研究午餐环节,不仅有教师,还邀请了保健医生、两名家长、一名营养师、几名幼儿参研。在共同对话、共同反思、共同建构的过程中,凝聚多元“协同流”,升级教研融合力,有效促进共生共长。

(二)“外推式教研”迭代为“内驱式教研”

这是基于教研动能的变革。高质量要求下的幼儿教师往往呈现工作量大繁杂、疲于应付、老教师不想研、年轻老师不会研等从上至下被动教研的现象。怎样让教研变成教师的内驱力呢? 一是将学校发展愿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通,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多维全面的园本培训和教师发展方案,让教师看到园本教研在其中的重要占位,明白教研是实现其专业蝶变的重要阶梯,教师再自下而上自主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二是优化教研治理体系,从文化、制度、团队、学习晋升等方面建构评价激励机制,全面启动“名教研组+”建设,让名教研组长、名教研组及外加的专家等成为“名园重器”。如此而来,强烈的目标感和榜样示范有利于构建主动积极、蓬勃向上的教研共同体,教师怎会不向光而行呢?

(三)“点状教研”迭代为“立体教研”

这是基于教研内容的变革。传统教研内容多注重集中教学活动的备、听、议,但事实上,园本教研内容应该是多要素的,如幼儿的游戏与学习、一日活动、保育、教师专业成长、家园配合、课程与环境等,凡是与幼儿相关的一切事宜皆可甄别研究。当幼儿园的教研内容呈现了教研科研、保育教育、师幼、家园等要素的融合,便是园本教研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开始。

(四)“现场教研”迭代为“现场+云教研”

这是基于教研平台的变革。“互联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走入大众视野,“云上教研”也应运而生,但疫情之下的云上教研方式急需迭代。一是迭代云教研思维:现场教研固然好,但是会受人数、场地、时间、疫情等限制,“现场+云教研”更能满足主客观条件;二是迭代云教研方式,可运用云研讨、云论坛、云沙龙、云讲座、云参观等多种途径;三是迭代云教研工具,如OKR 目标管理法、SMART 原则、鱼骨图、思维导图、问题模型、问卷星、六顶思考帽、卡片法、线上会议引导方法(GROW、设计思维等)、会议管理文档、最小行动模型与复盘等;因为有“云”思维,定能激发我们寻求先进的教研方式和工具,帮助我们跨越时空壁垒,共享云教研智慧。

(五)“过程性教研”迭代为“闭环式教研”

这是基于教研模型的变革。经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园本教研多有教研活动主题不聚焦、缺乏协同设计和操作规范、只注重当下过程、忽略目标达成和结果运用等不足。借鉴美国PDCA 管理闭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我们可以变革云教研模型,从研前、研中、研后三个时间维度形成“教研闭环”(信息共集、目标共创、方案共设、教研共进、复盘共思、研后共行),让六大流程规范引发每一场教研“必有回响”。需要注意的是,教研主题就像导航,需要在精准调查、取证、研讨的基础上确定;问题呈现要多采取实证研究而非仅凭经验;教研共识要在实践运用中反馈,看是否进入下一轮研究闭环;教研评价一定要建立指标体系指向可描述;研究结果一定要总结提炼成研究成果并进行推广运用。

面向2035 的学前教育人,既要仰望星空不忘回归教育初心的“四真教研”,又要脚踏实地做好基于行动研究的“六个迭代”。当然,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我们要因人而异、因园不同、因势利导,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中,发出独具特色的园本教研之声,走出和而不同的园本教研之路。

猜你喜欢
园本教研组教研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