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备课方略

2023-11-06 12:22张小林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9期
关键词:新鲜感词句词语

■张小林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温儒敏教授在《如何学习新课标》中也提出“以一带三”的观点,认为抓住“语言运用”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带动学生其他三个方面的发展。如何落实“语用”,提升学生素养,那就得在备课上下功夫。

一、研读课标,精准定位

课标是教学的导向,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要基本了解,对每个学段学生的语用能力要达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语言训练。

低段阅读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低段教材的课后习题都有设计。由此可见,低段语言训练的重点在于积累词语和短语,以及用词造句上,而中高段的语言训练则重在段、篇的运用上。

例如,对话训练,低段时,重点训练说话人在前的句式,到了三年级上册学习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后,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几种对话形式,发现表达秘密,并学习多种对话练习,掌握冒号和引号的正确用法。到四年级时,可在提示语的表达上提高要求。这样循序渐进的“语用”设计只有吃透学段目标后才能做到。

二、通读教材,了解体系

通过对教材的通读,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有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指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那么,在课文中是怎样具体体现的呢?看一看这几篇文章的课后题:《小蝌蚪找妈妈》——借助图片讲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曹冲称象》——借助关键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难忘的泼水节》——依照线索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因此,教学中,通读教材,才能把握知识体系,才能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落实语言训练。

三、细读单元,统整内容

进入一个新的单元,首先要从单元导语入手,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训练要素;再看看本单元由哪几篇课文组成,分别怎样落实语文要素,交流平台又是怎样总结学习方法的;然后看语文园地字词句怎样运用,习作和口语交际怎样训练。对整个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了然于胸,才能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落实语言训练。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言训练重点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因此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一语文要素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实践、归纳总结,将训练落到实处。

1.借助注释,这是古诗文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我在教学第4 课古诗三首时,首先就让学生学会看注释,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特别是对注释中古今差异很大的词语要进行重点指导,如“坐”是“因为”的意思。

2.组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如对“山行”“石径”,学生就用组词“山中行走”“石头小路”来加以理解。

3.交换词序,有时候能更好地理解词义。如“红于”,就要交换词语顺序,理解为“比……红”。

4.想画面,可以丰富词语内涵。如对“菊残犹有傲霜枝”中“傲霜枝”的理解,学生想象菊枝在风霜中迎风挺拔、傲然挺立的画面,理解了残菊的精神。

5.找近义词、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如第5 课的“凌乱”就是杂乱、不整齐、不整洁、不规则。

6.联系上下文,是最常用的一种解词方法。如第5 课“熨帖”这个生词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我就让学生在本段文中找“熨帖地粘”是怎样地粘,学生一下就找到“平展地粘”,再找上文也有一个词“紧紧地粘”,这样学生联系上下文就知道了“熨帖”就是平展地、紧紧地粘在水泥道上。为什么会“熨帖”地粘呢? 因为“一阵秋风一阵秋雨”,水泥道湿漉漉的。一个词语的理解将课文前后内容有效链接。第6 课“五彩缤纷”这个词总领了这一段内容,学生找写了哪些事物的哪些颜色,这么多颜色就是五彩缤纷。

7.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如“凌乱”这个词,学生会想到生活中凌乱的房间就是乱七八糟,凌乱的头发就是杂乱、乱蓬蓬。

再看五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这个单元是说明文,又是习作单元,单元目标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以致用,通过收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清楚介绍某种事物。

第一步,学《太阳》时,我让学生在自学、互学、展学的过程中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用上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然后让学生完成“初试身手”一,看图读文说发现,当学生发现用上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能把这种事物介绍得更准确、更具体、更形象、更通俗易后,我再要求学生选身边最熟悉的一种事物,抓住特点用上多种说明方法进行介绍。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先请学生交流自己想介绍的事物,再出示典型事物的图片,为每一个孩子搭建了不同的阶梯。

第二步,学习《松鼠》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在充分感知后,又带着学生进入“初试身手”二,通过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文。

第三步,通过学习交流平台和习作例文,从例文中发现不同主题说明文的不同内容和介绍方式,写作时要根据事物特点,选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四、精读文本,聚焦语言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聚焦的语言,老师们平时也多有注意,但怎样做才会更有效呢? 我认为,要根据学段目标,不同主题、不同课型要聚焦不一样的语言,学习不一样的表达方法。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黄山奇石》这一课时,很多老师都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仿说或仿写一两种“奇石”,如果对文本中典型文段的结构、语言的妙用没有深入的研读,没有有效的引导,仿说或仿写效果就会不尽人意。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当学生读好这两个片段后,我们可以问:“哪一块石头最吸引你,为什么?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孩子们总结出,第一块石头名字放在段末,作者抓动作描写把石头写活了,第二块石头名字放在段前,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形式把石头写神了。这样的总结,对学生运用语言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仿说、仿写,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言,并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教学《燕子》这一课时,第一段燕子外形图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于是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们总结,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就像一个有生命力的加法算式,前面两个加数由数量词和短语组成,第三个加数是个比喻词,“和”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找到语言秘密后再让他们仿说和仿写,达标率提高就很容易了。

(一)知新鲜

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首先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鲜感。于是,在学习“单元导读”,了解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后,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新鲜感的认识。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时,才会有方向性,才不会无所适从。

(二)找新鲜

在教学中,有新鲜感的词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通过寻找从未见过名词——“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些孩子们感到陌生的名词,“绒球花、凤尾竹、铜钟”这些令他们感到新鲜的事物,“绚丽多彩”等他们生活中不常使用的形容词,这些都进入了孩子们的视线。

(三)读新鲜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少不了通过朗读来感悟。因此,在本单元教学有新鲜感的词句时,读好有新鲜感的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果每一次的朗读都让孩子有这样的理解和感悟,良好的语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四)背新鲜

要让“有新鲜感的词句”为学生所用,适时将它们背下来,非常必要。每天背诵一句课内外的有新鲜感的句子,不断壮大孩子们的美句宝库。

(五)创新鲜

关注、赏读新鲜感的词句,这是在阅读中渗透、输入,终极目标是引导孩子们在说话、写作中输出。我们还要将所学到的、有新鲜感的表达方式,跟我们的教材、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创新鲜。

结合现成的句式:“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孩子们创编:“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金马河畔的小学。金马河水,缓缓流淌。洁白的玉兰花,在博学楼前飘香……”

五、解读学生,设计练习

教师设计语言训练点,除了要把握学段目标,统整教材,精读文本,还要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设计有效的练习。

我们备课组在研读三年级下册《翠鸟》这一课时,设计了两个语用训练点,一个是动物外貌描写,一个是翠鸟捉鱼敏捷部分衬托的写法。但是有个班的学生语文能力稍弱,所以就只进行了第一个练习。而另一个班学生语文能力强,两个训练都做了,其中第一个训练采用的是仿说,第二个训练采用的是5 分钟时间现场仿写。效果非常好,当时有个孩子写的语言特别精彩,他用动作连拍加上衬托以表达运动员奔跑的速度快,最后一句我现在都记忆犹新——只有尘土还在空中飞扬。其实衬托这个写法,在三年级提出是超出了课标要求的,但如果学生有能力读懂、有能力运用,教师也可以拔高一点要求设计训练。

猜你喜欢
新鲜感词句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