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彬 徐青青
【摘要】本文以京津冀影视产业协同发展为背景,基于产业聚集与扩散理论,通过剖析“好莱坞出逃”对加拿大影视产业的带动、横店影视城全产业链的镇域化发展,以及金鸡奖赋能厦门影视产业发展等影视产业外溢与扩散的参照性事实,为促进京津冀影视产业协同发展,尤其是津冀二地的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业扩散 京津冀影视产业 协同发展
2022年天津市艺术规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天津影视产业的耦合机理、动力机制与协同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 C22011)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纾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的产业转移总体推进顺利。在传统的生产制造、科技企业等产业扩散转移的同时,人工智能、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开始由北京向津冀布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的产业协同发展成果中,我们并未看到影视产业的扩散。与其他产业类型不同,作为产业消耗较少、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始终是北京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谈京津冀的影视产业协同,本质上并非纾解、而是借力。津冀两地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引导并促进北京影视产业扩散的基础上,发展自身。
作为具有一定路径依赖型的产业类型,影视内容生产分工细化、专业性强,需要较为高频的沟通与系统化的配合,这种网络化的发展限定了影视产业的扩散,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韩国忠武路等著名的影视产业中心佐证了这一点[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弗朗索瓦·佩鲁( Francoisv Perous)、冈纳·缪尔达尔(Cunnar Myradal)等学者率先将“产业聚集与扩散”从静态的经济学中剥离开来,视为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循环积累的经济现象。克鲁格曼(Krugman)[2]等人在此基础上,将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以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的分析范式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奠定了产业聚集研究的主流框架。本文将以产业聚集与扩散理论为基点,通过剖析“好莱坞出逃”对加拿大影视产业的带动、横店影视城对于影视全产业链的镇域化发展,以及金鸡奖与厦门的十年之约对厦门文化影视产业的影响等影视产业外溢与扩散的参照性事实,为京津冀影视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是津冀二地的影视产业发展提供经验性借鉴。
(一)好莱坞出逃的背景与实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影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影视拍摄与制作成本大幅上涨,美国好莱坞出于成本与场景的丰富性考虑,一部分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产业转移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在这两个城市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电影产业集群[3]。伴随着集群的扩大,加拿大北部被逐步打造成了一个新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北好莱坞”。加拿大也借此契机,积极加强自身的电影产业建设,完善电影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打造出今天具有“北好莱坞”之称的全球影视产业重要聚集区。
其产业扩散路径,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创意性外逃”与“经济性外逃”。好莱坞依山傍水,地形复杂奇特,风景宜人,且一年四季阳光充足,良好的自然风光是其吸引大量电影人聚集的最初原因。安大略省的多伦多与温哥华皆位于加拿大南部,毗邻美国,拥有绝佳的地缘优势、美丽的自然景观与高雅的人文环境。而且不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壁垒也相对较小,能够满足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创意性外逃”。
如果说自然风光与地理位置是“北好莱坞”兴起的天然优势,那么政策上的优惠则更坚定了加拿大成为“好莱坞出逃”的不二选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货币持续贬值,美国影视产业可以通过转移至加拿大,利用汇率差节省大量成本。对此,加拿大政府积极采取多项扶持政策、加大优惠力度,积极吸引外资引入。除了各种基金、拨款,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其开创的现代电影返还机制,利用税收杠杆极大地激励了加拿大影视产业的发展。1995年推出的加拿大电影电视制作税收抵免(Canadian Film or Video Production Tax Credit,简称CPTC)以及1997年设立的加拿大电影电视制作服务税收抵免(Canadian Film or Video Production Services Tax Credit,简称PSTC),不同于传统用来抵扣纳税人所欠税款的税收抵免政策,实现了可转让税收抵免、可退税抵免这两种类型的税收优惠机制,尤其后者受到制片公司广泛欢迎,后来也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争相效仿[4]。
借助“好莱坞出逃”这一热潮,温哥华电影得到较大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好莱坞与纽约的第三大影视基地。在影视制作上,随着美国影视产业的转入,加拿大联合索尼动画、哥伦比亚、20世纪福克斯、环球等多家好莱坞电影公司,甚至流媒体巨头Netflix也携巨资进军加拿大市场,积极承接影视策划、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各项业务,大力发展影视外包服务,加拿大影视产业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在电影发行上,加拿大相继举办了多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等,这些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加拿大电影的发行和营销。现在,加拿大已經形成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等地多方联动、集聚优势明显的独特影视产业生态[5],其本土影视行业也正逐步崛起。
(二)好莱坞出逃的产业意义
如前文所言,“好莱坞出逃”以“创意性外逃”和“经济性外逃”为主要类型,缘于地理形态的相似、沟通成本的便捷、制作成本的低廉等原因,加拿大北部成功地将好莱坞外溢的影视制作项目吸纳进来,他们以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保障、资金和经济扶持为支撑、人才与产业资源为动力,有效地利用好莱坞内容外溢的机会,发展了自身。应该说,好莱坞出逃并非是一次完全“意外”的产业专业活动,而是一次积极的产业耦合行动。耦合是个物理学的概念,一般指的是电路原件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进而实现能量传输的现象。延伸到经济学之中,常用来描述产业组织的交互影响和市场结构、绩效、行为之间的动态关联,常用来探讨经济主体之间的互感互动、协调共生的关系,以及经济组织结构彼此适应调整的过程。[6]
北加拿大群体充分利用好莱坞产业转移的良机,主动争取、积极迎合,以实现与好莱坞产业的有机耦合。第一,加拿大耦合好莱坞出逃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从一开始的自然产业扩散,到后来有规律有计划的耦合,北加拿大地区的管理者充分地意识到了好莱坞出逃的产业意义,积极主动地制定了具有利好性质的产业制度和税收政策,有效地形成了对好莱坞出逃与当代产业发展的保障。第二,加拿大耦合好莱坞出逃,具有明显的主体性。除了拍摄环境的相似之外,加拿大较之好莱坞拥有自身产业和制度上的优势,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较为灵活的税收制度、较为优惠的产业政策、较低的经济汇率,成功地为成本高昂的影视制作工业节省了成本。第三,加拿大耦合好莱坞出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面对好莱坞出逃的偶发,加拿大有意识地根据好莱坞出逃的模式,制定了系统性的产业政策,从制作服务到资金服务,再到人才与生活服务,都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可以说,加拿大是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产业政策形成了对好莱坞的耦合,有效地放大了好莱坞带来的产业红利,为自身的发展赋能,助力“北好莱坞”的形成。
(一)横店影视产业的生成与发展
横店的产业扩散,则更偏向于由点到面,由生产环节到开发、放映环节,实现了产业链层面的完全扩散。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于1996年开始修建,最初不过是创始人徐文荣的一次试水,地产开始和电影结缘,为拍摄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横店建设了广州街、香港街等拍摄基地,这成为影视城最早的发轫。自此,横店影视城逐步建设起明清宫苑、清明上河图、梦幻谷江南水乡、明清民居博览城、华夏文化园、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民国街、春秋园、唐宫等十余个汇集南北地域特色、横跨千年历史时空的影视拍摄基地。到今天,横店影视城已经发展成为以影视产业为核心,集旅游、餐饮、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产业聚集区。
在国家影视行业相关政策支持下,横店影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优势更加明显,但这显然并非是横店期待的全部。随后不久,横店借助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在横店影视城附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7]。基于影视文化产业对于场地、设备、资金的高依赖,横店影视城与影视产业试验区在政策支持与产业聚合的强大吸引力下,不断形成涵盖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为一体的大规模影视产业集聚中心。2008年,横店影视(集团)成立,涉及包括院线发行、电影放映、影视制作等相关的影视业务,横店影视产业进入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了在地性的扩散。
首先,在影视产业的核心带动下,横店影视城的周边产业不断延伸,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业。大量剧组以及影视企业的入驻,促进了横店地区专业化配套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在当今文化消费需求大幅提升的社会环境下,文化符号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也带动了横店影视城影视旅游行业的发展。第三,尝试发展影视教育,助力横店影视产业发展。为了培育符合横店影视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后备人才,浙江横店科技专修学院转型成为浙江横店影视職业学院,促进当地影视产业的持续发展。
横店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扩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能从一个小乡村发展为今天的中国影视产业重镇,横店不仅抓住了核心产业链条的发展机会,还积极利用拓展产业链条,助力影视产业的聚合发展,进而由点及面,形成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助力。
(二)横店影视全产业链扩散的产业意义
横店影视城对周边产业的影响,更偏向于一种意外。在筹建之初,横店并未意识到自己能有如此的影响力以至于对周边产业形成影响,拍摄作为影视创作行业的最终环节,拍摄地的选择具有非常明显的偶发性与一次性,项目制的特征无法保证每一次拍摄内容的关联性、相似性与一致性。横店之所以能成功,从本质上来源于古装叙事在中国的盛行。大量与当代具有明显差异性的历史时空中埋藏着丰富多元的时代叙事,而去哪儿拍则成为横店发展的机会。横店为我国古装、民国影视剧的拍摄提供了一站式的场景服务,进而才逐渐成为集影片拍摄、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产业园区。遗憾的是,当全国各地纷纷斥巨资打造影视产业园区时,太多的地方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可复制的传奇。当横店的马太效应形成,中国大地上无需再筹建一座新的唐宋元明清的古代宫殿,因为横店足够大、也足够全。
当影视基地成为强势的产业之后,横店利用这一强势条件开展周边产业基地建设。其产业路径对天津、河北等地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事实上,在影视基地之外,很多地方的影视产业园区也积极利用产业园区促进聚集。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朝阳、海淀等地积极开发或者对区域内废弃的工业园区进行改造,筹建影视产业园区,有效地筑巢引鸟,形成了影视产业的空间聚集,已经成为一条非常有效的产业扩散路径。
(一)金鸡奖落户与厦门产业实践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中国电影金鸡奖自2019年起,与厦门签订了十年之约[8]。电影节举办地点的固定,不仅有利于金鸡奖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专业化品质,扩大国际影响力,更能够促进电影节与其所在城市的有机融合,实现合作共赢。对于厦门而言,金鸡奖的落户,无疑为其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能。借此契机,厦门在影视产业发展上主动出击。2019年,厦门市出台《厦门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2025年)》,树立将厦门打造为新时代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的发展目标,同年出台了《厦门市进一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厦门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
厦门积极利用自身优质外景资源,作为国内公认的“天然摄影棚”和“一流摄影地”,吸引了《西虹市首富》《开端》《盛夏未来》《以家人之名》《偷偷藏不住》等多部作品在厦门拍摄。截至2022年8月,厦门影视拍摄基地引进及受理来厦拍摄报备的剧组共339个,实现累计带动落地消费约16亿元。[9]在利好政策以及良好的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华策影视、正午阳光、北文时代、天马映像、金逸影城等多家知名影视企业落地厦门。在综合性电影产业集聚的环境下, 2021年,厦门市政府联合厦门大学建设厦大影视学院,并在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开展影视类学科教育,厦门积极尝试在高校建设中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为厦门影视产业的持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借助金鸡奖的落户,厦门积极发展以影视产业为引领的“影视+”发展模式。在金鸡奖的宣传推广下,厦门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借助强势IP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行“金鸡影视游”。此外,影视产业的核心带动,也促进了厦门的影视类会展服务、影视数字科技、影视文娱产业等产业的全域拓展。这亦是一次产业扩散的良好表征。
(二)电影节展赋能城市影视产业扩散
在历史上,厦门的影视产业发展始终不温不火。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剧组开始关注到厦门优质的外景资源,厦门才开始以“天然摄影棚”的产业定位在影视行业中逐渐出圈,协拍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意义的产业类型。值得天津学习的并非是其出挑的外景资源,而是其抓住产业发展机会的能力。2019年经过厦门当地政府的努力,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厦门签订了10年的落地合约,金鸡奖成为厦门吸引目光的动能,这一类似法国戛纳的做法,为厦门的影视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这不是终点,2023年厦门又第一次组织了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10],利用影视节展吸引影视资源的模式得到深化。影视节展作为并不需要过多产业基础的影视产业链条,对区域性影视产业发展而言,极富操作价值,亦具有产业扩散层面的借鉴意义。
如同横店一样,厦门也充分抓住了金鸡奖给自己带来的契机,充分补齐产业链条,以促进影视产业的真正发展。在协拍事业上,他们划定了拍摄基地,积极制定与拍摄基地有关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税收制度鼓励影视企业落地,促进从拍摄到生产的扩容。在人才培养上,他们积极筹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联合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大学发展影视类教育,努力培养在地化的影视人才。利用影视影响力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积极发展影视文旅行业,拓宽影视产业的全面赋能。
产业协同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点问题,其核心要素源于“产业共生”理论。作为经济学中的概念,共生特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这种联系在抽象意义上就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11],是一种各产业要素之间因资源共享与资源互补而形成的共生体[12]。参照好莱坞、横店、厦门等地的产业协同实践,我们获得了京津冀影视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京津冀地区的影视产业协同发展不应该是以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为主要路径[13]。相反,河北、天津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产业能动性,主动地与北京进行产业耦合,在参与国内外影视产业扩散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借力北京的影视产业资源,同步展开承接北京产业链条与自我产业发展的双向路径,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协同。
首先,在产业发展方面,应该将京津冀的影视产业看作一个整体,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以产业共生为视角探寻三地影视产业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天津、河北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深入挖掘北京现有的影视产业资源,寻求可以扩散、具有拓展空间的影视产业链条,承接北京影视产业扩散。近年来,天津、河北在动画、影视后期、影视协拍等方面具有链条优势,具备产业承接的可能。参照好莱坞出逃中加拿大的产业路径,天津河北应该充分提升自身的产业环境与服务环境,主动发展提升自身的优势产业,促进京津冀影视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而与北京实现有效耦合。以影视产业的数字化服务为例,天津已经积累了相应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自身的强化与提升,打造京津冀影视产业的技术服务高地,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扩散。
其次,在自身影视产业的扩展层面,要具有产业链思维,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优质产业资源,构建影视产业园区,由点及面,形成影视产业的拓展与突围。尽管津冀两地当下缺少类似横店影视基地这样的优质产业资源,但在影视数字技术服务、动漫产业以及影视协拍等服务上,已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影视类高校与大型影视企业亦具备强势生产元素的特征。两地应该充分学习横店影视产业发展的路径,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為津冀影视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积极组建产业试验区,构建动漫产业园、影视技术服务园区、影视协拍协会等产业园区与服务机构,搭窝筑巢,先一定程度上让这些优势产业聚集起来,然后利用税收、租金以及空间服务,吸纳具有同样创作服务的企业,以聚集带扩散,进而形成具有产业分工优势的聚集区。如天津动漫产业园自建园起,聚集了多家动漫企业,已经成为区域内具有领先地位的产业园区。
最后,津冀作为与北京毗邻的区域,具有发展影视节展的区位与空间优势,这保证了影视节展的到达率与有效性。参照厦门影视产业的发展,津冀两地可以积极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电视春推会等影视节展进行耦合,建设分会场,并主动推出自身的影视节展活动,加速北京影视人才、影视活动的扩散,以此形成影视人才、资金、资源重新组合、配置的动力,加速资源与人才的沉淀。与影视创作生产的强聚集性不同,影视节展并不需要较强的地域限定,具有良好的地域适应性,对于津冀两地而言,可操作性较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影视节展亦需要长时间的培育,以形成产业口碑,才能真正意义上助力在地影视产业发展。前几年天津组织过几项级别较低的小型影视节展活动,如天津国际微电影节、天津青年影展等,但影响力相对较弱,而且一日游的节展形态,噱头大于内容,并未对在地影视产业的发展形成有效促进。
区域产业协同并非一日之功,京津冀影视产业的协同发展任重道远。学“渔”而不囿于“鱼”,真正的产业扩散与协同发展,应该在尊重区域产业现实、借力现有政策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联动,制定具有共通性的产业政策,举办具有交互性的产业活动,形成交流性的产业运转机制,逐渐将三地的影视产业构建成为一种融合群落,在持续互动的进程中形成一种带有协调性和增值性的产业关系,进而实现区域协同。
注释
[1]牛盼强.电影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J].当代电影, 2017 (02): 64-65.
[2] P.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3).
[3]牛盼强.加拿大电影全产业链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电影, 2019 (01): 62-65.
[4]商忱.加拿大电影税收优惠政策浅析与思考[J].中国电影市场, 2020 (09): 51-61.
[5]王珊.加拿大剧情片产业现状研究[J].当代电影, 2017 (07): 112.
[6]翁睿.基于产业耦合理论的企业多元化优势分析———以日本电器制造业为例[D]. 复旦大学, 2010.
[7]邵培仁,廖卫民.中国电影产业集群的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横店影视产业集群的历史考察(1996—2008) [J].电影艺术, 2009 (05): 22.
[8]郑泽坤,刘汉文.从大到强,从专到精———中国电影金鸡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J].电影评介, 2023(04): 15.
[9]天下集美.全省首批!集美火了[EB/ OL]. (2023-05-14) [2023-8-15]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l_ R6wh4PBIiyJsJmuOQ6WA.
[10]林桂桢.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全国影视英才相约集美“以会促产”结出硕果[N].厦门日报, 2023-06-08.
[11]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9): 11.
[12]王如忠,郭澄澄.基于共生理论的我国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上海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为例[J]. 产业经济评论, 2017 (5).
[13]颜彬,王莉.京津冀地区影视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情境与政策背景[J].剧影月报, 2023 (0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