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侯光明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建设电影强国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又是电影自身发展的必须。本研究以二者战略关系为切入点,致力于以电影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结论如下:第一,自2000年以来,两大战略历经改革探索、初步部署、全面建设的历史沿革,具有清晰的政策连贯性;第二,当前阶段两大战略布局具有目标一致性、分解系统性和实施协同性的特征;第三,应该充分发挥电影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从思想凝聚价值引领、文化弘扬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五个方面,引领推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电影强国 战略沿革 战略关系
基金编号: 2021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项目“以电影强国建设推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项目编号: 21AZD05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电影是文化的重要构成,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轉变。而2021年国家电影局颁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则为电影强国建成作出了系统全面的战略部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建设电影强国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又是电影自身发展的必须,更将支撑文化强国甚至引领文化强国的建设。因此,总结梳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战略的历史沿革和关联特征,提升电影强国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引领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理论界对于文化强国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战略目标研究。沈壮海(2017)认为文化强国应集合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夯实的文化产业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陈宗章(2021)认为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秉持整体性与发展性、民族性与全球性、人民性与先进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2]。
第二,关于战略布局研究。郭建宁(2021)认为文化强国战略谋划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着重点,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3]。张燕妮(2022)认为文化强国建设应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立法建设、文化对外交流、文化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4]。常晋芳(2022)认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强国建设需要考虑六组重大关系,包括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文化主流与文化多元、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不同文化主体和类型[5]。
第三,关于文化自信研究。邹慧(2017)认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文化强国观的逻辑进路,文化自觉是逻辑起点,文化自信是逻辑动力,文化自强是最终归属[6]。杜黎明(2018)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文化强国是文化自信的逻辑延伸[7]。
有关电影强国建设,目前国内学者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
第一,电影对外传播研究。丁亚平(2011)研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电影“走出去”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意义[8]。肖怀德(2019)深入论述了电影强国与中国电影走出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给出战略建议[9]。饶曙光等(2022)针对中国电影仍然存在对外传播能力有限、国际认同度不足、话语权薄弱等问题,提出以中国特色重构国际节展秩序、以中国标准完善电影评价体系、以中国理论建设电影话语体系[10]。
第二,美学范式研究。饶曙光(2021)从“共同体美学”的概念出发,强调了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性[11]。王一川(2022)总结归纳了通向电影强国的六种美学范式,建议扎根中国大地创作、坚定中国国族主体意识构型、强化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中国式表达[12]。饶曙光等(2022)认为电影强国建设,要以共同体为方法提升电影创作质量、以共同体为原则优化产业市场机制、以共同体为路径建立电影强国智库[13]。张卫(2022)探讨了电影工业美学对于电影世界品牌建设的影响,并分析了电影共同体美学对于电影强国建设的实践性启迪[14]。
第三,战略体系研究。侯光明等(2014)从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国际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角度总结了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挑战[15]。支菲娜(2017)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梳理总结,提出了面向强国建设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并探索设计了一套“2+3+1”的战略体系[16]。饶曙光(2017)提出了电影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需要在产业与经济、文化与价值观、美学及评价体系等多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17]。刘汉文(2018)从精品电影创作、产业结构升级、互联网垄断治理、创新国际合作、电影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18]。胡智锋(2019)强调处理好“传统/中国/主体性”与“现代/世界/多样性”等几组关系[19]。饶曙光(2022)等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需要以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电影强国建设,要坚守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构建自身的理论与话语体系,并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20]。
第四,战略举措研究。刘汉文(2011)总结梳理了代表性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经验,从政策、法律、财税、技术等方面对电影业繁荣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21]。易婧等(2021)总结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六个根本性转变和中国电影面向电影强国建设的“四个坚持”[22]。侯光明(2022)认为电影强国的建设对于文化强国起到支撑引领作用,建议以中国电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推进中国电影题材与类型多样化发展,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推进电影强国目标实现[23]。刘汉文等(2022)认为建设电影强国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需要做到主旋律影片和多样化影片、影院放映和线上播映、城市和农村电影、境内和境外市场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24]。杨小云等(2022)基于政策的不平衡问题从深化改革、双循环格局、人才培养、产业融合、公共服务等角度提出建议[25]。尹鸿(2022)从电影摄制提质升级、电影特效技术发展、数字影院技术自主创新、电影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总结了电影技术对于电影强国赋能的路径[26]。
第五,战略评价研究。厉震林(2019)研究认为电影强国的文化经济指标需要在国际市场份额、股票市值、千亿公司和教科书级别的电影产业成功案例中有突出表现[27]。谭政(2020)构建了电影强国的评价体系,包括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两个一级指标,产业基础、产业规模等六个二级指标,影院与银幕数、电影产量等二十个三级指标[28]。刘正山(2022)认为电影强国是一个国家的电影在国际上具备的“定价权”,从排序指数和实现度指数两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电影强国指数体系[29]。
可见,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的战略研究已成果颇丰,为本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阈和理论基础。但笔者也注意到,电影强国现有研究较少结合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引,鲜见对于两大战略关系的深入思考。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出发,迫切需要解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下电影强国建设的根基,系统总结两大战略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两大战略协同推进的路径。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电影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的战略部署,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回顾2000年至今的文化战略沿革,可以总结归纳为如下三个阶段:
1.改革探索期(2000年至2009年)
在这一阶段,文化建设和电影工作的重点侧重于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繁荣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而在文化和电影领域内体制机制的改革开放,不仅为文化大国和电影大国的发展释放了制度红利,也为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的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文化建设领域,在这一阶段中,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并未明确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但将文化建设提升到综合国力竞争和国家软实力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如表1所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国家“十五”和“十一五”两份规划纲要,均对文化建设的方向与举措给出了明确部署。此外,国家还出台了聚焦文化发展领域的首个中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并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在電影领域,这一阶段主要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进行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战略指引,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合作,提出了“电影强国”的长远愿景。期间,先后颁布了《电影管理条例》《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聚焦电影立项审查制度、院线制度、企业所有制、行业准入以及中外合作等诸多方面,为电影产业化发展和规范化治理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在2003年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领导出席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把中国打造成世界电影强国”,这是“电影强国”概念的首次提出。而从电影强国建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来看,该阶段更多体现为对于建设电影强国的远景与决心,也认识到这需要一个不断改革开放的过程。
2.战略部署期(2010年至2019年)
在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和电影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面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的战略目标,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规划部署;第二,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对于文化建设和电影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强调文化建设和电影工作改革的制度化建设;第四,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建设和电影工作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具体在文化建设领域, 2010年至2019年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如表2所示)。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并作出系统部署和全局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次将文化自信作为检验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同时期的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则为该阶段文化建设给出了详细部署和具体举措。
具体到电影领域,正式吹响了建设“电影强国”的号角。该阶段的战略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成立国家电影局。这充分体现出党对于电影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二,电影强国的目標体系优化调整,不仅仅是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也需要发挥电影对思想宣传的特殊作用,统筹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第三,电影产业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由政策的支持引领向全面深化改革过渡;第四,以《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为标志,电影业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达到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新阶段。
其中,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4年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为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为电影业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
3.全面建设期(2020年至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阶段的战略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对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给出了2035年的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第二,重视文化建设中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强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多次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表3总结归纳了2020年至今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战略设计。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大会报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回答了发展什么文化、如何发展文化等根本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文化发展规划,则为新征程中文化建设提出了中长期部署和具体举措。
在电影领域, 2021年国家电影局颁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为电影强国建成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则针对文娱领域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工作部署,有利于电影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的战略沿革有着明显的政策连贯性。两大战略由最初的酝酿探索,到正式提出、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发展与电影工作的重视,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的坚定决心。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具有紧密的战略关系。现阶段,主要由四份文件指引着两大战略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具体要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的文化发展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和主要举措;《“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则明确了电影强国建设中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创作生产优秀电影作品的中心环节,分解了8个领域27个方面的工作任务。经过对四份文件中有关文化和电影的战略规划进行的系统梳理与综合比照,绘制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的战略布局关系图(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四份文件有着清晰的战略分解路径,反映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的两大战略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战略关联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需要电影强国的“单点”突破,充分发挥电影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电影强国建成也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综合保障,为其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袤的发展空间;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建设共同面向的是2035年远景目标,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总结归纳两大战略的关系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文化繁荣发展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重大命题。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正是基于相同的战略背景和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的。同时,党的二十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战略分解的系统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系统观念,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由图1可见,四份文件对于文化发展和电影工作的战略性规划,围绕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全社会文明程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五个关键内容进行了战略分解,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的局部,由“十四五”时期的中期规划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由面向目标的各项宏观规划到聚焦问题的各项微观举措,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整体要求到电影强国建设的部分部署,建立了强有力的系统关联性。
第三,战略实施的协同性。四份文件的战略实施是面向共同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各有侧重、彼此支撑、共同助力的协同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总揽全局的高度对两大强国建成给出指导思路与精神引领;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以国家战略和政府工作的维度明确了两大强国建成的行动纲领和整体部署;《“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则分别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电影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文化领域和电影领域具体举措和工作重点。
电影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电影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总结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電影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电影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电影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电影战线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早在1933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地区就成立了党的电影领导小组。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文艺事业,关心电影工作。近年来,新主流电影佳作不断,涌现出了《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一大批优秀电影,它们塑造人民形象、展现时代风貌、讴歌中国精神,树立了主旋律影片创作的新标杆,并形成了多题材、多类型、多样化的创作新突破,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走进影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深入人心。
第二,电影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形式。无论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是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电影均以其音画结合、具体形象的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呈现文化活动成果的重要艺术形式,电影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电影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电影放映是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的重要组成,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131”工程到农村公益电影服务体系建设,再到如今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发展,电影始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构成发挥着突出作用。近年来,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核心形式,电影公益放映注重向校园、社区、军营、厂矿等延伸,注重对于老年人、少数民族、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少年儿童、农民工等人群的覆盖。
第四,电影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依靠其广大的市场消费规模、强大的产业关联程度和前沿的视听科技形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力量之一。近年来,国家电影局先后出台了包括影院建设、科幻电影、影视基地等一系列支持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形成电影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优化、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创新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五,电影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点。电影是全球观众易于理解的视听语言,也是跨文化交流中最乐于接受的娱乐方式。电影能够搭建起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互动交流的桥梁,可以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纽带,具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的客观条件和天然优势。例如, 2023年春节档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2》,在国内形成观影热潮的同时,先后登陆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影院,取得了近年来中国电影海外放映的最好成绩。
电影强国的建设需要承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与使命,在建设电影强国的新征程中,助推与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
第一,规划新时代电影精品力作,增加思想凝聚价值引领的温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电影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紧密围绕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进行重点题材的选题规划和创新题材的支持引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优秀电影作品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鼓励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深入生活取材,扎根人民创作,以极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直指人心的情感张力和饱含表现力的视听语言,打造有温度的电影作品,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留影。
第二,助推电影多元创新创作,增益文化弘扬文明创建的进度。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以守正创新原则大力推动电影的创新创作,提升电影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将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审美风尚与电影的题材创作、形式创新有效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同时,充分重视电影在审美熏陶、思想启迪和文化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电影人在提升自身学养、涵养和修养的同时,要将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高尚的道德寓于电影作品中,通过拓展题材、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变换手法、革新技术,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第三,构建中国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厚度。电影公共服务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当前电影公共服务在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效率不足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均等化、标准化、精准化、一体化、数字化和融合化为目标,以电影惠民工程为核心,研究农村院线和乡镇影院的创新模式,健全城市公益院线和公益放映的举措机制,打造统筹城乡、协调区域、覆盖多类人群的电影公共服务项目体系。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注重电影公益放映的观影需求沟通和观影体验反馈,打造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机制,发挥数字技术对需求识别、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提升电影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高地,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
第四,打造现代电影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增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电影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电影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与工业化发展,丰富电影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健全电影产业体系,丰富文化产业体系。聚焦电影产业制片、发行与放映的特殊产业结构,以院线制改革为核心,推动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深化改革,带动电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电影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培育区域性、差异化的电影产业基地和饱有特色的电影产业园区,推动电影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浪潮,实现传统电影业态的改造提升,推动电影数字制作、数字发行、数字放映、数字消费等新业态发展。同时,促进电影产业和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其他行业、电影产业和旅游产业等的融合发展,发挥电影产业链长、辐射关联领域广的特点,围绕电影IP打造优质文旅项目,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
第五,加强电影国际交流合作,增进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广度。重视发挥电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鼓励电影创作者树立全球视野、关照人类命运,在民族与世界的文化交织中取材,开创中国风格,树立中国气派。充分利用电影“讲故事”的优势,以真实、立体、全面为要求,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中不断增进理解、扩大认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以国际电影节展为纽带,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彼此的文化理解。以电影为桥梁,善于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推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互动交流,不断提升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本研究面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以二者战略关系为研究切入点,致力于以电影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针对党和国家有关文化发展和电影工作的战略梳理与深入剖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自2000年以来,两大战略先后经历了改革探索、初步部署、全面建设的历史沿革,具有清晰的政策连贯性;第二,当前两大战略布局具有目标一致性、分解系统性和实施协同性的特征;第三,应该充分认识电影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从思想凝聚价值引领、文化弘扬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五个方面,引领推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強国。本研究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提供了新时代新征程中研究电影强国的新视阈,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指引下,梳理总结两大战略的历史沿革和当前特征,有利于增强两大战略的规划衔接性与实施协同性;第二,总结提出了电影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五个维度,有利于为两大战略的系统推动提供理论支持。
不可否认,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视角上,主要侧重从电影强国出发思考问题,对于文化强国其他具体领域的支撑作用有待剖析与论述;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基于公共政策和战略管理的分析范式,缺乏文化、经济、美学等角度的理论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希望本研究能够成为该领域的引玉之砖,引发学界对于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关系的关注,以电影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
注释
[1]沈壮海.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陈宗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逻辑、原则与现实进路[J].江苏社会科学. 2021, (5): 29-39.[3]郭建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14-20.
[4]张燕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涵、标准及建设路径———基于学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思考[J]. 社会科学动态. 2022, (8): 58-65.
[5]常晋芳.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重大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23-32.
[6]邹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习近平文化思维的逻辑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3): 148-151.
[7]杜黎明.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基[J]. 人民论坛. 2018, (4): 127-129.
[8]丁亚平.文化强国与入世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及趋向[J]. 当代电影. 2011, (12): 12-16.
[9]肖怀德.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问题初探[J].未来传播. 2019, (2): 102-109.[10]饶曙光,李明昱.中国电影品牌建设与电影强国建设[J].世界电影. 2022, (6): 4-13.
[11]饶曙光,王曼.电影强国建设视野下的国际传播[J].世界电影. 2021, (4): 4-14.
[12]王一川.通向电影强国的影像美学范式[N].中国电影报, 2022-08-31 (003).
[13]饶曙光,兰健华.电影强国建设与共同体美学[J].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2, (5): 12-19.
[14]张卫.电影工业美学、共同体美学对于电影强国建设路径探寻的实践启迪[J].艺术评论. 2022, (11): 22-33.
[15]侯光明,张旭,张琦.面向电影强国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J].电影艺术. 2014, (6): 92-95.
[16]支菲娜.面向电影强国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7.
[17]饶曙光.电影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道路[J].民族艺术研究. 2017, (1): 26-35.
[18]刘汉文.如何推动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 (9): 25-29.
[19]胡智锋,陈寅.新中国70年电影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 2019, (6): 5-16.
[20]饶曙光,刘婧.以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电影强国建设[J]. 电影艺术. 2023, (1): 47-52.
[21]刘汉文.文化强国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借鉴[J].当代电影. 2011, (12): 16-20.[22]易婧,侯光明,武建勋.后疫情时代电影强国建设的四重维度[J].当代电影. 2021, (6): 111-121.
[23]侯光明.多方并举系统推进电影强国目标实现[N].中国电影报, 2022-03-09 (003).
[24]刘汉文,李春蕾.电影强国的产业基础与发展对策[J].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2, (5): 20-26.
[25]杨小云,王婧.电影强国战略下我国电影政策的演进(2010—2021年)[J].中国电影市场. 2023, (1): 31-36.
[26]尹鸿.技术赋能:中国电影之强国路径[J].现代电影技术. 2022, (10): 4-8.
[27]厉震林.从电影大国到强国:战略、公司和市场[J].福建艺术. 2019, (6): 32-37.
[28]谭政,张燕.世界电影强国评价体系与中国电影的提升[J]. 当代电影. 2020, (12): 129-135.
[29]刘正山.电影强国指数: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J].中国电影市场. 2022, (9):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