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十分理解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艺术本身就是融合性较强的学科,例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以及艺术与科学的交叉都反映出艺术学科融合的特点。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涉及建筑等课程时,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艺术还与道德教育、数学、历史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打破学科边界,艺术课程得以回归教育的本质。感谢人美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鉴赏》的出版,它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其中,课程的项目化学习是对人们关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指引。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传统的授课方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以往的授课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一些年长的教师说现有的课时根本不够用,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课程内容。我曾经也有同感,但是通过研究,我发现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就是通过阐述观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深入学习,并最终通过反思提升课程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树立一个观念,即注重解决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可能面临的困惑,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作品上尽情欣赏,不再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了解。他们会发现欣赏的目的并非仅仅了解作品本身,而是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欣赏的体验用于实际生活。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探索单元课程教学以及视频教学课等新方式。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真实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问题的引导和活动的开展,鼓励他们像艺术家一样表达自我。
在此,我还想分享一下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首先,我决定先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确保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有完整的体验。我的课程设计是以“开盲盒”的方式作为导入。盲盒是我校和当地大学共同设计的两套徽章,一套以革命故事为主题,另一套以祖国建设为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內容,并且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深刻体会到了美术的魅力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课程中我让学生感悟故事,逐步引导他们进入叙事表达的阶段。随后,他们将通过自主学习来探究美术语言,具体包括空间、色彩、笔触和人物形象等内容。最后,学生会细致品味象征主义在作品中的延伸,达到拓展迁移的目的。
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家通过美术创作表达情感的过程,并最终反思自己将成为何种人的现实思考。在大单元课程教学中,我特意加入了一节课,让学生领悟叙事类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的重要性。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因为美的呈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美的表现常常涉及多种因素和社会需求,因此融合不同学科的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将多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以艺术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学生共同分享感受和经验,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以使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在创作和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收获新的体会。在此,我期待得到各位专家和教师的批评与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