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军 阴建华∣河北科技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河北拥有七千多年的纺织历史文化,自明代之后逐渐成为畿辅要地。随着纺织材料“丝退棉进”进程的加快,河北区域的棉纺织技艺也快速发展起来。棉布织造在河北区域盛行,棉织品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用家居面料。具有区域典型特色的土织布、织字布、花带等手工织造产品,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也承载着河北人民质朴善良、追求美好的生活观和审美观。以布探技、以花纹还原织法,针对传统土布织造技艺进行梳理分析,是当代传承传统、创造转化的必要路径之一,既具有科技创新价值,又具有文化传承传播的时代意义。
河北简称冀,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拥有平原、草原、湖泊、山地、丘陵、高原、海滨、高原等多种地貌,是全国唯一具有如此之多地质类型的省份。独特的地质地缘特性造就了复杂多元的河北地域文化,使其形成了平原农耕文化与草原畜牧文化相汇合,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相融合,京都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特征。手工业技艺可谓典型的晴雨表,反映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记录着社会的文化艺术特征。
河北染织工艺历史悠久,河北南部武安磁山文化新石器时代考古出土了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陶纺轮[1],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纺织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平纹绉丝织物标本“縠”[2]。自先秦至元代漫长的织造历史发展进程中,丝织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宋代时达到鼎盛,租税收入中的匹帛数“绫占首位,丝绵居第2位,绢绸居第5位”[3-7]。元末明初,河北区域织造业出现重要转折——“丝退棉进”,棉花种植引入河北并逐步普及。官方为推广棉花种植出了系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植棉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8]。
近代河北广大的农村虽然也受到工业化的影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的邯郸、邢台、保定、秦皇岛等地还保存着家庭自纺自织的手工艺模式,尤其在这些地区的山区和一些偏僻农村。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兴,河北传统土布织造技艺得到了积极的传承和发展。河北魏县、鸡泽、肥乡、威县、广宗、巨鹿、沙河、赞皇、高阳、青龙、冀州等地申请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相关非遗保护项目,总计有几十项。
除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艺术特征外,河北民间传统织造在材料、工具设备以及工序流程方面也呈现区域特点。
河北区域传统土布织造所用材料主要是棉线,一般是用自种棉经手工纺纱而成的棉线。
1.土布织造工具设备
传统土布织造主要包括纺线和织造两个重要环节。纺线工具主要有纺车、弹花弓、打车、线拐子、络子等。织造在织机上完成,图1为沙河土布织造织布机,主要由机身(也叫机架)、卷线轴(经轴)、综框、杼(筘)、蹑(踏板)、卷布轴、拴综的机楼等构成。
图1 沙河传统木机
2.织字土布工具设备
织传统织字土布离不开挑花棒。挑花棒为一根木质或竹制的细棍,两端削尖,通体表面光滑,与现代织毛衣用的棒针类似。织字土布常用民间传统的四综四蹑织机织造(图2),与织普通土布所用设备基本相同。
图2 肥乡织字土布织造
3.织花带工具设备
花带的织造原理和土布相同。其代表性的工具为过纬打纬工具。因为幅宽较窄,传统的织梭和杼已不方便使用,过纬线直接用线团或者尺寸较小的的纬线莛(高粱秆绕纱)。打纬是关键的环节,因为织带更需要纬线密实。织带的专用工具月刀为半月形的金属板,一般长15厘米左右,织带时每过一纬线,就用此刀用力砍扎纬线,相当于打纬,砍扎越用力织带越结实。用月刀在梭口打纬类似刀砍状,所以民间也称织带为砍带。其织造手法也称为砍织技艺(图3)。
图3 威县传统花带织造
织带时根据织带的宽度来确定织造设备,一般15厘米以内花带用简易的方法,而不用织机。将经纱前端固定在树上或门把手、柱子上等,后端绕于织带人的腰间。
1.传统土布织造工序
河北各地传统土纺土织工艺流程基本相同,从弹花到成布了机全过程可归纳为备线、上机织造两大过程,具体工艺可再细分为轧花、弹花、搓布绩(制成圆形棉条)、纺线、打线(改变卷装形式)、染线、浆线、络线、牵经、印布(使经纱排列平齐,张力均匀)、掏综、闯杼(穿筘)、倒纬(纬纱准备)、织布、了机等十几道工序。
2.织字土布织造工序
织字工艺在冀南民间用相对简便的挑经通纬的方式完成,其工序要经过织字纹样准备、经纬纱配置、纬线装梭、上机织造这几个重要的工序阶段。
3.传统织花带织造工序
织花带是利用粗细不等、颜色各异的经纬线,用梭子或者缠有纬纱的简易线轴装置引纬织成多彩带状纺织品。各地织带名称不同,分类也有些差别,但是织造原理相同。织花带工艺流程相对较为简便,主要包括备线、拴机(整经)、过纬(引纬)、砍纬(打纬)这几个阶段。
河北民间传统土布织造、染色、缝绣等生产加工环节,往往渗透了民间百姓的审美情感,反映着河北土布织造独特的文化。
传统土布织造类产品主要有土织布、织字土布、织花带三大类,多采用二匹综(二页综)、四匹综(四页综)织造。土织布除用于衣料外,还可用于背包、手巾等,并广泛用于被褥面、床单、炕围子。和一般土布相比,织字土布更具有文字文化的意义,装饰功能较为突出。花带除捆绑扎系的实用功能外,还有装饰性功能,如用织带捆绑嫁妆,借以装饰婚礼物品。
河北传统土布织造依据品种差异,其装饰题材稍有不同。
1.传统土织布装饰题材
传统土织布的装饰题材主要有植物类题材、几何抽象类题材等。植物类题材纹样有胡椒花、五点梅、菜瓜道、石榴籽、黄瓜道、油菜绿、金香玉等(图4~图6),其名称源于农村生活所见实物,通俗易懂。土织布装饰题材中也有几何图形及抽象类题材,花纹也依据不同的阐释和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织者理想信念、情感寄托等,形成了诸多民间土织共有的意象化审美特征。此外,这种意象化审美还表现在对纹样的命名上常以生活实物命名,形象到可根据名称辨别物象,例如筛子底纹、 席子纹、筷子头纹、火车道纹(长条花布)等[9]。
图4 胡椒花
图5 菜瓜道
图6 石榴籽
2.传统织字土布装饰题材
传统织字土布装饰题材主要分为独体字形和字图(字和纹样)搭配两种,其装饰性主要体现在以字为主题的表现效果上。传统织字大多按自写或找人代写的简单字形进行织造,稚拙的汉字跃然于土布之上,如百姓易读易写的 “十、土、干、王、丰、日、月、田”等,根据图案便有了王字布、土字布、工字布、双喜字布等土布名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字体和内容逐渐丰富,出现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以及对联、诗词的织造。
字图搭配织造时,文字既可作为主纹也可作为辅助纹饰,字图结合表现某一主题内容。图7为威县织字土布,由威县曹楼村一77岁老人在1978年织造。图8为鸡泽传统织字土布,文字与方格纹样间隔配置。
图7 威县织字土布(高庆海拍摄)
图8 鸡泽织字土布(李亮民提供)
3.传统织花带装饰题材
传统花带的装饰题材主要可分为几何抽象类和文字类。几何花纹有条格纹、折形线、菱形纹(石榴籽纹)等,呈现意象化形态特点;文字既有喜字、寿字等单字,也有民间谚语、辟邪祈福、生活哲理类的经典语句等。图9为魏县民间收藏的婚嫁用织字花带,其中橙色织带上除单个“囍”字(图10)外,还有“内里珍藏,量入为出,可也”。威县婚嫁用花带还织有驱灾辟邪的咒语,这类织带民俗意味浓厚,在民间广泛流传。
图9 魏县婚嫁用织花带(霍连文收藏,刘立军拍摄)
图10 魏县婚嫁用织花带上的“囍”字纹
河北区域传统土布织造,不仅反映着区域技术的发展演变,也呈现出土布织造物质属性以外的文化精神内涵。
1.传统土布以布传情、寓意美好
传统土布通过一些纹饰造型等表达出人们质朴的情感,在这些看似简朴的织纹中蕴含着劳动人民深切的期许。
冀南地区魏县民间婚俗中,闺女出嫁时都要用上好的土布作为陪嫁礼品,且一定要送双数,以表达成双成对之意,工艺上多讲究用四匹综织法。褥单上的花纹常用“菜瓜道”和“胡椒眼儿”结合成的条纹图案,通常是母亲认为最好的图案。威县民间谚语“铺席盖斗越过越有”,当中的“席”和“斗”分别指广受喜爱的席子纹和斗纹。一般铺的褥面多用席子纹,盖的被子常用斗纹。图11为威县土布褥子面,以四页综织成,上有斗纹、水纹、竹节纹,有富足财运之意。图12为河北青龙县土织布,以蓝白搭配及宽窄条组合的方式,形成所谓 “轻风细雨”和“暴风骤雨”寓意的条纹效果,女儿出嫁时做此被面,以表叮嘱、提醒等多重寓意,期待女儿能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图11 四页综织造的威县土布褥子面(高庆海提供)
图12 青龙县“暴风骤雨”纹土布(李桂民收藏,刘立军拍摄)
2.织字土布寓教于乐、以纹表意
民间常把代表吉祥、喜庆、丰收、富贵及有教育意义的书法字体和传统故事织成图案,并把这种土布做成门帘、炕围子、被面等实用品,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启发。有些土布上的字图结合纹样体现了当地百姓的民俗信仰和美好愿望,成为一种传递民间朴素意念的载体。
图13是河北威县郭焕芝家保存的“长命富贵”褥面,分别由郭焕芝家三代人织造:左边由郭焕芝外祖母于1897年前后孩子婚嫁时亲手织造,中间由郭焕芝本人于1952年模仿原样织造,右边由郭焕芝儿媳陈爱国织造。
图13 威县三代人织造的“长命富贵”土布褥面(高庆海提供)
整个竖幅图案以“长命富贵”“囍”五个大字为中心,上端有“莲(连)生贵子”图,有“鹿”(福禄)、“雀鸟登临”(喜事临门)、“蝴蝶莲花”(蝶恋花)和“石榴”(多子多福)四个小图案对称分列两边。整体图案传达出了喜事当头、富贵到家、喜事临门,福禄长寿、多子多福、福贵满堂的综合寓意。
3.传统花带物尽其用、充满情怀
传统花带是农村百姓在长期农耕生产、生活劳作过程中创造的实用物品,是捆绑被褥、包袱,劳作妇女将孩子绑于身上的不可或缺的必备绳带。一个绑带往往会多年使用,旧了还要缝补再利用,生活不用可再转成生产用如作拖绳、绑农具等,一根花带历经岁月磨砺,串起了百姓家庭浓浓的情、深深的意[10]。
花带捆绑嫁妆时很有讲究,通常花带捆扎时不系结,而是缠绕后将尾端搭上。此种不打结的捆绑缠绕系带方法在多地农村盛行,以“无结”寓意顺心顺意、和和美美、白头偕老。花带上有时还会织上一些带有驱灾辟邪等特殊意义的文字。图14为河北威县高庆海收藏的婚嫁包袱带,中间包袱带上织有“信州张天师有二十四万神兵 人人咬牙个个睁睛”二十个字。旧时女孩子出嫁天未亮就要离家,为保佑一路平安,故在包袱带上织上一些有驱灾辟邪寓意的文字(咒语或者代表辟邪的神符)。
图14 威县织字花带(高庆海收藏,刘立军拍摄)
另外还有一种较细花带用于绑扎裤脚口,也称捆脚脖子带或捆脚带。小孩用捆脚带也包含着保佑孩子长得结结实实、聪明伶俐的祈愿。
受传统织机综片数量的限制,织河北传统土布时使用的综片数在2~4片,即所谓的两匹综、四匹综织法。从现代织造技术角度看,2~4片综就是织造的“小儿科”,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织造条件。但是,从河北土布现存的老布样组织分析结果看,人们不但用2~4片综完成了平纹、方平、斜纹、平纹小提花等简单组织纹样的织造,还织出了重组织、表里换层组织等复杂的织物,通过纹样设计、组织设计和穿综方式、穿综方式和踏蹑顺序、踏蹑顺序和引纬方式之间的巧妙组合,织出的纹样之复杂令人感叹,真可谓变幻莫测、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
这里以老褥面中的石榴籽纹样、条格花带、“长命富贵”老褥面上的字图结合纹样为例,对其纹样组织及织造方法进行解析。
褥面纹样及其局部放大图见图15。图15a所示纹样由水波纹、石榴籽纹等多个基础纹样组合而成。首先对其基础纹样进行提取,然后分别就其织物组织进行分析并绘制上机图,最后将各基础纹样的穿综图与纹版图进行组合。
图15 褥面纹样及其局部放大图
从褥面局部纹样中提取基础纹样如图16,各基础纹样的组织上机图见图17,基础纹样模拟效果图见图18。
图16 褥面局部纹样中提取的基础纹样
图17 褥面基础纹样的组织上机图
图18 褥面基础纹样的CAD模拟效果图
图17中,XY分别代表色纱颜色,2X2Y为1组。因为是重组织,所以部分颜色会有覆盖,有时显X色,有时显Y色,而非重组织的部分会同时显示X和Y两种颜色,纬纱为黑色,则褥面局部纹样织物上机图及CAD模拟效果图见图19。
图19 褥面局部纹样的织物上机图和CAD模拟效果图
褥面中水波纹的组织上机图及CAD模拟效果图见图20,经纱的色纱排列为4玫红,4绿,6白,4绿,4玫红。
图20 水波纹的组织上机图及CAD模拟效果图
从目前现存的花带老物件分析看,花带的织物组织主要有表里换层经二重、经二重或经起花三种。一般条格花带多采用表里换层经二重组织,单色花带可直接采用经二重组织,对于一些几何花型花带如“灯笼花”花带,则采用经起花组织。冀南地区常见花带如图21所示。
图21 冀南地区常见花带
下面以条格花带为例说明。条格花带一般采用表里换层经二重组织,表里色经按照2∶2排列比进行牵经。首先画出经二重显色组织,然后根据条格颜色填入相应的显色组织即可。其设计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各色条的颜色可以确定色纱的颜色和排列规律。如图22所示的条格花带:左边的色条1为黑蓝间隔的条格,此处的色纱排列为(2黑2蓝)*n,n为色纱排列循环次数,其大小根据条格的宽窄确定。以此方法,第2色条色纱排列为(2黄2粉)*n,第3色条色纱排列同第1条,第4色条色纱排列为(2绿2红)*n。
图22 条格花带
第二步:确定经二重表里组织,绘制显色组织。冀南地区经二重组织的表里组织及显色组织如图23所示。
图23 经二重组织的表里 组织和显色组织
第三步 根据各色条颜色,填绘各色条显色组织,将显色组织对应放在花带相应的颜色处,绘制组织上机图。绘制显色组织时,表组织配置在要显色的纱线上,里组织配置在另外颜色的纱线上。
图22各色条的显色组织如图24所示,第1~4色条组织及上机图见图25。图25中,n为经纬向色纱排列的循环次数,各色条对应的n值大小可根据条格宽窄确定,一般为显色组织根数4的整数倍。
图24 条格花带各色条显色组织
图25 条格花带第1~4色条组织及上机图
花带属于高经密织物,仿制织造时,选用80号钢筘(80齿/10cm),每筘4入,经向密度可达320根/10cm,打纬时需加大打纬力,民间多采用打纬刀(图3中的月刀)打紧纬纱。
从设备角度讲,2~4片综织机只能织造规则的几何形花纹,难以织造具象的花纹图案。河北民间尤其冀南地区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挑花织造方法,却可以在四片综的基础上,巧妙地完成一些具象纹样的织造。以图26所示老褥面上的“长命富贵”字图结合纹样为例,对其上具象花纹的复制过程及挑花织造工艺进行解析。
图26 “长命富贵”字图结合纹样
因挑花织造前必须提前绘好纹样底稿,然后按照底稿纹样进行挑织,故首先对老褥面上的纹样进行提取:按打印的织物照片勾画出图案后再进行镂刻处理,形成的纹样底稿如图27所示(也可直接线描褥面纹样)。
图27 “长命富贵”老褥面上提取的具象纹样
所谓挑花织造方法,就是在引纬动作发生前,利用挑花棒(选用一根两端尖的光滑细棍即可)将所要织造的花型沿着轮廓挑起纹样对应颜色的经纱,保证引纬时,该部分经纱处于上层,属于经纱显花(经面组织点显花效应)。以老褥面为例,其挑花工艺及上机图融合表述如图28所示。
图28 挑花工艺与上机图的融合表达
由图28可以看出,牵经按照2∶2排列比,经纱颜色有X和Y两种。图28中的纹版图与正常上机图中的纹版图不同,纹版图的横格数未与组织图平齐对应,每一横行的织造动作如图中所示,具体步骤和详细操作为:
第1步(纹版图第1行):将纹样打印稿置于经纱下面,用挑花棒按照纹样轮廓挑起相应经纱(挑纱后挑花棒不要抽出来);
第2步(纹版图第2行):踩下踏板3和4,让XY纱换层,需要注意的是,当XY色换层时,挑花棒不要撤出,一直处于挑起状态,此时形成两个梭口:梭口1为X上Y下,梭口2为Y上X下。此步引纬时,纬纱要按顺序逐步从相应的梭口中穿过;
第3步(纹版图第3行):正常开口引纬,踩下踏板1和4,织造组织图的第1纬;
第4步(纹版图第4行):同第1步;
第5步(纹版图第5行):同第2步;
第6步(纹版图第6行):正常开口引纬,踩下踏板2和3,织造组织图的第2纬;
重复上述6步骤,即可完成一件挑花织造作品。
目前河北挑花织造多以两色为主,挑花织造看似简单,但是能够在最简单的织机上完成只有提花织机才能织造的具象花型,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织造技艺。
要点1:对于复杂的纹样如褥面纹样,可以先根据纹样特点进行模块划分,然后再进行组织结构的配置。配置的原则是:纵向对齐的各模块所对应的穿综图相同,横向对齐的各模块所对应的纹版图完全相同,即踏蹑动作相同。
要点2:无论是织织物还是织花带,都要注意色纱的排列比,并根据纹样颜色进行牵经。牵经后按照与模块对应的穿综图将经纱穿入相应的综框,按照与模块对应的纹版图踏蹑(踩踏板)引纬,即可完成纹样的织造。
要点3:挑花织造工艺可进一步丰富纹样类型,达到字画结合的效果,作品设计可更灵活,设计空间更广。
河北土布历史悠久,通过对织造材料、织造工具的巧妙运用,织出了富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土布产品。土布纹样题材丰富、寓意美好,每个纹样既可以单独成布,又可以组合配置形成更加复杂的纹样效果。无论是织土布还是织花带,多个纹样组合时,在纵向要保证纹样具有相同的穿综规律,在横向要保证纹样具有相同的踏蹑规律。依此原则,便可轻松实现传统纹样的复制与创新设计。挑花织造时,可通过变化纬纱颜色及引纬方式,形成更加复杂的纹样及色彩效果。秉承传统,以花纹还原织法,用专业方法记录传统土布织造技艺,是当代纺织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是传承技艺、融合创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