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夏布织造技艺还原的研究

2023-11-03 09:15:20廖江波张炅灵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南昌330220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麻纤维夏布上浆

|廖江波 张炅灵|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220

夏布是比较精细的传统苎麻织物[1]。高质量的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2],这一说法在江西万载、川渝荣隆、湖南浏阳等夏布产区广泛流传。然而,在非遗夏布织造技艺的考察中,映入眼帘的夏布却粗糙生涩,其与历史记载及民间说法显得格格不入。这让人怀疑传统工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最精湛技艺的早已失传。对夏布织造技艺的研究不乏一些成果,包括王悦[3]等对夏布绩麻工艺的研究,卢明[4]等对花罗组织夏布织造技术的研究及廖江波[5]等对夏布腰机及工作原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某一细节,以描述的方法对非遗夏布织造技艺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从织造精细传统麻织物的角度,以历史文献、传承人口述以及工艺实验,研究精细夏布织造技艺的还原。

笔者多年关注非遗夏布织造技艺的传承,欣喜于闲云夏布有限公司的廖翼(在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圈中又称“艺名”为“四把刀”),基于守正创新的原则,还原精细夏布的织造技艺,其织造的高品质精细夏布,回应了学界“以物论史,物史互证”的疑虑。

一、精细夏布织造技艺还原的缘起

(一) 非遗夏布织造技艺的民间生态

中国对麻类纺织纤维作物的利用历史悠久,中华服饰文明的源头有“丝麻并举”之说,但当下麻纺织却只是整个纺织服装领域中一个小众的行业。传统麻纺织业的衰落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初到明中叶,随着棉花的推广,麻织物作为平民大宗面料的地位被棉布所取代,麻织物因夏季穿着凉爽透气,适宜消夏而始有“夏布”之称[6];第二个时期,近现代随着工业化纺织品的普及,夏布慢慢从大众的生活视野中消失。21世纪80年代,江西万载、川渝荣隆、湖南浏阳的夏布以出口日本和韩国为主,日韩对夏布采用现代工艺加以脱胶、软化、染色等后整理设计,在出口的带动下中国夏布生产迎来一个短暂的回暖期。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面对国际汇率市场的变化及日韩进口市场的收紧,夏布出口受困。转内销的夏布,其用途局限于蚊帐、汗衫、麻袋之类,当现代的纺织品无孔不入地进入农村家庭时,在被逐步替代的前提下其传承自然举步维艰。2008年,江西万载、重庆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夏布为载体的文创产品为夏布织造技艺的传承拓展了新的渠道。

2013年,在江西景德镇工作的廖翼创建了闲云夏布工作室。世界瓷都景德镇慢生活的节奏滋养了“茶文化”的兴盛,从而让茶周边的产品有了市场的空间。廖翼最初开始于地摊创业,主要的产品为夏布茶席,在扩充夏布文创产品种类时,开始了同夏布的结缘。

(二) 夏布织造技艺的退化与精细夏布的品质

传统夏布织造技艺的退化蒙蔽了民众对夏布的本真认识。夏布本是适宜夏季穿着的高档织物,而当下常规的夏布却失去了服饰面料的应用空间。2017年7月,廖翼和国内麻艺爱好者应日本布艺品牌“青土”创始人桥本隆先生的邀请,东渡日本考察传统麻织造技艺。在日本,廖翼参观了日本近世麻布研究所吉田真一郎收藏的精度为147条的传统麻织物,其与中国的传统夏布相比细腻柔软。条的单位T,指夏布每平方英寸(6.45平方厘米)内经纱和纬纱的根数之和,一般条数越大所织布质量越高。当时在场的桥本先生诘问:“唐代中国有媲美丝绸的精美麻织物,但今天谁见过中国精美的夏布?”桥本先生的话让在场的中国人颇有一丝尴尬,也让廖翼萌生了织造中国精细夏布的念头。

精细的麻织物价格昂贵,非平民所能消费。《周礼·弁师》称冕版“以三十升玄布衣之于上”。《孔子·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麻冕是一种礼冠,冕版上的包覆布是以精细麻织物制作的。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释:“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7]按照包铭新与贾玺增两位专家的理解:周以前的冕冠用三十升的细麻布覆,到了战国时期改用丝,细麻布难生产故贵,而丝易成,易麻以丝是冠服制度上的损益变通[8]。在万载、荣隆、浏阳等夏布产区的县志中,皆有以夏布作为贡品上交给朝廷的记录。精细的麻织物主要为贵族所享用,劳动人民的生活应该是粗劣的,平民穿麻葛类的布衣,其粗糙与不饰文采,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对等。织造高质量的麻织物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而导致数量少,这就形成贵族以穿丝绸为主而平民穿着麻葛布衣的局面,身份贵贱望而知之。

(三)精细夏布织造的启动

2017年年底,廖翼收藏到1件民国时期精度为210条靛蓝染藏青色夏布长衫,这让廖翼开始筹划复原精细夏布的工作。2018年年初,廖翼回到万载协同李金海启动精细夏布织造计划,即从原麻的培育开始,采用传统沤麻脱胶的方式,以中国的夏布腰机织造高精度的夏布。李金海系万载县白良镇锦江村人,其掌握全套的夏布织造技艺,家族为夏布织造与经营的世家。在闲云夏布的支持下,李金海心无旁骛地织布,于2020年7月织造出精度为160条的夏布,2021年1月织造出精度达200条的夏布。精细的夏布柔软平整,色泽典雅、刺痒感小,可以满足高档服饰面料的舒适性要求。

编织高质量的夏布,或许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独门秘籍,秉承工匠精神和造物经验的积淀,相信不单是李金海可以织造成“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夏布,湖南浏阳的谭师傅也可以,亦或是民间不知名的夏布艺人。笔者曾经同浏阳心之夏的鲁松元经理沟通过,浏阳心之夏基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从事面向社会大众的夏布文创产品开发。鲁松元谈到如果手工夏布的成本过高,则影响其产品的成本。心之夏的夏布主要由谭师傅提供,谭师傅也织过售价达3万元一匹的夏布,这种夏布只是特殊渠道的定制而已。高质量的夏布价比黄金。据悉民国初年隆昌周义和、周傅乾编织过两匹1800头的夏布耗工时半年,售价高达1200银元[9]。织造高质量的麻织物耗时耗工,其用途带有极强的局限性,当其没有市场需求时,这时精细的夏布自然就显得极其稀罕了。

二、精细夏布织造技艺的还原

夏布织造工序繁复,从种麻开始,包括收麻、刮麻、脱胶、绩麻、刷浆、整经、穿筘、织造、后整理等数十道工序。按照麻纺织的程序,将以上工序归类为纺前麻纤维加工、纺纱、织造三个部分来介绍,这里并不阐述每一道工序,仅说明精细夏布还原在实施过程中涉及核心问题。

(一) 纺前麻纤维加工

麻纤维的加工从选麻开始,原生苎麻是优质的手工绩麻原材料。桥本先生认为中国苎麻的品质不及日本的昭和村麻,导致当下中国夏布品质的退化。根据四把刀和李金海同老织布艺人的沟通发现,在江西种植的湘苎二号、赣苎四号为杂交麻,将杂交麻的麻缕分劈时极容易发生断裂,不易分劈成长丝而增加了手工绩接的接头和难度。杂交麻纤维产量高且适合于机械纺织,纺纱机纺麻是将麻缕打碎成短纤维束后,再梳理、牵伸,最后以通体加捻的形式纺纱。寻找非杂交的原生苎麻是精细夏布还原的第一步,廖翼和李金海将野生苎麻以及万载青苎麻、浏阳鸡骨白、乐昌黄皮苎、 兴仁苎麻等麻品种移植培育,寻找适宜手工绩接的原生苎麻,获得成功后再开始大面积的种植。

脱胶是纺前麻纤维加工的关键步骤。苎麻原麻的茎皮层中除了用于纺织的麻纤维素外,还含有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脂蜡质、水溶物、灰分等共生物,统称之为胶质,脱胶的目的是除出原麻中部分的杂质和胶质,让纤维变得柔软、洁白,并富有光泽。图1作者拍摄自湖南浏阳谭师傅采用的水浸渍沤麻脱胶与漂洗,其将苎麻麻皮剥下,再挂青、扎把,最后浸入水中。这种脱胶的方式极为原始,如果时间短,则脱胶效果差,时间长,则麻缕容易腐烂。图2为某夏布作坊采用的双氧水氧化漂白和氢氧化钠脱胶,其流程简单、效果明显,但强碱对麻纤维的筋骨损害大。这种小作坊式的夏布生产,脱胶后废水直接排放,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隐患。

图1 水浸渍沤麻

图2 化学试剂沤麻

古代有一些关于麻纤维脱胶的经验记载。《诗经·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这里的麻为大麻,苎为苎麻。东门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阳光好便于沤麻。池水不深,浸入水中沤渍后便于收麻。同时,池水属于静止的水,这样的水体便于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可加快沤麻,属于微生物脱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黍穄》:“沤欲清水,生熟合宜。浊水则麻黑,水少则麻脆。生则难剥,大烂则不任。暖泉不冰冻,冬日沤者,最为柔韧也。”[10]苎麻的收割要注意时间,沤麻的水质要有讲究,用清水沤麻效果不佳。沤麻浸渍的温度、水质、时间,对脱胶皆有影响。桥本先生介绍日本苎麻利用雪水浸渍和露晒脱胶,将剥好的麻皮铺上积雪,利用太阳光照射雪水产生的水汽与阳光本身产生的臭氧结合,去除苎麻原麻中胶质,雪晒脱胶通常要反复晒上10~20天。事实上,中国除了清水沤麻,又有日光漂洗法,还有将水中加石灰水、草木灰、牛粪等煮练。石灰水、草木灰、牛粪融入水后呈碱性,其实质是一种碱性煮练。元代《农桑辑要》卷二:“其织既成,缠作缨子,于水瓮内浸一宿,纺车纺讫,用桑柴灰,淋下水内浸一宿,捞出。每缠五两,可用一净水盏细石灰拌匀,置于器内,停放一宿,择去石灰,却用黍秸灰淋水煮时,自然白软。晒干。”[11]把未经脱胶的麻缕纺绩成麻纱,先在水中浸渍,接着与草木灰浸渍,然后以石灰水搅拌,再以草木灰煮练,最后以日光漂洗法。此类繁琐的麻纤维脱胶与漂白处理,在同时代王祯《农书·沤池》中又有转载:“谓苎性本难软,与沤麻不同。必先绩苎,已纺成纑,乃用干石灰拌和累日。既毕抖去,别用石灰煮熟,待冷,于清水中濯净,然后用芦帘平铺水面,摊纑于上,半浸半晒。遇夜收起,沥干,次日如前。侯纑极白,方可起布。此治苎池沤之法。”[12]纑,绩接后的麻丝。大麻和苎麻的脱胶方式不同,大麻将麻皮剥下来以后可以直接沤麻,而苎麻将麻皮剥下以后要用刮麻刀刮青,分劈再绩接成麻纱以后沤麻。以麻纱与碱性石灰混合煮练,再以半浸半晒的露漂法脱胶。

整理古代农业著作中关于脱胶和漂白的文献,考察非遗夏布织造中有关存续的技艺,加以融合贯通,采用传统技艺也可以得到精干的麻纤维。按照李金海的经验,沿用水浸渍沤制,草木灰、石灰煮练,辅以日晒夜露,控制好沤麻、煮练的时间,可以得到脱胶效果良好及洁白的麻缕。图3对精细夏布还原中的脱胶工艺进行归纳。脱胶可以在刮青以后,也可以在织布完成以后再进行煮练和日晒夜露脱胶处理,这个时候就属于现代纺织意义上的后整理了。麻纤维的脱胶手法比较灵活,脱胶效果的控制更多建立在经验之上,需保持足够的耐心直到满意为止。

图3 夏布织造技艺工序之脱胶流程

(二) 纺纱

纺纱,又称绩纱或绩麻。201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苎麻手工夏布”,对夏布的定义:“原指采用苎麻原麻通过手工绩纱、手工织造而成的织物。现泛指具有粗糙风格的苎麻布。”[13]将脱胶后的麻纤维缕分劈成细丝,然后用手加捻成首尾相连的纱线,民间称之为绩麻。绩麻是传统夏布区别于现代麻织物的关键。用绩麻纱线织成夏布,可以在布面上看到绩接的痕迹,这是源于手作匠人双手的温度。绩麻成纱首尾相连,在接头处将细丝尾巴朝后,无尾丝的方向为正向,保障麻纤维生长的方向一致性,见图4手指处绩接的接头与手工绩麻麻纱。手工绩麻不同于现代纺织将麻缕打碎后,通体加捻纺成纱,机械纺纱相比手工纱毛羽多,毛羽多穿着会有刺痒感。

图4 手指上绩接的接头与麻纱

灵活的双手、细腻的分劈、耐心的绩接是成“绩”的前提,而保持绩接的方向性是成“绩”的窍门。纺纱是解决纤维朝一个方向排列的问题,将杂乱无章、横向紧密联系的纤维加工成纵向排列的纱线。麻纤维的脱胶除掉部分杂质,解决纤维松散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将麻缕用手指甲或针状工具细分成苎麻细丝。《天工开物·夏服》:“纺苎纱能者用脚车,一女工并敌三工,惟破析时穷日之力只得三五铢重。”[14]一个熟练的纺苎纱工如果使用脚踏的多锭纺车,能达到一般纺工效率的3倍,但将麻缕分劈成细丝,一天也只能得到重三五铢的麻丝,大约就是2~4克。当下夏布织造的纺纱工序不用纺车,而是将分劈成细丝通过手工绩麻。绩麻无论是分劈还是绩接都需要极高的耐心,报酬低、枯燥,这种工作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故而绩麻多为民间留守的老人。图5作者拍摄于江西省新余市双林县手工绩麻的婆婆,在地理位置上双林县与万载县毗邻。每年廖翼和李金海定时会到万载及附近的农村收购手工绩麻的麻纱,2021年每500克手工麻纱价格在1000元左右,廖翼介绍即便提高价格也难以持续收购到高质量的手工麻纱。

图5 手工绩麻

(三) 织造

织造是解决纱线平面排列的问题。夏布的织造,即织布工序可细分为经纱、穿扣、上浆、上机、织造等工序。根据精细夏布还原的核心阐述上浆和织造工序里面的问题。

1.上浆

上浆指给经纱以纑刷反复上米浆糊。上浆可以减少麻纱的毛羽、增加麻纱的筋骨及提高麻纱的耐摩擦性。上浆时,选择无风的天气,在阴凉的地方牵线摊开,一手捧住米浆,一手持纑刷,用纑刷拨动手中浆料使之均匀喷射在纱线上,并用织布筘来回梳理,使之更加均匀。图6笔者在万载拍摄的李金海给经纱上浆的情景。

图6 上浆

上浆的浆料选择颇为讲究。李金海采用早稻米加水加热熬制成米糊式的浆料,米和水的重量比为1:10,晚稻米黏性强容易成团,不利于上浆。第一次上完米浆以后,第二次上浆时加植物油,可让纱线光滑油亮。传统米浆属于淀变性浆料,来源广泛,退浆容易,且环境友好。据桥本先生介绍,日本刷浆浆液采用从海藻中提取的胶体配制,海藻胶有较好的增稠性、稳定性、胶凝性、保形性。中国一些生产夏布的产区采用羧甲基纤维素(CMC)刷浆,则颇受人诟病。CMC是天然素在化学改性基础上得到的增稠剂,为白色絮状粉末,无毒无味。在现代纺织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作上浆剂。CMC可溶于水,用于给苎麻经纱上浆,黏稠性好,且有快干的特点,一些夏布民间作坊视其为圭臬。但CMC稳定性强,作为上浆剂粘着在纤维上结成膜不容易褪掉,这会让夏布变得僵硬,且不利于后续的麻纤维染色。中国传统造物有“长效”的设计理念,夏布会在穿着与漂洗的过程中,随纤维上杂质和色素的褪掉,变得愈来愈柔软、愈来愈洁白。

2.织造

夏布织造采用单踪单蹑的斜织机型。夏布以平纹布为主,极少量的罗纹布。织造罗纹布时,需在夏布腰机上增加2个蹑片和1个绞综装置。桥本先生认为:“中国夏布斜织腰机织布速度快,但不如日本水平织机所织布的平整与紧密。”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四川省之夏布》:“高脚机织布时,因其捆方已经固定,经线之松紧,不需由腰力梭梭调节,故工作较速、较易而持久。但其织筘打纬之方向较平,力量较小;且捆方既经固定,经线在应紧时而不能紧,在应松时不能松,故所织出布,既不平匀,也不紧密。”[15]民国时期,织造土布的普遍机型为高脚机,为双踪双蹑的水平织机。用腰机织造夏布,在中国夏布产区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图7笔者在万载拍摄的夏布腰机。东亚的韩国同中国基本上同属一个纺织文化圈,图8为笔者拍摄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的韩国扶余卧机,韩国人称为“布机”,也属于腰机类型。扶余卧机迄今为止仍用于织造平纹的丝、棉、麻布,偶尔也用来织造绞经织物,这时织机会用到两个综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腰机式》:“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惜今传之犹未广也。”[14]《天工开物》中附有腰机插图如图9所示。明崇祯年间宋应星曾在江西分宜做教谕,其对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多有考察,这种机型的普及也证明其极强的生命力。在1820年一套从苎麻种植到织布全流程的外销水彩画《夏布耕织图》,现藏于美国化学遗产基金会,其中有一副绘有夏布织机的图像,对比明代“腰机式”几无差别,如图10所示。

图7 中国夏布腰机

图8 韩国扶余卧机

图9 “腰机式”

图10 水彩画“夏布腰机”

近代夏布在出口国外(主要为朝鲜)的推动下迎来一个发展时期,细夏布的价格是粗夏布的数倍[16]。推测在追求利润的驱动下,织工对夏布腰机进行了改造。图11为笔者绘制的夏布腰机示意图,其同1820年的夏布腰机相比,将吊边的竹竿改为木条,对鼓腔结构进行简化以木条代替,最大的区别在于改进撞手打纬(见图7文字标注撞手的位置)。改进的夏布腰机沿用腰脊控制经纱张力,脚踏提综开口,改进撞手打纬,适宜夏布纱线刚硬与织造紧密织物的要求[5]。

图11 夏布腰机示意图

织完布以后还有后整理的过程。李金海又总结了一些经验:①用石灰水处理。先用石灰水浸渍一宿后,接着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沥出水分,然后将布卷折成筒形放入木甑内蒸布四五个小时,放置一宿至自然冷却,最后清洗晾干;②用酸水处理。用米汤、淘米水或是发酵后的酒糟制成酸水,用以浸泡一宿,其他程序同上;③整形与轧光。将碱水和酸水处理后的夏布,用两个人在两边将夏布拉伸,减少夏布斜纱。轧光可以采用石碾碾压,或是木槌敲打。

三、结语

传统工艺是民族造物智慧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母体、乡愁的载体。将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上升到国家战略,点燃了学界对其研究的热忱。当下文化语境“非遗”“国潮”“文化输出”“东方美学”等词汇成为热点,这是一个民艺复兴的美好时代。民艺传统生存场域的改变,也让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杭间、曹小鸥提倡中国手工文化及产业的理想状态应是:“一部分继续以传统方式为人民提供生活用品,是大工业生产的补充和补偿;一部分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成为认识历史的凭借;一部分蜕变为审美对象,成为精神产品;一部分则接受了现代生产工艺的改造成为依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温馨的产品。”[17]夏布织造技艺的传承也应该是多元的,夏布不应该局限于“粗糙风格的苎麻布”,其蒙蔽了民众对传统造物美好的认识。没有真正地继承传统技艺,囿于市场导向处于被动的、纯产业的驱动结构,这是民艺转化的狭隘认识[18]。

闲云夏布的廖翼启动精细夏布还原计划,挖掘传统麻纺织技艺,还原高质量的夏布,回应日本人桥本隆先生对中国近代夏布织造技艺的质疑。精细夏布还原的成功,让人领略到传统夏布的醇厚与美好。从织造精细夏布的技艺还原来看,编织高质量的夏布有着繁琐的工序和诸多的注意细节,采用原生的苎麻,在苎麻纤维脱胶的过程中,挖掘传统的生态沤麻与漂白技术;在纺苎纱的阶段,保持足够耐心分劈麻缕,绩接麻缕成丝注意保持纤维成长方向的一致性;在织布的系列工序中,上浆浆料选择早稻米,在无风凉爽的天气上浆。在织布时,肯定传统夏布腰机织夏布的适宜性,以及注意后整形的处理。织造高质量的夏布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当织成的布没有销售渠道时,手工艺人自然就丧失了织造的热情。闲云夏布织造的精细夏布主要用于定制和复刻传统精致的夏布服饰,基于文化遗产的角度转化为审美的对象,这无疑拓宽了夏布的应用渠道。

猜你喜欢
麻纤维夏布上浆
Daddy-Long-Legs (Excerpt)
大丝束碳纤维的上浆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美国熊猫生物科技公司将建工业大麻纤维加工厂
夏布遇上扎染
上浆工艺条件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性能影响的研究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影剧新作(2017年3期)2017-11-14 02:42:55
高品质汉麻纤维及纺织品效益显著
预湿上浆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夏布里埃艺术歌曲《幸福岛》的创作与演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