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他人:中小学隐性课程不可忽视的育人途径

2023-11-03 04:29彭永康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

【摘 要】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正式课程的重要补充,在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具有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学校的重要他人作为隐性课程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刻持久的要素,是隐性课程育人作用的集中体现。其中,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人物或代表对中小学学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隐性课程中重要他人的育人举措包括充分认知并高度重视隐性课程,一体化建设重要他人隐性课程,创建富含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隐性课程 重要他人 教育影响 育人举措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20-04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有意识规划好目标的课程,但其实学生还经历着一门“不成文的课程”,它的特点是非正式的和缺乏有意识的规划。[1]事实上,所有学生在学校除了接受经历精心设计、编排和系统化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他们还受到包含特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等隐性课程的熏陶,并在长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内化这些内容,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隐性课程会对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具有长远、重大的意义。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对隐性课程不太重视和研究不足,从而缺乏对其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的意识。本文通过阐述中小学隐性课程中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提出一些强化隐性课程积极影响的举措,以期引起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隐性课程中“人”的因素的重视,从而为培养新时代所要求的“完整的人”而共同努力。

一、学校隐性课程概述

(一)隐性课程一词的来源

1966年,Jackson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学校、教师期望学生掌握两类课程:一类是教师最关注的官方课程,核心是读写算;另一类称为非官方的或者是隐性的课程,可用三个“r”来概括,即纪律(rule)、规范(regulation)和常规(routine)。[2]在1968年的Life in Classrooms中,Jackson使用“隐形课程”一词来指称课堂生活对学生产生的一些始料未及的影响。[3]学界一致认可这是隐性课程这个词的出处,自此之后,大量学者对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隐性课程的内涵

国外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隐性课程进行定义。例如隐性课程的基本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它包含了官方课程以外的目标和活动中的内容,并不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存在。[4]Jackson认为使学生更适应现实生活的隐性课程是一种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个体的课程。Lynch认为隐性课程为学校提供了满足社会要求的服务。而Porteili将隐性课程的定义分为四点:①非官方的和没有明确规定的信息,但希望学生能够知晓这些信息;②意外的学习结果;③由于教育系统的结构而出现的隐藏信息;④学生提出的活动。[5]虽然不同角度的隐性课程的定义有所差别,但是其具有共性,即隐性课程游离于官方课程的目标和活动之外,无明确定义,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想法和实践等。[6]国内学者對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也各不相同。本文认同并借鉴何云峰的观点,即学校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正规课程以外的,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因素,特征表现为非系统化、间接性、暗示的、无意识的作用方式,它主要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行为方式,是正式课程必不可少的补充。[7]基于上述概念分析,隐性课程具备多样特征,即它是普遍、隐蔽和动态的存在,采用非计划性的传授方式,具有渗透性作用,效果具有长效性和不确定性。

(三)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在学校环境中,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四种:一是观念、意识,二是物质,三是约束性规范,四是思维和行为方式等。[8]学校隐性课程体现为特定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等,这些是学校功能、各种仪式和现实人际沟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成长过程中能获得什么体验、面对问题时如何做出行动,以及在与朋辈交往过程中如何表现自己、发展个人对世界的看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学校隐性课程涵盖了由学校文化的象征性和社会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织氛围,因此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其他教育机构所没有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和道德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隐性课程的众多表现形式中,相较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而言,学校中重要他人的言语、行为举止等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影响更为长久和深远,也是变化的和“活”的课程形式。当然,学校中重要他人的影响可能表现出“两面性”,因此,对隐性课程中“人”的因素的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大多从正向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借助隐性课程来发挥显性课程的最大育人功效。[9]本文也基于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并且主要从其正向、积极的意义进行阐述。

二、隐性课程中重要他人的教育影响

重要他人的概念是米尔斯基于米德的“泛化的他人”的概念提出的。他第一次将重要他人明确为社会学的基础概念,拓展了社会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影响个体态度、行为变化问题的新视野。[10]重要他人在教育学中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在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11]。在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他人有很多,包括校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正式群体(班委、团委、各种协会等)和非正式群体(学习小组、兴趣爱好团体等)中的优秀或代表人物,各级朋辈(如同桌和舍友等),后勤工作人员等。这些重要他人的言语、行为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长久或短暂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言语、行为表现其实是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因此,学校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校长、与学生日常接触比较多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对发展中的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对中小学学生发展影响比较大的重要他人有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人物或代表。以下主要阐述这四类人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中小学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隐性课程中校长的教育影响

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言行举止不仅指引和影响着学校中其他教育工作人员,也极大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为校长的教育思想最终会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当中。学校办学发展规划、学校工作侧重点、常规管理工作等都体现了校长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思维决策等,校长的一些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还会成为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发展引领者,其价值取向、教育素养等外显于日常的言语和行为当中。“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与核心,校长治学育人的言行,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12]校长的外显活动,例如公开讲话、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人格魅力等对学校的师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中小学校长的公开讲话包括开学和毕业典礼、期中和期末总结大会、思想政治专题学习大会、各种活动大会(例如运动会、艺术节、交流会等)等的讲话,这些讲话内容传递了校长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此外,校长的行为举止更是一种暗示性很强的教育影响,它暗示了学生在学校里哪些行为是符合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哪些行为是受到鼓励和提倡的,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在学校中,学生通过正式课程和隐性课程接触到许多价值观,其中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更深刻。[13]

中小学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很多行为源于对他人的模仿。班杜拉的社会性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可以不参加直接实践,而通过观察别人行为与结果以获得学习”[14]。一般情况下,校长的行为举止及人格魅力都是以正面积极的形式显现的,它传达着个体社会化需要内化的文化要求。校长是校园里行走的文化符号,因此校长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规范、榜样示范非常重要。[15]

(二)隐性课程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影响

教师(包括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他们每天和学生密切接触,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交流,他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水平的关键,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者,即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指引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的举止、神情、语气、姿态都给学生传递着重要信息,因此教师要有效发挥榜样示范的力量。[16]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通过知识教育和反复劝说无法有效矫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行为发展符合规范。孔子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及韩愈的“以身立教”都充分说明教师言行中隐含的教育作用。另外,教师的授课风格和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时候学生不太喜欢学习甚至讨厌某个科目,可能是由于学生对科任教师言行举止、教学方式的不赞成,或不欣赏其人格魅力。而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态度和思想引导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轨迹。

班主任是负责班集体建设、管理、教育和发展的专职人员,不仅在显性课程方面具有重要职责(如任教具体的某一学科),而且还在隐性课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工作者无法比拟的作用。班主任需要对所管理的班级学生的方方面面负责,例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生活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外师生交流、交往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性格類型,以及对学生的辅导和评价方式、与学生形成的师生关系类型等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怎样看待和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甚至人生规划等起到关键作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根据自身受教育经验、文化素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等,指导、引领学生成长,这些影响是深刻且持久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显性课程的效果可能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即所学知识可能会被更新或淡忘,但隐性课程的育人效果却持久存在。[17]例如学生对班主任对自己的管理和教导印象深刻,对某位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优秀品格记忆犹新。

总之,学校校长、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德师风、文化素养、言行举止、性格类型、人格魅力等,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是变化、行走着的隐性课程。校长是隐性课程文化传播的引导者,教师则是把关者,学生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18]

(三)隐性课程中学生群体的教育影响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既接受着学校隐性课程的影响,也传播着隐性课程内容。在一个班集体中,基于各种实际需要主要形成了三种学生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参照群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与需要是相互补充的,二者都是学生个人的生活、交往、学习、发展所不可缺少的。”[19]这三类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人物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同辈群体有相似的年龄、兴趣爱或童年经历,在学生交往中,优秀个体往往容易成为普通个体精神向往的人。学生在学校参与同辈群体间的互动交往中,互相传递着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互相影响。[20]

三、隐性课程中重要他人的育人举措

(一)充分认知并高度重视隐性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统一编排课程表,明确具体地实施正式课程,它占据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因此很多时候隐性课程容易被忽略。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知隐性课程,尤其是重要他人这一隐性课程因素。作为显性课程的重要和必要补充,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兴趣爱好、学业成就、人格发展、行为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有重大影响。基于学校实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相关专家开展理论和范例介绍,从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学校领导和所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重要他人这一隐性课程,并充分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能。

(二)一体化建设重要他人隐性课程

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他人中,校长作为学校的代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引路人,应规划和构建重要他人隐性课程。校长需要联合多个主体,构建一体化重要他人育人途径,形成隐性课程育人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校长发挥核心作用,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要做到管理和服务育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干部和学生意见领袖发挥积极作用。[21]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中,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体现应有的师德师风和行为规范,努力践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另外,共同体成员还要定时自我检视和相互交流实践经验,从而不断提高重要他人的隐性育人效果。

(三)创建富含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将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关系的存在。学生带着自身已有的文化素养、思想观念进入学校,在代表或传递特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校园中,与同辈、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形成种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背后则是社会规范、价值取向、文化传承。学校要重塑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各级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关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隐性课程育人共同体要努力创建一种尊重、关怀、协作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的社会和情感需求是教师创造尊重文化的一项关键任务。学校通过大力支持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可以培养尊重的文化,另外,学校在校风、学风、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方面要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校园文化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基本价值指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2]在创建各种校园文化中要充分发挥重要他人的关键作用。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到不良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学校隐性课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中小学学生成长极为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知重要他人隐性课程的重要性,构建教育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释放正面、积极的教育影响,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发展成为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WREN D J.School culture:explor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J].Adolescence,1999,34(135):593-596.

[2]JACKSON P W.The student's world[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66,66(7):345-357.

[3]丁道勇.不可控的学习:《课堂生活》开启的学习哲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1):177-187.

[4]YUKSEL S.Kohlberg and hidden curriculum in moral education:a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moral values in the new turkish primary education curriculum[J].Kuram Ve Uygulamada Egitim Bilimleri,2005,5(2).

[5]?UBUK?U Z. The effect of hidden curriculum on character education proces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J].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2012,12(2):1526-1534.

[6]同[5].

[7]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6):50-52.

[8]马军红.文化视域下高校隐形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55-157.

[9]高晓文,白钧溢.“隐性课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3):80-90.

[10]史宏波,李文杰.重要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范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5):29-34.

[1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62.

[12]杨斌,龚月萍.作为隐性课程的校长言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84.

[13]同[4].

[14]吴刚,黄健.社会性学习理论渊源及发展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5):72.

[15]项红专,唐琼一,黄芳.校长: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J].中小学管理,2022(12):44-47.

[16]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的隐性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5):98-105.

[17]苟朝莉.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9):4-6.

[18]颜晓程.隐性课程文化传播机制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7):7-10,17.

[1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74.

[20]同[18].

[21]李忆华,马洁.基于隐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12):85-88.

[22]吴晨.基于全程育人的隐性课程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19(4):85.

彭永康 /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南宁 530299)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职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概念泛化背后的窄化倾向
探索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
教育文化的包容与满足: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隐性课程
浅析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