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TOT 干预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3-11-03 03:39吴梦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痉挛性小脑脑瘫

吴梦珍

(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广东阳江 529600)

痉挛性脑瘫为儿童阶段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可造成患儿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全身肌张力增高、四肢运动及协调能力下降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因该病患儿普遍年龄较小,中枢神经尚未发育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故采取及时合理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其预后。小脑顶核电刺激是通过电流刺激患儿小脑顶核,使其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血管得以扩张,增加脑部供血量,进而改善受损神经功能[2]。 任务导向训练(TOT)干预是一种以运动控制理论为依托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法,在帮助恢复患儿肢体正常活动方面表现良好[3]。现阶段,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TOT 干预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效果仍探究不足。 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的80 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为对象, 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TOT 干预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的80 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痉挛性脑瘫的相关诊断标准[4];(2)认知功能正常,可听懂简单指令;(3)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好,家属配合度较高;(4)未接受过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患有继发性癫痫者;(2)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3)合并病毒性脑炎者;(4)合并造血功能异常者;(5)合并神经肌肉疾病者;(6)中途退出研究、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研究遵循《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规定的相关要求,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40 例。常规组年龄3~8 岁,平均年龄(5.42±1.35)岁;女性18 例,男性22 例;体质量指数19~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41±0.86)kg/m2;痉挛性脑瘫分级:轻度14 例,中度18 例,重度8 例;痉挛性脑瘫类型:双侧瘫19例,偏瘫9 例,四肢瘫痪12 例。联合组年龄3~7 岁,平均年龄(5.37±1.26)岁;女性19 例,男性21 例;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53±0.79)kg/m2;痉挛性脑瘫分级:轻度13 例,中度20 例,重度7例;痉挛性脑瘫类型:双侧瘫20 例,偏瘫7 例,四肢瘫痪13 例。两组患儿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传统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按摩治疗。 按揉患儿百会、四神聪穴,各4 min;按压颊车、廉泉、地仓穴,各2 min。 (2)针灸治疗。 协助患儿取坐位,对行针部位皮肤进行严格消毒,以斜刺方式在百会穴行第一针,之后于颊车、地仓、廉泉、承浆穴处以同样方式行针,留针30 min,3 次/周。

常规组采用TOT 干预治疗,具体如下:(1)以正常儿童活动为依据,观察患儿的运动表现,紧贴现实生活,为其提供具有挑战且有趣味性的阶段性任务和环境,并针对训练频率、强度、时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2)开始训练。①坐:家属协助患儿取扶腰坐位,指导其进行双手倒玩具训练,引导患儿完成从坐位到侧坐位、 坐位到俯卧位再到四点支撑位的体位转换。②坐位平衡:引导患儿坐于Bobath 球上,护理人员以前后左右等方向推动Bobath 球, 鼓励患儿努力保持坐位。③四点爬行:引导患儿取俯卧位,进行伸手够物训练,并引导其完成双手双膝四点支撑体位与四点爬姿训练。 ④站立前准备:引导患儿完成四点爬姿与跪立体位、双腿跪与单腿跪的转换,指导其完成捡拾东西,并将物品递到家属手上。⑤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上述任一项训练, 每次训练30~35 min,每天1 次,每周5 d。 (3)训练过程中,每4 周对患儿进行1 次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训练任务。(4)患儿进行任务训练时,护理人员与家长需注意给予其更多的言语与精神鼓励,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到训练中,提高对患儿的关怀,以增强其依从性。

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具体如下:采用脑循环治疗仪(广州市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62260062),将主电极置于患儿两耳后乳突处并固定,并将辅助电极置于其患侧肢体的对应穴位处,打开治疗仪,设定频率为150 次/min,以患儿耐受为度调整电刺激强度(75~110),每次电疗30 min,每天2 次。

两组均持续治疗12 周。康复治疗期间,应避免患儿跌倒跌伤,若有条件,可给予其童趣诱导,以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依据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5]评估临床疗效。治疗后,患儿GMFCS 升高不低于2 级,言语功能、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为显效;患儿GMFCS 升高1 级,言语功能、肢体功能明显改善,但未恢复到正常基本水平,为有效;患儿GMFCS 升高低于1 级,言语功能、肢体功能无改善,为无效。 总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粗大运动功能:治疗前、治疗12 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6]对患儿进行评估,包括翻身、卧位、坐位、跪、爬、站立、跳、步行、跑等共88 项,每项0~3分, 总分264 分, 得分越高提示粗大运动功能越好。(3)发育商(DQ):对治疗前、治疗12 周后,对患儿的坐位、立位、仰卧位、俯卧位、语言、反射、手功能等7项发育水平进行评估,以计算发育年龄,取计算所得各发育年龄平均数作为平均发育年龄,DQ=平均发育年龄/实际年龄×100。 (4)平衡能力: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7]对患儿进行评估,包括双足站立情况、站立位上肢前伸、转身向后看等14 个功能活动项目,每项0~4 分,总分56 分,得分越高提示平衡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痉挛性脑瘫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GMFM-88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两组的GMFM-88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痉挛性脑瘫患儿GMFM-88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痉挛性脑瘫患儿GMFM-88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12 周后t 值P 值联合组(n=40)常规组(n=40)t 值P 值131.47±6.81 130.52±6.36 0.645 0.521 214.48±9.29 184.19±8.74 6.638 0.000 45.478 31.403 0.000 0.000

2.3 两组发育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DQ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两组的DQ 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痉挛性脑瘫患儿DQ 值比较(±s)

表3 两组痉挛性脑瘫患儿DQ 值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12 周后t 值P 值联合组(n=40)常规组(n=40)t 值P 值44.92±3.87 45.03±3.76 0.129 0.898 71.45±4.52 62.47±4.24 12.264 0.000 28.198 26.604 0.000 0.000

2.4 两组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两组的BB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痉挛性脑瘫患儿BBS 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痉挛性脑瘫患儿BB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12 周后t 值P 值联合组(n=40)常规组(n=40)t 值P 值9.65±2.12 9.74±2.03 0.194 0.847 29.85±2.83 22.45±2.56 9.164 0.000 36.130 19.464 0.000 0.000

3 讨论

现阶段, 临床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方法较多,以康复训练、针灸、推拿及药物治疗为主[8]。 在康复训练中,TOT 干预以行为目标为中心,注重个体与任务、环境之间的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 但传统治疗方式联合TOT 干预的整体治疗效果仍欠佳,故还需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提高疗效,改善患儿预后[9]。

小脑顶核电刺激可通过仿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局部血流供应,对治疗脑部疾病具有较好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 周后,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GMFM-88 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TOT 干预治疗, 可有效提高疗效及粗大运动功能。 分析原因:小脑顶核与大脑皮质之间可利用特殊的神经网络来应答机体外部刺激,小脑顶核可通过电刺激信号间接使患儿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并传递神经冲动到骨骼肌,促使骨骼肌产生运动,进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此外,TOT 干预可根据患儿个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选择适合难度进行针对性训练,趣味性较好,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训练积极性,加之训练过程中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安排更适宜患儿当前阶段的训练任务,与小脑电刺激共同作用, 可使患儿肌肉功能得到较快恢复,进而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

一项研究表明,脑瘫患儿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提升其发育商[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 周后,联合组的DQ 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TOT 干预治疗可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发育商。 究其原因:通过TOT 干预,患儿可在护理人员及家属的认可与鼓励下, 较好地完成阶段性挑战目标,进而建立正常动作意识和条件反射,而这一动作的重复训练能有效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帮助患儿养成主动行为习惯;而在小脑顶核电刺激下,患儿的脑局部供血量增加,可刺激机体加速分泌乙酰胆碱及其他神经递质,显著改善其神经传导功能与智力,亦可促进病灶脑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长发育。 二者联合使用,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发挥提升痉挛性脑瘫患儿发育商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12 周后,联合组的BBS 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TOT 干预可有效提高其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TOT 干预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之处,受评价系统、评价方法及本人专业知识、认识水平和观点的限制,可能导致结果产生偏倚,未来须排除以上因素干扰,以期获得更具代表性的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痉挛性小脑脑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动动小手和小脑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