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2023-11-03 03:39肖宁王晓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耐力康复训练心功能

肖宁,王晓霞

(阳谷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山东聊城 252300)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患者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所致,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发病后常伴有体液潴留、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同时,还会伴有步行能力下降、呼吸短促、运动耐力降低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1-2]。因此,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给予及时、合理的康复训练,以提升其运动耐力,改善其心功能[3]。阶段性运动康复遵循野循序渐进冶的原则,训练强度及运动量分阶段逐渐递增,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躯体症状,提高其运动耐力[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1年1月要2022年11月收治的76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对其心肌能量代谢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76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院符合叶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曳[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生命体征平稳者;无沟通、交流障碍,可配合完成康复训练。排除标准院患有恶性肿瘤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者;存在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差者;妊娠期妇女。本研究内容获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 例。对照组院男20 例,女18 例;年龄59~70 岁,平均年龄(63.44±1.28)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11±0.27)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院域级17 例,芋级21 例。观察组院男22 例,女16 例;年龄57~68 岁,平均年龄(64.02±1.1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4.09±0.24)年;NYHA 心功能分级院域级18例,芋级20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运动训练,包括床上-床旁-病房运动。嘱患者仰卧于病床上,随后缓缓坐起,保持坐位20 min;再将两条小腿自然下垂于床边,保持10 min。床上运动过程中若患者无不适症状,则协助其站立于床旁。床旁运动过程中若患者无气短、胸闷等症状,可协助其于病房内缓慢行走,并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调整运动量。持续训练30 d。

1.2.2 观察组

进行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1)第一阶段院吸气肌训练。该阶段为低强度训练,嘱患者经鼻吸气至最大程度,保持3 s,随后缓慢呼气,重复训练,10 min/次,3次/d。训练后,评估患者体征,若正常即可进行下个阶段。(2)第二阶段院有氧训练。该阶段为中等强度训练,指导患者先进行5 min 热身活动,随后嘱其于30 m长的走廊内来回行走,走廊两端及中间各放置一把椅子,供患者休息使用,每天早、晚各1 次。训练后,评估患者体征,若正常则进行下个阶段。(3)第三阶段院抗阻训练。该阶段为高强度训练,指导患者进行5 min热身活动,随后使用弹力带等器械,进行肘部弯曲、直臂外展上举等动作训练,其中下肢最大负荷运动量不超过60%、不低于50%,上肢不超过40%、不低于30%,每个动作每天循环训练10 次,每周训练3 次。持续训练30 d。

1.3 观察指标

(1)心肌能量代谢指标院干预前后,于清晨采集患者3 mL 空腹静脉血,经离心后,使用生化分析仪(日立公司,国械注进20172401042,型号院LABOSPECT 008 AS)测定其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并采用心脏超声测定其心肌能量消耗(MEE)、左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ESS)。(2)心功能指标院干预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公司,国械注准20183231580,型号院CX50)检测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同时,测定患者的6 min 步行距离(6MWD)。(3)运动耐力院干预前后,采用心肺运动试验检测患者的峰值氧耗量(VO2peak)、无氧代谢阈值氧耗量(VO2AT)。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FFA水平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 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能量代谢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FFA、MEE、cESS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FFA、MEE、cESS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组别FFA(滋mol/L)干预前干预后MEE(cal/min)干预前干预后cESS(Kdynel/cm2)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869.31依79.88 870.28依80.15 0.053 0.958 683.77依60.03a 541.56依52.39a 11.003 0.000 121.33依30.49 120.86依30.14 0.068 0.946 109.28依21.24a 100.12依15.58a 2.144 0.035 213.35依45.55 210.37依44.92 0.287 0.775 188.71依31.62a 167.53依22.47a 3.366 0.000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LVEDD、LVEF、6MWD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的LVEDD 短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6MWD 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组别LVEDD(mm)干预前干预后LVEF(%)干预前干预后6MWD(m)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69.78依6.56 69.64依6.72 0.092 0.927 63.16依4.88a 58.05依3.63a 5.179 0.000 37.54依4.71 37.83依4.85 0.264 0.792 42.16依5.49a 49.52依6.37a 5.395 0.000 324.17依56.41 327.22依55.49 0.238 0.813 369.72依62.13a 402.66依69.52a 2.178 0.033

2.3 两组运动耐力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VO2peak、VO2AT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VO2peak、VO2AT 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对比[(±s),mL/100 g·min]

表3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对比[(±s),mL/100 g·min]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组别VO2peak干预前干预后VO2AT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12.87依2.01 12.69依2.03 0.388 0.699 14.62依2.27a 19.91依2.32a 10.047 0.000 11.05依1.61 10.97依1.65 0.214 0.831 11.99依1.84a 17.12依2.14a 11.205 0.000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时表现为慢性心力衰竭,该病的主要特征为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是造成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6]。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与患者心室充盈、心脏射血功能损伤引起的心功能损伤有关,临床常表现为肺水肿、呼吸困难等,若不及时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易诱发心律失常,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还需不断探寻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案[7]。

目前,临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多采用药物治疗,如洋地黄、利尿剂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故疗效往往欠佳。而常规康复训练过于笼统,无法给出系统、全面性的训练方案,加之恢复周期过长,对整体康复效果存在较大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FFA、MEE、cES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DD 短于对照组,LVEF、VO2peak、VO2AT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MWD 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常规运动训练,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更好地提升运动耐力,从而改善心功能指标及心肌代谢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属新型康复训练方式,能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为其制定科学、全面的训练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8]。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骨骼肌血供减少的情况,而骨骼肌及外周循环又决定着运动耐量,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能缓解患者骨骼肌血管收缩及舒张功能失调,从而改善骨骼肌供血量,持续训练,能明显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9]。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分为吸气肌训练、有氧训练及抗阻训练,其中,吸气肌训练能纠正患者错误的呼吸方式,且有利于增加膈肌活动,降低呼吸肌耗氧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有氧训练可提升患者的肺活量,增强其心脏功能,使患者的心肌舒张与收缩能力更佳;抗阻训练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肌肉内部张力,并刺激其骨骼肌,有利于患者骨骼肌的生长,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加患者的心肌含氧量,进一步提升其心功能[10]。

综上所述,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理想,可明显提升其运动耐力及心功能,调节心肌能量代谢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耐力康复训练心功能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