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逸,朱瑞庭
(1.上海建桥学院 科研处,上海 浦东 201306;2.复旦大学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上海 杨浦 20043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 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一带一路”再度构建古代丝绸之路,实现亚非欧、亚欧经济的整合和人类的共同繁荣发展,对于中国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着重要发展与实践意义①姜国权.共建“一带一路”:破解“四大赤字”的原创性贡献[N].光明日报,2019-05-13(16).。多年来,学界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特点、思路、目标、任务、重点、步骤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②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5(1):24-29.。在相关研究议题方面由强调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逐步延展至文化传播、社会建设、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多元领域,形成了多层次、系统化的研究体系①张述存.“一带一路”战略下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的思路与对策[J].管理世界,2017(4):1-9.。相关研究历经了四个关键阶段: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一带一路”的内涵、目标、任务等方面的阐释;规划阶段,是对于国家战略共识进行解读与部署②陈文玲.“一带一路 ”建设开启新全球化伟大进程[J].人民论坛,2017(8):6-16..;实践阶段,从国内外视角提出各种解题方案和对策思路,并加以实施推进③刘志彪,吴福象.“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J].中国社会科学,2018(8):17-32;深化阶段,基于多年来在各个领域内的实践进行总结、优化与拓展,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内涵与实践。
当前,“一带一路”已步入于实践的深水区,目标、任务等方面笃定且明确,涉及的相关领域、议题日益增多。近几年,相关议题的科研文献、网络评论等文本数据,由于体量巨大,呈现出碎片化特征④刘卫东,宋周莺,刘志高等.“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8(4):620-636.。进而,亟待对过往科研文献、文本数据的系统化梳理,继而聚焦关键研究议题。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挖掘,明晰研究的演变路径,有助于清晰化“一带一路”研究视阈全图景,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议题与趋向提供参考。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综述性研究,主要呈现两类研究路径。第一类路径是专项主题类综述。例如,和燕杰对国际经济合作主题所开展的综述性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梳理了经济合作路径、模式、全球价值链、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的研究进程⑤和燕杰.“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研究进展:国内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4):170-176.;夏德宁、宁传林以新闻传播问题为观察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392 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关键词共现性、合作者网络、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释,借助关键词相异矩阵对于研究议题进行主题聚类,较好地实现了类型化分析⑥夏德元,宁传林.“一带一路”新闻传播问题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共词分析与SNA 方法[J].当代传播,2018(1):32-36+53.;郭霄鹏、张笑予则基于教育类研究主题,同样采用了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综述,对过往研究中的关键词、历史发文趋势、主题类型进行阐释⑦郭霄鹏,张笑予.“一带一路”教育学类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未来展望——基于CSSCI 文献分析(2013—2019 年)[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4):98-104.。除此以外,还有金卓的科技合作主题综述⑧金卓,杨若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中高影响力文献特征研究——基于ESI 数据库高被引论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20):14-20.、杨修平的教育研究方法主题综述⑨杨修平,万秀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追问——基于15 种教育类CSSCI 期刊的文献回溯[J].比较教育研究,2020(6):11-18.、王淑芳等人的地缘政治主题综述⑩王淑芳,周俊,孟广文,于娜,闫语欣.“一带一路”地缘经济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20(12):1-11.等。此类综述性研究,聚焦单一研究主题,通过对文献内容、观点的类型化分析,对特定主题研究现状进行诠释。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是目前相关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分析策略。
第二类研究路径则是对“一带一路”进行泛主题化综述性研究。其覆盖的文献较为丰富,且未设定具体的主题指向,而是以“一带一路”本身为观察视角。此类研究包括:杨敏敏对国际学界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对Web of Science 上发表的369 篇国际期刊文献进行梳理,透过文献计量分析,聚焦经济与贸易、政治、地缘、生态为“一带一路”等各类主流热点议题①杨敏敏,Gretchen McAllister.国际学界“一带一路”研究的热词与最前沿——基于Web of Science(2014-2018)的文本计量与细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5):234-240.;陈瑶雯、洪铠邦运用知识图谱对文献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各阶段的研究热点(互联互通、人民币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中欧班列、投资效率、区域价值链、双循环等),提出了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热点正在向教育、旅游、生态、科技等领域拓展,侧重于与国内经济、政治的紧密结合,而国际“一带一路”研究热点从地缘政治转向经济、社会等领域②陈瑶雯,洪铠邦.“一带一路”主题文献图谱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15-121.;王连喜等人对2012-2017 期间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聚焦研究主题类型(7 类)、区域与国别研究(中亚、东南亚、东盟、俄罗斯等)、对策研究(走出去、基础建设、能源合作、产能合作等)等多维度,进行了系统化阐释③王连喜,蒋盛益,李霞,甘穗福.“一带一路”:研究热点与新兴主题发展分析[J].情报杂志,2019(2):71-77.;蔡春玲等人则采用观点评述、比较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的内涵解读、实践现状、实现路径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分歧与形成的共识进行了梳理与评述④蔡春玲,李海樱,徐绍华.“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5-29.。类似的研究还有张永丽的实践视角综述⑤张永丽, 胡丹丹. “一带一路”:国内文献综述——基于实践的角度[J]. 财经理论研究, 2016(5):38-45.、赵蓉英的可视化综述⑥赵蓉英,王旭.“一带一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8(5):3-10、23.、王娟等人的社会网络(SNA)分析⑦王娟,胡婕.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一带一路”倡议研究进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9(15):190-192.等。纵观泛主题类综述,依然以文献计量分析策略为主,但在具体分析维度上则有较为丰富的选择,较之于专项主题类综述,更为系统与全面,在分析工具运用上也较为多样。
围绕“一带一路”的综述性研究,目前在热点议题、研究方法、观点建议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普遍性共识,为本文写作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支撑与参照。本文旨在基于前期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再度开展综述性研究,比较分析过往研究发现在当前情境下的演变特征与趋势,实现与过往文献的持续性对话,在传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深化与创新。
从两类研究路径来看,主要还是以文献计量、聚类分析、比较分析为主,优点在于能最大程度上还原文献要义。因而,本文仍将选择泛主题化综述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本身为观察重点,研究方法仍秉承一贯的分析策略与方法基础,但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尝试了创新与突破,引入文本挖掘、多维度尺度分析等方法,力求通过实现新的研究发现。
同时,过往研究主要以文献为单一数据源,聚焦学界的研究热点与旨趣,而未能触及社会、公众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探寻。“学界研究—社会关切”之间是否存有一致性?直接关乎到学理性研究与具体实践间的紧密度,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则体现于此。本文将引入社会媒体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学界研究与社会关切间的一致性,运用多元数据观察彼此间的紧密状况,以增加新的观察维度。此外,因为过往研究中的文献计量分析策略有着较强的程序性,在分析维度上也大相径庭,例如期刊频数、合作者网络、院校合作网络、频数统计等,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各类可能的新发现。而此文则力求能选择更为独特、多元的分析维度,突破传统文献计量分析的既定模式,通过观察维度上的切换来寻求新发现。
总体而言,本文以“一带一路”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为主线,结合传统计量文献分析方法,创新分析工具与策略、文本数据源、分析维度,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新发现、新突破。
在数据搜集方面,使用来源于 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篇名关键字为“一带一路or海上丝绸之路or 丝绸之路经济带”、期刊类型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中文核心、CSSCI 两类,检索年限限定为 2014—2022 年,共搜集到文献12031 篇。由于文献量较大,为进一步凸显其代表性研究,进而依照下载量排序为依据,按年度进行均衡分配,选取每年前300 篇论文纳入分析,共获得有效文献2700 篇,占了总文献量的22.4%。有关社交媒体的文本数据搜集,选择微博这一公开化场景,选取2017—2022 年五年内有关“一带一路”的相关评论、留言、信息,以此与文献中的研究议题进行一致性分析,判断学界研究与社会关切间的紧密联系。运用python 爬取各类文本信息42048 条,去除各类会议、广告、宣传、无效信息等混淆文本数据,最终纳入分析的文本数据为27341 条。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科学计量与知识图谱工具Citesapce,运用其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包括词频统计、关键词共现性、各年度研究热点等;在线文献分析工具SATI,运用其进行相异矩阵制作,用于后续的多维尺度分析;统计分析工具SPSS26.0,基于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SD)分析,实现对主题类型的聚类;Python 的爬虫、自然语言分析(NLP)工具包,对社交媒体上有关“一带一路”的信息进行抓取,并借助NLP对文本进行挖掘,为后续的“文献数据—社交媒体数据”一致性分析提供支撑;运用Gephi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基于关键词进行共现性展示,进行“文献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的一致性分析。研究遵循“数据搜集—工具选择—维度分析—阐释与展望”的分析策略。
在各类综述性研究中,大多都提及了发文量趋势,以分析数量变化为主,对于文章质量的观察不多。同时,以往综述性研究发现,从2013 年到2017 年,研究数量呈现高增长态势,2017 年达到了顶峰,开始逐步出现下降①宋婧琳,张华波.动机·行为·影响:国外学界“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2):152-163.。
基于2014—2022 年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进行发文量分析,主要发现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初期发文呈现爆发态势。2014 年的发文总量为178 篇,其中核心(北大中文核心、CSSCI)为20篇,核心期刊占比为12.66%。2015 年,总发文量上升至4111 篇,核心期刊占比翻了近一番,达到20.66%,反映出学界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普遍性共识。第二,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拐点出现于2017 年。2014—2017 年,每年发文量逐步上升,2017 年达到了高峰,2018 年开始下降,但2022 年相关研究又日益增多。第三,高质量成果占比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7 年后在发文量方面有所下降,但在核心期刊发文比例方面,却呈现出上升趋势,2022 年核心期刊比例达到了28.26%,诸多核心期刊年度选题中依然对其保持有较高的关注,研究日益从数量追求转向于对质量的关注。第四,议题的延伸与拓展。 2018 年后,有关“一带一路”的研究不再仅限于经济贸易领域,开始逐步向教育、旅游、生态、农业、技术、数字贸易等多元领域延伸。(见图1)
图1 “一带一路”研究历年发文分析
基于文献研究意义上的“一带一路”阶段性划分,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邱鹄将其界定为发轫期(2013 年)、快速发展期(2014—2015 年)、稳定发展期(2016 年至今)①邱鹄,王华.我国“一带一路”研究述评——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1-63.;刘光阳等人则将其划分为起步阶段(2013—2016 年)、探索阶段(2017 年)、成长阶段(2018年至今)②刘光阳,邓大松,梁小江.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综述——基于定量和图谱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7(1):11-18.,不同学者有着较多样的划分,但主要采用三阶段的划分为主,且2018 年是一个重要的划分节点。
本文发现,文献研究意义上的“一带一路”研究阶段划分,可分为4 个阶段,分别为:第一,启动阶段(2013—2015 年),主要是倡议的导入阶段,有关“丝绸之路”“联盟”“沿线国家”“经济外交”“战略设想”等提及较多,重点在于对倡议对象、内容、领域等方面的界定与明确,对国际关系、周边外交、人文外交、“五通”等方面的讨论较多,处于导入与规划阶段。第二,实践探索阶段(2016—2017 年),议题开始指向于具体领域与方面,如“文化产业”“资金融通”“金融支持”等,可以看出在此阶段学者主要围绕于国际贸易、基础建设、海外投资等开展实践性研究。2017 年,各界对于倡议中“五通”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在肯定过往成就的同时,也预示“一带一路”将步入于更广范围、更广领域的多元议题研究。第三,拓展延伸阶段(2018—2019 年),在研究议题与内容方面较之之前有所拓展,涉及“环境保护”“中华文化”“图书出版”“生态文明”“武术文化”等诸多方面。伴随议题的延伸,“一带一路”研究越发多样化与体系化,故而过往诸多综述性研究均将2018 年界定为一个重要的节点。第四,优化提升阶段(2020 年至今),伴随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一带一路”相关研究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例如“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技术转移”“专利合作”等相关主题研究开始出现,高度契合于时代性背景,“一带一路”研究开始切入于新兴业态、新兴产业、高科技、技术化领域的研究。较之于传统的经贸合作、制度协定、产业结构、合作模式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与转换。
在已有的综述性研究中,对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技术与模型未有提及,但分析技术与模型对研究质量起关键性作用,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显得尤为必要。鉴于此,本文对常用的分析技术与模型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分析技术方面,双重差分、PSM-DID 分析主要用于对特定政策、制度实施前后的效果评价,探寻其背后的因果机制①刘珊珊.“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2(1):42-52.;在社会网络分析方面,则运用中心度、群分析、可视化等方式,揭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经贸合作中的网络关联②贺胜兵,陈光达,周华蓉.如何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集成电路贸易合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财经科学,2022(1):101-115.;各类回归分析,则针对影响“一带一路”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索③史雪娜,王蒙蒙,熊晓轶.“一带一路”倡议下OFDI 经济增长效应及差异性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51-56.;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则运用于对价值链、指标评价等方面的测度④李晓,杨弋.“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政府质量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53-65、204-205.;各类聚类分析,主要是基于特定指标对共建国家在具体维度上的类型划分,实现类型学研究⑤朱小梅,汪天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合作的实证研究——基于最优货币区(OCA)指数的聚类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5):21-37.。除了以上研究外,还有层次分析(AHP)⑥舒洪水,刘左鑫惠,裴新迪.“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 AHP-SWOT 分析[J].情报杂志,2020(3):22-28、122.、话语分析⑦方格格.“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外传播效果对比——基于语料库的媒介话语分析[J].传媒,2018(1):70-73.、Tobit 分析⑧郑兵云,杨宏丰.“一带一路”中国沿海城市港口效率评价——基于DEA 博弈交叉效率——Tobit 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1(3):502-514..等各类分析技术均被广泛用于相关研究之中,其中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近几年,大数据技术唤起了对非结构性数据的关注,例如文本数据、政策文件、文献资料等开始逐步被加以采用,定性分析也日益增多,在较大程度上完善了研究的分析技术体系。
在研究模型选择方面,较为常用的模型为引力模型,并演化出了各类子模型,例如随机前沿引力模型①曹芳芳,张静,李先德.贸易制度安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效率的影响——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22(4):67-78..、扩展引力模型②俞路.语言文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7(5):21-31.、二阶段引力模型③周杰琦,夏南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对外投资广度、深度及绩效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1(11):164-178.、异质性随机前沿引力模型④程云洁,董程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17):129-134.等。除此以外,常用模型还包括:GTAP 模型⑤王原雪,张晓磊,张二震.“一带一路”倡议的泛区域脱贫效应——基于GTAP的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20(3):80-93.、超效率DEA 模型⑥王丽,樊杰,刘汉初,赵彦飞.“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7):70-78.、CMS 模型⑦帅竞,成金华,冷志惠,王梓涵,史至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7):21-38.、空间杜宾模型⑧罗胜,王煜昊.空间视角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 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论丛,2021(12):15-25.等。在模型选择上,由于诸多研究立足于对国际贸易、经贸合作方面的探讨,因而与经济学相关模型运用较多。(见表1)
表1 “一带一路”研究的分析技术与模型
有关“一带一路”的主题类型分析,过往研究常采用人为判定归类,或以词频共现性聚类为主,在相关主题聚类上较为碎片化,并形成了一定普遍共识。主题类型划分有从较为宏观的维度划分,即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经贸等①秦洪军,赵亚娟,吴志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贸易经济发展研究: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0(6):5-17.;也有较为具体的维度,较常提及的主流类别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建设、对外投资模式、走出去战略研究、全球价值链等②陈风华.“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图谱演进分析—对国内外核心期刊的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2018(1):156-164.、命运共同体及文化传播、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机制创新与升级等③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误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30-34.。
对2700 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频数统计,提取出词频在5 次以上的关键词,共有42 个高频关键词。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对外直接投资(184次)、人类命运共同体(83次)、人民币国际化(73次)、沿线国家(70 次)、互联互通(67 次)、贸易便利化(63 次)、互联互通(59 次)、走出去(55次)、OFDI(52 次)、基础设施(48 次)、走出去(45 次)全球价值链(41 次)、OFDI(36 次)。为了更好地计算数据内在结构,运用在线文献计量工具SATI,构建关键词的相异矩阵,之后运用SPSS26.0 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SD),进行实现对于主题类型的聚类(如图2 所示)。
图2 “一带一路”主题类型化分析
结果显示,Stress=0.2830,RSQ=0.67224,RSQ>0.6 标准,数据拟合情况可反映出研究之间的学术关联。“一带一路”的研究主题类型可划分为四类。
主题类型1:价值传播与文化交融(区域1),研究探讨了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以及不同国别间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传播与融合,重点聚焦“一带一路”中的软要素构建。
主题类型2:基础条件强化主题(区域2),聚焦“一带一路”得以实现的诸类基础设施规划与条件,包括中欧班列、交通运输等具体举措与条件构建,以探讨“一带一路”得以有序开展的各类基础条件与措施。
主题类型3: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3),主要聚焦人民币汇率、产业升级与转移、产能对接与合作、对外投资形式与内容等,有关“一带一路”的大部分研究都隶属于该主题之中。
主题类型4:合作模式与效率优化主题(区域4),探讨多边合作模式、新兴业务拓展、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与效率提升等方面,各类延伸性、拓展性研究均可纳入于该主题类型之中。
有关“一带一路”的研究,关乎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其研究议题需突出与社会关切间的紧密联系,以此达成实践性目标。但在过往研究中,未曾有有关研究议题与社会关切间的一致性研究。在此,以近五年为时间线,搜集其间的文献数据,以及微博平台上的文本信息,比较这两类数据的高频关键词在特定时期内的重合性,进而判断研究议题与社会关切是否有着紧密性联系。通过对两类数据的高频词重合度计算,在前400 个高频词中,重合率为73.6%,证明两者之间在大部分关切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尽管相关研究与市场热点关注之间高度契合,但依然存在不一致之处。这类不一致的产生,主要源于现有研究更为突出宏观性、专项性,而社会关注的要点则更为突出事务性,偏向于微观性,两者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性主要在于特定事项在不同层面上的要点聚焦。而此发现有助于研究者再度审视现有的研究传统,在突出宏观、整体性研究的同时,逐步聚焦微观、事务性的具体事项,进而进行研究范式、视野、方法的革新。
历年文献发表情况反映了学界对于“一带一路”研究的持续性关注。从研究质量要求来看,研究日益强调高质量,不再以单一的数量指标来评定其热度与价值,“一带一路”依然是诸多高质量期刊的主要选题方向,高质量期刊发文量占比持续走高。伴随整体要求的提高,“一带一路”研究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学界有关“一带一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研究议题、分析策略、研究方法、模型选择、观点呈现、措施建议等方面,较之以往需有所创新与突破,传统研究范式与策略,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元的研究议题需要。
从2022 年的发文量和主题来看,再次出现量与质提升,“一带一路”研究逐步转向于更为多元、开放主题的深化研究。2023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将对相关研究提出新的要求,重点应关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高水平制度性对外开放模式探索等,以及一系列关乎民生、创新、基建、金融、绿色、经贸等领域与方向。
纵观“一带一路”研究的变化,其研究主题逐步脱虚向实,由观点与概念阐释,逐步聚焦具体实践,对关键政策、基础建设、贸易通商、投资往来等关键性领域有了更为广泛与深刻的探讨。
从当前及未来研究来看,将更加突出与时代性的结合,数字经济、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对外投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成为重要关切。相关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一带一路”的内在关切,而要在更为广阔的全球环境、时代背景中进行思考与分析,转向对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方面的关注,突出研究与时代性的耦合。同时,各类研究目前已跨越的概念阐述、理论演绎、规划设想、指导建议阶段,未来将会更为侧重具体举措,以此凸显研究的实践属性。
有关“一带一路”研究的分析技术与模型选择,不再是研究初期的理论演绎或概念模型,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定量、定性及混合性分析技术的综合运用。目前,相关研究在模型选择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这为各类研究的继续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分析技术与模式参照。
伴随未来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多元性,原本的分析技术与模型,也将随之进行创新与变革,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分析技术与模型将日益增多,这将有助于对各类研究问题的有效解决。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模型解决新问题,或运用新技术、新模型重新验证与解决已有的研究问题,对于提升研究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研究发现,2014—2022 年期间的四大类研究主题,触及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技术、文化、传播等诸多领域。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基础条件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主题类型,有关经贸合作、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研究较为集中。
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发展,对社会、文化、民生、新模式、新技术的关注日益增强。这将直接改变原来的研究较为集中的状况,使研究能均衡分布于不同的主题类型,特别是合作模式与效率优化这一主题类型中。其内部的研究议题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丰富,有助“一带一路”研究体系的均衡化发展。
“一带一路”研究有着鲜明的实践意义,与社会关切和期盼联系紧密。从文献文本与微博文本的对比来看,二者在关键词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反映出学界研究与社会关切的紧密联系。但与此同时,两者间依然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不一致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分析。这有利于新议题的发掘,以及对已有研究议题的深化。在新议题方面,应更侧重公众所关注的问题,例如旅游政策、跨境购物、投机机会、就业渠道、培训教育等,同时,在搭建“五通”体系中,可结合社会的切实需要,进一步深化民心相通。
展望未来,借助社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平台,通过社会公众、媒体、资讯等,寻找与挖掘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文本数据,对于丰富“一带一路”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层面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关切,本身就构成一项持续性研究议题,有助于促进理论、实践、民意三者间的有机结合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