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开展创新驱动发展实践,依托省部合作构建创新协调发展的“湖北路径”,是大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全面梳理提炼了湖北省省部共建高校合作网络现状及演化规律,厘清省部合作在促进湖北省改革开放创新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参考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省部合作;创新协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湖北改革开放创新协调的推进路径,应该在适应和满足经济全球化宏观基础上,通过与中央部委开展多方面、多样化和高效率的合作,解决湖北创新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需求,发挥湖北省在中部地区的创新示范作用和创新辐射能力。
一、湖北省部合作的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 “省部共建”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是以中央和地方间纵向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其目的是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资源,引领、辐射并带动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省部合作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所产生的壁垒效应,打破部门条块分割,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社会公共问题。
(一)省部共建学校
省部共建学校是省部合作的主要形式。具体是指国务院相关部委 (教育部及其他国家部委)与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高校,是对原有高校隶属格局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有效回应,[2]主要包括对原有 “985”高校共建、对部分具有行业特色的原 “211”大学共建、对部分实力较强的省属大学共建以及与教育部之外的其他国家部委重点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共四类。
(二)省部共建创新协调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一方面反映了各省的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省部合作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与地方特色高校的综合实力分布耦合,省部共建创新协同中心在我国东部分布较为集中。其中,湖北省有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首批认定,即华中科技大学的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长江大学的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可以说,湖北省在首批获得认可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数量上,在中部地区居于领先地位。
(三)省部产学研合作
省部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有产学研创新联盟、与部署高校的科技合作对接、创新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和企业科技特派员五大类。湖北省产学研合作主要依托省内雄厚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为主,包括技术服务、共建科技园、专家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种形式。从合作形式看,有委托高校定向培养、专业培训班、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合同研究等形式,主要特征是与高校进行对接;从合作层次看,包括国家级重大项目合作、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和长期的专家咨询顾问合作模式;[3]从合作内容看,有联合研发、知识产权转让、技术入股、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模式。
二、湖北省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省部合作虽有力刺激和支持了本地高校改革,促进湖北创新协调快速发展,但湖北省部合作仍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合作主体多样化程度不够
省部合作目的在于解决我国教育资源东中西部地区的非均衡演进问题。就专业化特色看,湖南省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华南大学,大力支持核工业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与湖南省共建湖南工业大学,发展广告业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湖南省在高等教育中的特色专业引导作用;国家海洋局则在浙江省合作建设浙江宁波大学和浙江海洋大学;文化和旅游部则选择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作共建桂林旅游学院,为旅游业 “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培养输送人才;中国民用航空局与河南省共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发展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飞行技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空乘方向)等航空特色专业。
(二)与区域人才需求耦合度不足
湖北省各层次教育2020年毕业生规模和结构居全国第5位,主要以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主 (详见图1)。而高校优势专业产出的专业人才并没有与湖北领域优势有效匹配。例如,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最活跃的地区在深圳和杭州等地。湖北省人才供给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耦合不足,存在错配现象,这从本质上也造成了本地人才的必然性选择就业。湖北高校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有华中数控、华工科技、武汉地大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的高校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具备蓬勃的发展势头,但欠缺具备专业背景和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匮乏;而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光纤技术、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发展所需的后续人才供给乏力,存在人才断层现象。
(三)合作治理机制缺乏效率
一是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需要的错配。湖北省部合作主体的单一化发展,导致高校成为湖北省部合作的主要载体,而高校常常以专业发展为主轴,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科技资源配置和创新发展,从中央部委和其他部委合作获得的科技和经济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部署在基础研究、大型科研机构和中心建设、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很难按照统一目标集中开展创新活动。各个高校优势专业的差异化本质上会导致省部合作资源的耗散和绩效产出低下。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无法充分对接区域创新协调发展需要,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信息整合平臺,造成合作焦点缺失。具体表征为两方面:从省部合作内在机制看,主要合作主体间由于涉及领域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壁垒,信息共享程度较低,造成许多省部合作项目重复研究;从省部合作维护机制看,湖北省部合作大部分都是单向的,即中央部委单向地向地方合作单位配置资源用于服务合作目标,缺少双向沟通渠道。
三、推动湖北创新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湖北省部合作发展历程表明,湖北创新协调发展仍需要以省部合作为载体,吸引和争取中央部委的支持,获得各种创新资源的投入,通过先行先试实现体制机制改革。[4]
(一)促进省部合作主体多元发展
“一主两副多级”发展战略是湖北响应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号召、面对省内地方发展不均衡现象提出的重要发展策略。地方经济尤其是 “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以及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和黄冈 “多级”城市要积极融入该发展战略中,豐富湖北省部合作的参与主体。在统筹湖北整体有机发展与武汉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鼓励 “多级”之间有效互动,大力支持荆州、宜昌等地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带动开发江汉生态文化旅游带和环长湖经济圈,带动江汉平原的振兴崛起,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彰显湖北在 “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价值和特殊地位。此外,区域间的产业对接同样重要。应该鼓励区域间开展冶金、制造业、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的对接,以及在原材料、工业成品制造、汽车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区域协作,实现生产环节在区域间的有效分解;学习广西桂林和海南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模式,共建专业性突出、扎根区域特色的院校,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业,促进宜昌、随州、潜江、天门等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发展。
(二)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是核心要素,省部合作更要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主轴,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是以湖北省发展战略为依托,衍生共建高校的校地合作战略。即以省部共建为契机,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基本框架,依托湖北省的发展战略,如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和区块链、氢能、双碳、人工智能等六大未来产业科创平台,制定校地合作战略,扩大省部合作辐射地域范围。二是借鉴合同研究范式,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签订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形式灵活、专业性强的合作方法,满足共建高校与地市级、县域层面等签署协议合作的需要。[5]三是发挥标杆示范作用,通过共建高校一系列政策措施规范校地合作。以共建高校带动校地合作中关于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经费管理和奖励等环节的规范发展。
(三)深化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要充分发挥开放的示范先导作用。从全球范围看,通过省部合作有助于湖北省的关键产业和优势领域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对接,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链布局中谋求湖北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人才结构。[6]从全国范围看,省部合作有利于突出湖北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中部市场枢纽,承担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心作用。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积极承接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配合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安排,辐射和带动中部地区发展。
二是要充分聚焦改革的关键作用。首先,要调动省部合作主体参与积极性。让渡更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配置权、使用权和决策权给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协调中心。其次,要引导省部合作平台建设。引导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向应用成果和调研研究转向;引导区域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强化科研机构的精准支持;引导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参与到科研机构中。[7]最后,要激活区域创新活力,努力突破创新科技成果的制约机制。可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实验室落户,积极建设创新协调中心,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力量布局,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鼓励和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型城市和县市的建设,形成区域创新格局清晰、协同配合程度高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结束语
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间的互动调节机制,体现的是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相互嵌入与互动发展。湖北省应该抓住改革机遇,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背景下,谋求更为深入的省部合作形式。从深化多元化发展主体、建设区域发展相耦合的人才机制和深化改革体制机制三方面推进湖北省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玉管,陈寿灿.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61-63.
[2] 李非凡.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及演化研究:以京津冀地区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2019,31(08):31-39.
[3] 张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培育:以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 2019(05):20-23.
[4] 徐吉洪,张乐天.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过程、动力、特征与实质[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4):34-41.
[5] 孔伟,刘岩,治丹丹,等.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测度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9):74-79.
[6] 张静静,樊响,李剑玲.协同创新视角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路径:基于国内相关指标数据测评及比较分析(2012—2020)[J].中国高校科技,2022(04):55-60.
[7] 刘国巍,邵云飞,刘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研究:基于 “网络的网络” 结构分析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38(23):56-66.
作者简介: 沈婕,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智慧专业化、区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