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研究

2023-11-01 09:35周思嘉
知识文库 2023年19期
关键词:思潮协同育人

周思嘉

高校实施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匯集思政教育系统中各种要素,提升育人协同合力是新时期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加强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研究,注重激发出协同育人的社会思潮引领力。文章就此先分析了高校协同育人内涵与结构要素,随后介绍了高校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主要思路以及发展特征,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发展策略,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同样发挥着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功能。因此,为突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需要高校充分激发出协同育人功能,以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思潮引领力,强化协同育人针对性与时效性。高等教育在增强青年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外,帮助青年在面对不同社会思潮构成多元化影响的环境中形成正确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工作,需要从思想层面引导具体行为实践。

1 高校协同育人分析

1.1 高校协同育人内涵

高校协同育人即高校通过对校内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加强目标、主体、过程、内容以及环境等要素的全面联动,坚持同向同行,从而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2 高校协同育人结构要素

高校协同育人相关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别是主体、客体、中介、环境等。其中主体要素从群体组织层面分析,为高校中具备思政教育职能的各种组织机构,比如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党团部门等。从育人队伍层面分析,涵盖行政管理队伍以及思政队伍、教师队伍等。从学生层面分析,包含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学生干部等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力量,此外还包括能够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的学生组织等。客体要素主要是指高校中的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也面向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介要素即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等。教育内容还可以分成基本、主导以及扩展性等内容,其中基本内容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等,主导型内容涵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法纪教育、思想理论以及三观教育等。扩展性内容包含人际交往、就业创业、创新教育以及职业观教育等。载体涵盖育人环境、育人平台以及育人小组,手段方式主要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以及共青团主管的校园第二课堂各类活动与实践。环境要素即精神和物质两种层面相统一形成的线上线下双重维度校园环境。

2 高校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主要思路

2.1 主体协同

高校通过实施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应该注重激发出各个教育主体功能。立足于高校所有教育主体层面分析,相关本职工作并非直接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其在各自岗位工作中会从不同程度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行为等,为此需要高校所有教职工以及各个组织部门形成德育育人首位基础理念,主动承担起育人中的间接直接责任。除了激发出自身育人功能以外,学校党政管理、教育教学、群团组织等多层次多部门和群体都需要激发出良好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大学生思政引领和教育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坚持围绕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对不同育人主体的有效协调,形成育人主体全面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国内外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一直持续,东西方社会思潮交锋不断,国内社会思潮也纷杂变幻,同台博弈,甚至各思潮之间既融合又独立,负面的社会思潮容易妨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为此,需要进一步融合高校不同的育人主体,消除壁垒互联互通,充分调动各方育人力量,打造强大育人合力,提升社会思潮引领力,改变孤军奋战的状态。比如从前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但基于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体系,可以运用课程思政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辨析社会思潮的初级能力。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力的思政队伍,则在思政课程中进一步教育青年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辨别各类国内外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学会用批判性视角看待问题。高校群团组织则应该在第一课堂之外,引导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出以铸魂育人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即各类形式丰富、内涵深刻的活动与实践。

2.2 目标协同

为提升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社会思潮引领力,需要注重目标协同。即促进各个思政教育主体从思想观念层面针对教育成果实施预先设计,通过形成一定目标对后续学生思政教育以及社会思潮引领实施科学指导、合理调控。只有促进目标协同,才能进一步提升育人合力,确保各个目标和发展总目标实现同向同行。比如高校基于立德树人这一基础任务目标下,加强思政以及非思政课程的目标协同。教育管理目标方面需要对不同部门、资源、人际以及制度间协同关系进行明确,利用多种方式以及各类资源实施有效协调,并基于教育目标指导而构成发展合力,协调组织实施各层育人工作。为此需要基于学生思政教育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完善组织、队伍选拔培训标准,教育内容整合中打造基础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不断丰富扩展教育资源。针对学生成长过程创建长效教育与动态教育融合的教育目标,推动全过程育人顺利落实。明确环境建设目标,注重提升环境育人效果,突出社会思潮引领力。

2.3 内容协同

高校思政教育中,面向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内容呈现出互相交叉、独立状态,只有各个领域内容保持同向同行,如此才能有效塑造教育合力,助力学生成长。为提升社会思潮引领力,需要促进高校各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形成良好协同效应,坚持同向同行。专业课程发展到课程思政,便代表了不再简单设置以专业知识吸收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而是将思想政治引领元素渗透到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课堂当中,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任务,破除部分学生心目中唯成绩论的沉疴,坚持德才兼备、德在才先的育人模式。

2.4 过程协同

高校协同育人对于社会思潮的引领属于动态发展过程。结合时间延续性分析,高校全员育人引领社会思潮属于纵向育人过程;立足于空间层面分析,高校协同育人属于横向育人过程。纵向即时间延续性融入学生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结合动态教育规划对各种教育要素、教育方法进行全面整合,合理实施教育活动,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动态分析当下热门社会思潮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做出有效回应,促进育人工作整体实施,时间层面突出协同育人社会思潮引领的连续性,打造有序递进关系,改善内容和时间断档问题,打造全过程全时递进育人体系。横向方面,空间延展性属于不同途径和不同形式朝着同一目标发展的过程。新时代的思政引领除了思政课程自身各要素互相协同,还要加强非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全面协同,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互联互通,在大学生各项课程中潜移默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课堂对社会思潮的动态研判、科学管理以及多样实践活动等要素作为思政教育内容都能够提升社会思潮引领力,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引导学生行为,重塑学生思想,为此需要注重横向、纵向育人的协同实施。

2.5 环境协同

通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线上环境和线下环境全面协同发展,提升协同教育效能,增强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力。通过四种层级主体全面联动,能够辅助打造优质校园环境系统,促进高校实现协同育人目标。通过组织文体活动、科技实践以及学术活动,打造良好学风、校风,打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搭配完善的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等空间以及工具、书籍、器械等物质材料,实现全面同向同行。线上网络环境作为新时代学生主要活动空间,会直接影响学生思想,为此需要针对网络文化、制度规范、物质载体以及领导核心等部分具体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线下环境和线上环境互相联系,同时存在一定独立性,能够互相影响。环境要素会对协同育人效果以及社会思潮引领力形成促进和抑制作用。为此需要高校合理打造协同校园环境,从而保障思政教育对学生影响的一致性。

2.6 主要内容互相关系

高校协同育人主要通过上述几种具体内容互相协同实现对学生的多领域、全方位思政教育影响,培育大学生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引领下,掌握辨析社会思潮的初级能力、重视根据时代变幻的社会思潮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中基础是主体协同,前提是目标协同,关键是内容协同,重点是过程协同,条件是环境协同,通过不同系统互相交叉融合,构建高校实践活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三位一体同向育人机制。

3 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特征

3.1 系统性

高校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中,整个育人系统内不同组成要素属于有机整体,独立构成系统,需要注重不同要素协同关系,激发出各自育人功能,实现最优教育目标。高校协同育人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应该注重统筹全局,把握整体,协调不同要素进行系统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协同育人,优化调整系统内部结构,突出系统教育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提升教育效果。

3.2 交叉性

结合思政教育本质分析,交叉性属于该学科属性特征。为此,高校通过协同育人开展思政教育、引领社会思潮同样也存在某种交叉性。新时代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进一步改变了独立任务模式,基于新时代人才教育目标下,不同教育主体围绕相同目标实施教育活动,构成统一育人目标。比如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交叉性便十分突出,不同专业课程中都多少涉及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各个教师可以结合各自岗位工作向学生传输职业道德精神,由此能够看出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的交叉性。

3.3 开放性

开放性是形成协同的基础,它改变了故步自封的现状,为此高校协同育人属于一种开放性体系。教师、管理以及服务工作并非单纯的工作,其中都隐藏着各种思政教育内容,拥有相同育人目标,为此需要加强互相协作、全面开放,教学内容中隐含着会影响学生思想、法纪、政治、心理、品德的有效信息,只有各种教育内容全面融合、开放性交流才能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影响,提高社会思潮引领力。

3.4 发展性

联系时代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找准新时代定位,培养优秀人才。此外,高校育人工作属于一种动态过程,基于此,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时应该避免断档问题发生。

3.5 潜藏性

事物发展属于质量互变过程,随着量的不断积累,才能促进质的飞跃。为此高校协同育人相关社会思潮引领也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代表着初期积累环节无法突出良好社会思潮引领效果,但还是不可或缺地应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精神等层面的影响,通过服务、管理、内容协同育人,使学生长期处于特定环境下不断成长,转变思想。

4 新时期加强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发展策略

4.1 合理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新时期发展中为进一步强化高校协同育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促进高校各组织部门、教职员工加强协作沟通,基于党委科学领导下全面整合管理、服务、教学等领域教育资源,为顺利落实协同育人打好基础。为此需要合理建设党委领导机制,优化顶层设计,从思想理念层面形成基础共识,保持基础步调、方向一致性,激发出各方统筹协调功能,统揽全局。加强组织协同,进一步改善不同部门联系壁垒,高校的全方位思政教育无法脱离各个组织部门协作配合,为此需要对高校协同体系下不同部门的协同事物参与过程进行全面梳理,提升高校各部门运行合力,提高部门协作效益,提升社会思潮引领力。

加强人员配合,打造育人合力。从思政教育队伍内部、非思政和思政教育联合、行政管理与思政队伍、育人工作和教育教学等层面入手,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强化高校教职工全面互联互通,共同实施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为学生思想提供有效指导。针对高校后勤服务实施人性化管理,组织实施积极育人活动,主动配合高校教育管理等活动,实施协同育人,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社会思潮引领力。

4.2 明确育人目标为前提的协同育人导向

注重对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者协同关系实施有效处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不同领域教育特征,科学设计高校协同育人加强社会思潮引领总体目标,保障总目标的指导意义,随后各个育人主体基于总目标下,联系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工作特征合理设计各个层级目标,确保各层级目标和总目标保持一致,助力实现总目标。对思政类以及非思政类目标进行合理协调,保持教育目标同向同行,提升后勤服务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目标联系性。

4.3 打造以育人内容为核心的协同育人系统

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是新时代大学生,不同群体对社会思潮的感知不同,因此并非每种当下热门的社会思潮都对大学生群体有主要影响。面对国内外数十种思潮,需要通过调研重点选出近年对其较易影响的种类,合理规划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不断优化更新,确保思政教育和非思政教育全面协调融合,再针对性设计课程体系进行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创建思政资源共享平台、集体备课以及打造教学交流会、加强进修学习等措施支持教学活动合理实施。注重非思政以及思政课程间协同实施,比如职业观教育,可以联系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大国博弈与发展可以联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社会主义美学研究可以联系建筑设计专业;法治教育可以联系经济法等不同专业要求,充分将思政元素引入专业教学。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专业教学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全面融会贯通,激发出非思政课程的社会思潮引领功能,积极引导学生认知治国理念、方针路线等。

4.4 创建过程协同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机制

为保障高校协同育人的社会思潮引领连续性,需要从横向、纵向入手加强协同育人。针对大学生创建连贯的育人机制,覆盖高校整个育人过程。健全入学教育机制、学生素养提升机制以及就业创业机制,帮助学生从入学初期快速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发展史,基于党、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群体力量,基于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形成崇高信仰。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设置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职业规划教育以及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利用心理层面积极干预以及危机预防等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辅助学生为顺利迈入社会打好基础。

高校在利用思政课程实施教育活动时,还需要注重搭配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思政工作,扎实构建核心主阵地,创建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基础信息、教师教学经验以及组织试验等。加强主阵地以及主渠道内容的联动性,借助校园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顺利吸收消化相关理论知识,此外,针对社会实践、文体活动以及志愿活动相关思政教育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实施主题设计,确保各项活动基于鲜明教育目标而有序实施。

4.5 打造育人环境为条件的协同育人氛围

为提升高校协同育人的社会思潮引领力,需要协同构建校园线下环境系统,比如通过打造良好校园环境引领社会思潮,通过顶层规划设计明确具体发展方向,学校协同组织校园领导规划部署整个校园环境,并对环境建设下实用性与思想性两者、功利性和学术性等关系进行有效处理。校园内的物质环境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基础条件和必备物质设施。校园内的精神环境即学校价值观、校风等构成的校园精神氛围,以及由宿舍、班级、学院共同组成的生活、学习、人际等多种环境构成的线下校园环境。线上校园环境则是网络虚拟环境,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由论坛、微信、微博共同打造的数字媒体中介网络虚拟空间。具体贯彻落实,明确定位,促进文化精神以及物质文化精神建设。积极配合,全面衔接,基于校风、学风相关精神文化指导,合理进行物质环境设计,比如高校图书馆应该体现出学校的制度、特色、理念等精神内涵。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组织实施各种科技、文体以及学术性活动,向学生渗透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利用言传身教以及课程内容传播严谨治学精神等。协同构建线上校园环境,掌握校园网络话语权,加强传播引导管理,完善网络规范制度;合理构建校园网络平台,不断挖掘、创新和开发高校思政育人网络资源,比如结合女排精神、上海进博会等热点时事,基于学校宣传引领,调动教辅、团委以及思政教師队伍参与的积极性,构成各方发展合力,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思政教育,增强社会思潮引领力。

4.6 健全高校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为加强高校协同育人的社会思潮引领力,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协同育人基础保障制度,高校协同育人属于复杂性工作,涵盖教学、服务、管理等多个领域要素,想要促进协同育人有序实施,需要形成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从队伍、组织、物质以及内部等方面形成完善保障机制。针对不同领域以及交叉领域创建统筹管理小组,立足于全局视角合理制订协同育人目标,把控贯彻执行过程,为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细化分配任务提供方向指导,形成制度保障,提升协同育人,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容易对学生思想信念产生不良影响,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平台,同样发挥着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为此需要高校合理利用协同育人方法,全面调动思政教育体系内各种要素,整合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强化引领社会思潮,为中国梦顺利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JSFZ21-27。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猜你喜欢
思潮协同育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协同进化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