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2023-11-01 09:35许静婷
知识文库 2023年19期
关键词:博雅劳动大学生

许静婷

新时代强调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博雅教育理念下,探寻劳动教育与其目标和内容的相似之处。为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地位低下、价值缺失、体系模糊的问题,提出发挥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整合劳动教育优质资源、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不仅强调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更是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希望,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確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全面的劳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中的经验,结合博雅教育理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力求在现有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劳动教育路径。

1 博雅教育理念的发展与现况

阐明博雅教育理念,首先应追溯博雅教育在教育史上的起源与发展,并由博雅教育的精神来照亮与引导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进而解答当代大学除了设置专业教育外,普遍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疑惑,进一步辨明通识教育存在的价值。

1.1 博雅教育的起源与意义

当14世纪博雅学习在欧洲大陆出现时,它将文化这面镜子置于学习者面前,令其看见自己反射其中,借以扩展对自我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石,并且以文化作为博雅学习的内容。首先,“文化”不是某种可以直接摆在学习者面前作为学习材料的东西。文化是抽象的、总称性概念。换言之,文化必须要有载体,如史诗、历史、戏剧、文学等。学习者透过这些文化载体所传达的各式各样对人类处境的理解,被引入反思与探索人类处境的行列,继而促成个体形成自我的人类理解。第二,文化包含的是未尝试的、未探索的领地。学习者在领悟和继承各种文化遗产之后,被未知的天然兴趣驱使着投身于文化探索之中。为此,专门献身于博雅学习的学校与大学就势必要强调人类文化遗产,并慎重筛选出一部分材料作为博雅学习的素材。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博雅教育的理念:博雅教育是宏观的办学思想,给予大学生全过程、全面的培养,传授专业和非专业的知识;博雅教育是一种知识和态度的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

1.2 从博雅教育到当代大学通识教育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与西方传统博雅教育有继承关系。在接受古典博雅教育为当代通识教育之前身的前提下,当代大学普遍将通识教育界定为“专业教育以外的课程”是大有问题的,而且这正是造成专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互对立的弊端。让通识教育的开设可能成为相互推诿的沉重负担,例如,部分大学教师认为通识教育应由专责教师承担授课;大学生也恐有将通识教育视为专门教育之外额外负担之虞。

中国在引进博雅教育时,有时也译为通识教育,但在概念上并无实质区别。本文所指的博雅教育观念在强调上述看法蕴含的专业分工与二元对立思维是错误的。真实的博雅教育应为大学教育的理念所在,理应由全体大学教师共同承担,并由各专业研究学者分别投身于学习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进一步带领大学生认识各种既存的人类自我理解的语言,透过熟悉自身专门研究的关怀议题,聆听并参与师生间的对话,开始反思人类处境并思考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总的来说,为促使大学生掌握广博知识、适应现代社会节奏、应对现实生活挑战,博雅教育从古至今以培养自由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宗旨是未曾改变的。

2 博雅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分析

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与博雅教育处于动态的更新发展过程中,在知识传授、健全人格、素质提升、技能培养等方面保持内在统一。二者均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育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1 博雅教育与劳动教育目标方向一致

高校提倡的博雅教育和劳动教育作为非专业课程,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博雅教育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为起点,以修炼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为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文素养。

而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以培养劳动能力全方位发展的学生为根本目的。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基本劳动能力也就是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劳动实践三方面劳动素质的综合提升。

综合来看,若只看重对学生书本知识和外在劳动技能的培养,或是只在意对学生内在品德和劳动精神的启迪,都只能收获片面的教育成效。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解决内化转为外化、认知和行为相统一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博雅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2.2 博雅教育与劳动教育内容形式相通

我国实行博雅教育的高校在通识课程设置时都尽可能地融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发现兴趣。同时为丰富博雅教育内容,除开设通识课程外,也尝试在专业教育、专业实习中渗透博雅教育。

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各高校陆续开设劳动教育,并且设置为必修课程,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以补充专业教育的不足、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学生在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后,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领域,也最终将自己投身于社会生产劳动之中。因此,博雅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通的,在专业教育的背景下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2.3 博雅教育与劳动教育价值意蕴耦合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标准。将立德树人交融到专业教育、博雅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为应对千禧一代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足课堂,在授课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二是依托社会实践,将观念转化成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最后将现实的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总结为自身独特的精神价值。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反思

在新时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劳动教育落地高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使得学生对劳动的含义、内容、意义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也使得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依旧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准确揭示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才能推动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1 劳动教育社会地位低下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各界通常认为学生学习好是第一位的,而劳动会占用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基本围绕打扫、收纳等展开,而社会劳动、工农业劳动、社区劳动相对较少甚至缺失,大部分的学生更是缺乏主动的劳动意识,无法真正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长此以往,资源匮乏且形式单一的劳动锻炼导致学生劳动能力欠缺、劳动经验不足,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而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劳动环境、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为提升劳动教育社会地位,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吃苦的劳动精神和品质。

3.2 劳动教育精神价值缺失

由于当前大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二者背离甚至存在冲突。在长期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劳动,但当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退缩、抱怨甚至放弃的想法,缺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直面挑战的自信心。然而我国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劳动教育精神的培育不够重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把肢体上的劳动当作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将开展体力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同时,将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实践进行比较,过度夸大劳动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扭曲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3.3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模糊

由于劳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实践不久,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背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模糊。具体体现为缺少系统的、创新的劳动教育活动,对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劳动教育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不足。对于学生来说,劳动课等同于“活动课”,学生们在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真正感悟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劳动教育缺少专业机构的统一和协调,劳动教学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劳动课程建设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劳动教育工作得到落实,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 博雅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充分综合此前诸多成效和经验。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的不足,从以下四个方面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4.1 发挥劳动教育育人价值

根据国家、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劳动教育需将自身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社会各界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坚持系统思维,持续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互动的劳动教育模式,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全领域,三方协同育人。

首先把握劳动教育的真实内涵,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劳动教育学习主体,重新定位学生角色。明确学生劳动教育学习主体的地位,由此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强化家庭劳动教育观念,家长需从自身做起,主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注重培育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活动,成长为独立、自主的成熟个体。同时,家长要创造机会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机会,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抗挫折能力,进一步树立勤奋、艰苦的劳动观。

社会层面的劳动教育需要多方整合。在劳动光荣的舆论导向背景下,匡正用人导向,大力宣传就业政策、调整人才与岗位适配度、持续稳定就业市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城市和农村、企业和公益等社会各行各业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去,努力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使命。

多元互动的劳动教育模式强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高校可尝试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方面体现劳动教育内容。在系统劳动课程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正确内涵和部分误区、社会的现实情况及发展方向。除劳动课程外,也可结合各专业学科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强化大学生劳动意识,同時也有助于大学生时刻遵守劳动纪律,明确劳动权利、承担劳动义务,以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2 整合劳动教育优质资源

新时代劳动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要求劳动者将体力和脑力相结合。高校劳动教育需要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系统地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研究和规划。校内劳动教育课程需强调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并将具有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的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之中。博雅教育从经典中深化对文化内涵的认知,劳动教育也同样可以借助本校、本地区的特色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进一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熏陶,树立正确劳动情怀,学会劳动并尊重老师。

同时,要增强劳动教育的校内宣传和引导,强化对劳动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增加正能量舆论宣传效果。从校园“最美劳动者”的榜样出发到国家劳动模范,借助校园文化栏、网络新媒体等多样化宣传手段,充分展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营造校园劳动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校内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

校外劳动教育平台需要依托校企合作、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去感受劳动过程,培育大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提高大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素质,学会处理劳动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企业单位在享受学校输送人才红利的同时,也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教学培训、人才和资金支持。

特别强调,为适应时代需求,劳动教育需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尝试渗透到新兴产业等领域。依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专业技能、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

4.3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需具有全局的目光,重新界定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科学体系。

首先需要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专业特点选定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利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保证劳动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教学比重均衡。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递进开展劳动教育。在大一、大二低年级阶段注重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校内劳动活动;在大三、大四高年级阶段注重劳动素质的全面提升,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外“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基层考察调研实践活动,进一步检验劳动知识和能力。

其次,劳动教育课程应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突出实践性,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理论需要扎根于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劳动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融合专业元素,专业课程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全面提升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

同时,高校可以将第二课堂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在第二课堂清单中明确劳动相关的活动及学分,以兴趣为起点设立各项劳动制度和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劳动主题活动。也可以在宿舍文化节、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环境美化等主题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将被动劳动课程转化为主动劳动服务,进一步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营造良好校园劳动文化氛围。

规划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后,高校需重视劳动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实际,配备一支专业性强、行动力强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引进培养劳动教育专职教育教师之余联合通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时应当借助社会师资,邀请劳动模范、企业代表、技术工匠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劳动教师培训,大力扶持劳动教育主题科研活动。

最后,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制订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标准,以此作为在校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达到激励学生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教育整体效果。要求根据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科学制订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

4.4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在博雅教育理念下,高校紧紧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开展教育教学。同时也强调劳动教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着同样地位和价值的概念。“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劳动教育成為新时代博雅教育理念照应现实的重要媒介,共同推进学生体力和脑力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因此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观念培育非常重要。

在“五育”并举、合力育人的观念下,不仅需要强调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还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形式作用。具体来看,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可融入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教育,树立正确劳动道德观;在智育课程教学中,可重点传授劳动技能、技巧,普及多样化劳动形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劳动培养强健体魄、坚定艰苦奋斗意志;在美育课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审美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有真的让学生投入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参与劳动,才能真正贯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博雅劳动大学生
牵牛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