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评价模型视域下中等职业学校“1+X”证书制度的实施研究

2023-11-01 06:32孙步芹
知识文库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证书制度职业

孙步芹

“1+X”证书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家为“1+X”证书制度擘画了宏伟蓝图,在复杂的制度体系网络中,各级行动主体采取何种措施以促进“1+X”证书制度相关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CIPP评价模型视域下,厘清试点工作思路,构建评价因素,以期对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三教改革等方面提供帮助,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首次提出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的新型育人模式,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的推行涉及多主体共同协作的特点,宏观层面上涉及政府机构,中观层面上涉及行业企业、评价机构,微观层面上涉及职业院校、涉及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学生个人需求等等。这么多主体如何协同工作,做到纵向连贯、横向到边,“1+X”证书制度施行的质量如何把控,这些都将对执行主体之一的中职学校在微观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

1 “1+X”证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是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在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把“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为“1+X”证书。其中“1”是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有资质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和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实反映知识及技术能力,主要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1+X”证书制度正是体现了它的重要特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1+X”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1”与“X”的关系是递进关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在学历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展。

2 “1+X”证书实施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对“1+X”证书试点项目实施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1+X”证书试点项目实施的政策背景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对1+X证书制度进行解读、实施路徑的策略研究等。有孙善学的《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李政的《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徐凤、高扬等从效益层面阐述实施“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必然性以及该制度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2.2 对“1+X”证书试点项目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研究

这方面主要探讨“1+X”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关系、“1+X”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创新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把“X”证书标准与人培方案融通。徐国庆、伏梦瑶的《“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等对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的融合问题有所提及。

2.3 “1+X”证书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关于三教改革的研究

中职学校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主体之一,是落实三教改革的直接行动者,首先要根据“1+X”证书制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刘阳等众多学者都提出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目标、内容与课程标准、授课目标与内容做到有机融合,提出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等等。张伟与龚添妙等提出要促进教师转型,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把传统“双师型”教师向新型“双师型”教师转变,教师不仅负责学校课程教学,还要向职业培训师转变。具备多种角色,既能实施学历教学,又能胜任证书培训,在学校场域和“1+X”证书制度场域保持畅通切换。“1+X”证书制度下对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就岗课证融合进行探索。

上述对于“1+X”证书制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认识,对1+X证书试点项目实施与现有教学体系资源要素的利用和融合分析,可以看出“1+X”证书在不同领域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可为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改革方面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3 “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仅占1%,而剩余的99%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基于此,“1+X”证书制度的价值能否体现,与政策的有效执行有很大关系,那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配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褚义景与肖凤翔等指出,我国的“1+X”证书制度目前还处于初步试点阶段,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对于“1+X”证书制度施行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导致产教融合的深度还不够,类型教育的特点也没有完全体现。二是“1+X”证书的“X”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中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校实施的“X”证书有这样五种,分别是智能网联汽车、商用车销售、工业机器人运维、粤点制作、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对集中于传统产业,而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反应不够迅速,部分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新型的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急需一批学习能力强、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强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三是培训评价组织的确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社会遴选,遴选过程的主观性存在个人偏好和组织利益导向的影响,遴选过程缺乏公正性,遴选过程可能缺乏透明度,评委无法了解全部信息,从而导致决策的不准确性。遴选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组织和地区的遴选标准不一样,可能导致决策的不一致。另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可能导致缺乏对培训的深刻理解,这些都会影响培训评价组织的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四是实施“X”证书的中职学校在实际操作时动力不足,原因有:一是盲目实行“X”证书,学校的现有实习实训设备达不到标准,教学管理滞后,与“1+X”证书制度的实行不能同步。二是师资上存在的问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三是学校现有管理制度没有跟上改革步伐,在“课证融通”方面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达不到“1+X”证书实施的目的。

综上所述,目前对“1+X”证书制度本身的解读,自上而下的路径策略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自下而上的困境或者说1+X证書实施情况研究较少。沈家乐在“模糊—冲突”理论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的“1+X”证书制度执行研究中对“1+X”证书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应然模式的构建,在制度执行的实践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对“1+X”证书在实施过程的监控上关注还不够。本文在此基础上,借助CIPP评价模型,对“1+X”证书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涉及的要素进行研究,注重对实施过程的监控,构建“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期对中职学校在微观层面上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4 CIPP评价模型及“1+X”证书实施过程监控因素

4.1 CIPP评价模型

CIPP评价模型是斯塔弗尔比姆及同事在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等人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该评价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及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在后期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斯塔弗尔比姆又对该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他将成果评价进一步细分为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四个组成部分。CIPP评价模式于20世纪后期传入我国,关于CIPP的介绍主要有理论和运用两方面,在理论方面有胡中锋及高振强等。对CIPP评价内涵、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做介绍的是肖远军。在CIPP评价模式的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对于教育的评价研究上,代表人物有沈军、杨江水、王小杰等。CIPP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善”“提供资料以做决策的历程”,CIPP评价模型是在泰勒评价模式(目标导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整合了判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生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较高,也是本研究建构“1+X”证书实施过程监控体系的理论基础。

4.2 “1+X”证书实施过程监控因素

基于CIPP评价模型,本研究将“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监控因素分为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背景是指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特定领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行业重组、重构及企业自身发展的诉求,职业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及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上有要求;过程是指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包括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程度,岗课赛证的结合度以及各种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制度保障及各种条件保障等,这些都属于输入性评价;过程是指“1+X”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否跟上改革的步伐,以及在实施过程涉及的实习实训环境、设备管理、考试考核制度等微观层面;成果是指“1+X”证书制度实施的受益者,也是评价指标的核心,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认可等。

5 “1+X”证书实施评价指标因素的探索

“1+X”证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实施路径是否科学,“1+X”证书实施成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改进,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论证,基于CIPP评价理论,探索“1+X”证书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因素。尽量做到科学、全面、简洁及合理。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初步建立如下评价指标因素,如表1所示。

5.1 背景

“1+X”证书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特殊产业结构适应发展的需求,是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内在需求。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需要不断地提升,具备不断创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取得的“1+X”证书在社会上要有一定的效度、信度和一定的认可度,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的需要,对产业结构要进行调整,比如产品的升级,产业结构的重新定位和重新规划,现有服务领域升级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品质,增加服务附加值等等,这些都要求人才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在新的产业领域和生产过程中灵活运用,这就要求“X”证书要接近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产业有一定的匹配度和关联度。行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点,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这样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比如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许多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更多地依赖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具备数字化技能和智能化思维的专业人才,在技术领域要求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要求X证书应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已成为必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贸易、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二是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教育制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三是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X”证书正好能满足这些要求,但是要有一定的认可度和权威性,从这些方面来看,“1+X”证书制度契合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迎合了行业、企业发展的诉求以及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要求。

5.2 输入

“1+X”证书制度的输入主要是指产教融合度、课证结合度及各种保障措施。

产教融合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产教融合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从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企业共同参与开发新课程,重构符合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体系。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带进校园,实现信息同步、资源共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岗课证的结合度显得尤为重要,“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岗位要求融入技能标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专业教学整体规划,都将成为“1+X”证书实施情况评价的指标。在“1+X”证书的实施过程中,各种保障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制度保障和条件保障。组织保障包括作为实施主体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形成有力的保障组织,保障试点工作进行。人员保障指实施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培训评价组织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专家队伍。制度保障是指制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实行工作动态定期报送制度等。条件保障指资金保障,推动学校建好用好各种类型的实训基地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研究,判断“1+X”证书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并进行适时的调整。

5.3 过程

“1+X”证书实施过程中的微观层面,主要包括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及实施过程的合理性。

在“1+X”实施过程中,涉及具体实施层面,教师是主体,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是“1+X”证书制度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上述文件中都提到了加強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产教融合,对老旧的教材要进行优化,开发适应新时代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教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活页式教材及工作手册式教材。另外对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要进行探索。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要制订优化学分管理制度、课程调配制度及证书考核制度。实施过程是否合理主要考察几个方面:教学实训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共建共享,校企合作项目与试点结合,资金管理(科学量化项目开支)制度化,设备管理精细化,执行人员管理高效,考证组织规范化,证书考试的可信度。

5.4 成果

“1+X”证书制度实施的评价核心,也是“1+X”证书制度出台的着力点,学生获得“X”证书后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影响,对实施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产生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当突出就业导向,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因此,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职业院校发展及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在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储备量,专业技能方面掌握度,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专业核心素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主要考察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的对口率,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方面。对于学校发展主要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影响力、学校的吸引力、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考察。社会认可方面主要有企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政府满意度几方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到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该方案中还说明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国家实行“1+X”证书制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制度的出台得到各个主体层面的响应,这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但是“1+X”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处在微观层面的中职学校。本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研究“1+X”证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要素,力争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1+X”证书制度的实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证书制度职业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收录证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