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璇
本文在探索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文化自信渗透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实践研究等方法,剖析文化自信视域下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和语文教与学现状,找到基于文化自信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践行多元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策略,明确了文化自信渗透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等做出了深刻阐述,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人民都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实质上是对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既可以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要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未来立足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国家的复兴强大,离不开那些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以及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们。每个国家的发展征程上,出色的技术工人都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文化自信助力现代化建设。
五千多年文明河流滋养出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语文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公共基础学科,其在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自信的渗透,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语文学科。因此,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营造文化自信学习环境,助力文化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现状
为了同步新政策,推广新思想,结合现代化教学理念,部分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者发挥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创造性地对文化自信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进行了深度的探究和实践,但是研究的范畴僅仅局限于中小学和大学层次。职业教育属于非应试化教育,对于语文教材中授课篇目的选择可以相对自由一些,所以更应该落实新理念,在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对语文学科中文化自信的渗透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1.1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分析
职业学校选用的语文教材,既有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散文和小说,也有记录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和消息,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可以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典籍和先进事迹树立文化自信榜样,让学生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并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荣。例如新闻稿《别了,“不列颠尼亚”》,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新闻稿,稿件郑重地记录了“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表达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庄严和激动心情。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应该铭记这一刻。这篇新闻稿可以向学生真实地再现这样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让学生在学习时心潮澎湃。再例如文言文《庖丁解牛》,庖丁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刀刃若新发于硎。从不懂规律、认识规律到运用规律,一代名庖养成了。通过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和能力。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工具,但是鬼斧神工的造诣令人惊叹。而今科技发达,设备先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我们更应该在有利的条件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争取成为一代名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千年古训,流传千年的大智慧,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1.2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职业学校语文教与学现状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分配有限,因此在一学期中我们不可能把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教授给学生,只能从教材中选择出部分文章教授。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具有非应试化的特点。期中、期末语文试卷中对于古诗文的考核可能并不是太多,有时甚至不考核,同时有的教师会认为古诗文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用处不大,因此会回避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仅仅选择教材中的散文和小说进行讲授。因为散文和小说既容易教,也容易学,文章容易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氛围也会活跃起来。而不是像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讲授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维持纪律,课堂效率自然会下降。
即便是在教授古诗文时,有些教师也仅仅浮于文中重点词句解释的表层,忽略了古诗文传达出的积极情感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课堂上教师不停地灌输生涩的基础知识,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而且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本身就不太好把握,大部分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是畏惧。教师选择性回避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渐渐失去了热情,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浮于表面,这些做法都违背了教学育人的第一原则,语文课程也无法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目标。
2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背景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文化自信渗透的策略
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基础,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满自信。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升华。以下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践行多元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策略,通过语文教学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2.1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根植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全新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既可以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也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根植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想要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道路,不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等做出了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的现代化道路,力求通过全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等就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尽快实现。职业学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加强优秀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觉悟。通过高素质工学一体化人才源源不断的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2 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夯实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不曾断流,它有力地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就是文化自信,要求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坚定信心,规范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尊崇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养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寻找文化自信的根,深入开展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培养出新时代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復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它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保障我们在世界激荡的文化舞台上站稳脚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根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文化集萃,语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口号,抑或是一个单一的名词,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行为。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重成语、名言警句和古诗文的积累,不论是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还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论是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理念,还是自强不息、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等道德追求,都需要我们通过语文课堂去传承这些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土地上孕育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产物,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革命为主要精神内核,成为消灭敌人的有力思想武器。语文教学应该正确把握革命文化的内涵,在语文教材中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等优秀革命品格,传承、转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呐喊》自序、《药》《阿Q正传》等等,这些文章的教学都可以弘扬革命文化,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革命文化,学习鲁迅的爱国、勇敢和坚强。此外,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弘扬五四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劳动精神等文章的学习,提振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粹,是对前两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最新发展。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推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语文教学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虽然语文教材中涉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不多,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选择一些较好的文章,作为拓展部分教授给学生。比如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黄平的《梦里家国:社会发展、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是相互借鉴、不可割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前两种文化的赓续传承和创新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渗透,引导学生充分肯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种文化,寻找文化自信的根,增强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从而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完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学措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践行多元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筑牢文化自信。
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把它放在一个重要且恰当的位置。实际教学中,语文课每学期的课时在30课时左右,有的班级实习课程多,语文课程可能只剩下不到20课时,其中还会开设写作课、习题课、考试等。在这样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有些老师会把教材中基本篇目的教学放在重中之重,完全放弃或者简单进行一两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活跃课堂、检验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它可能会发挥比基本篇目更加能促进文化自信渗透的作用。比如地域文化的融入、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才能实现。
语文实践活动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语文课程的实用性,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与形式,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应该纳入考查的范围,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重视程度。职业学校配有一体化教室,部分一体化教室也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通过实地直观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提升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力。比如我们学校的淮扬菜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去了解淮扬菜的历史,品尝淮扬菜的味道。
语文综合活动的实施应该遵循多元开放的原则,比如实地参观红色纪念馆,参加诗歌朗诵会、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国学经典诵读等,也可以模仿电视栏目“诗词大会”“朗读者”“讲好中国故事”等,丰富文化自信体验,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发现中华文化之美,筑牢文化自信。
此外,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参差不齐,落差很大,有的学生语文素质很高,有的学生甚至连字都写不好。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素,应该被重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都应该设置汉字教学课程,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添加汉字教学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汉字教学课程不仅仅是教授汉字书写,也包括汉字历史和演变进程等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汉字,而不是到处吹捧外国语言汉字。比如开设“书法比赛”等等。
3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背景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文化自信渗透的意义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基础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坚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渗透体现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就是将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学得透彻,这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优秀思想等产生尊崇和认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建设,充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也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本民族的文化。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语文教学内容承载文化自信,语文教学活动传承文化自信,通过语文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之一。通过语文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正是人文化成的当务之急。语文教学作为渗透文化自信最基础的一环,既推动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语文教育是渗透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基础环节,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打牢正确的文化思想,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树立起文化自信。这不论是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对于国家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把握通过语文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从而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为强国自信提供更持久的力量,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课题。
中国历经坎坷,才取得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文化自信的渗透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正确对待和尊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不断传承和创新。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既可以铸就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可以造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因此,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坚定文化自信的渗透,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本文系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2023年校级课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项目编号:2023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