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传播视域下播音主持创作新现象的辨析与反思

2023-11-01 16:27付国松
新楚文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

【摘要】随着媒介环境深度变革,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形式发生嬗变,创作实践新现象亦随之涌现。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是语言传播的典范,其传播活动与传播状态亦可涵盖于口语传播研究之中。从口语传播的视角对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新现象进行辨析与反思,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从表征现象来看,网络直播带来原生口语的“复活”,“耳朵经济”将电子口语“重塑”,AI主播是数字口语与口语数字化的体现;从价值反思来看,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为达到原生口语的规范化,应做到语音与语艺的显隐结合;为达到电子口语的网感化,应做到以“人”为主体的互动与协商;与达到数字口语的人机对话,应不断革新口语生态。

【关键词】口语传播;播音主持;创作辨析;价值反思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53-04

美国学者沃尔特·翁在《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一书中将人类的口语传播历史划分为原生口语文化时代和次生口语文化时代两个阶段;随后的罗伯特·洛根提出了以互联网为中介、基于文本交流的“后次生口语文化”,即“数字口语”[1]。随着全媒体语境的不断拓展,播音主持专业的外延和内涵随之变化,其创作实践涌现出众多新现象:网络直播日趋常态化、人工智能主播方兴未艾、“耳朵经济”蓬勃发展等。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是语言传播的典范,“播音主持”的外延适用于传媒语境,而“口语”的外延则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语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借助口语传播视角,重新审视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新现象并加以价值反思,以期获得更多思考。

一、口语传播视域下

播音主持创作新现象辨析

随着媒介环境变迁,广播电视作为传统播音主持的核心阵地饱受转型压力,去职业化的态势不断突显,一系列新兴的实践现象正在涌现:网络直播走向常态化、“耳朵经济”蓬勃发展、“AI主播”方兴未艾。有声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口语作为人际沟通的原始媒介,经历了原生口语文化、电子口语文化、数字口语文化等若干阶段。笔者通过追溯口语文化的发展脉络,期待在口语传播视域下对播音主持创作新现象展开理性辨析。

(一)网络直播:原生口语的“复活”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5G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已成为新的媒介常态。传统广播电视主持人与网络直播主播存在本质差异。传统主持人使用规范口语(即“提炼了书面语的精粹口语”),而网络直播常采用日常口语,使原生口语再次出现在大众媒介中。沃尔特·翁总结的原生口语时代的九大思维表达特征在网络直播中体现。因此,网络直播中的新型口语文化可看作对原生口语的“复活”。

一方面,“附加的、聚合的、冗余的”意在体现口语的实用价值与潜在的规则体系,即喜欢用大量固定了的陈词和格言警句把信息、词语、聚合固定在一起,方便沟通与交流[2]。网络主播的口语表达不注重书面语言的逻辑结构,并加入大量套语(如“感谢关注”“点亮爱心”等),语言冗余度远高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规范口语,更趋近于原生口语的特点。

另一方面,原声口语注重“贴近人生世界的、情景式的、参与式的”对谈,也是网络直播口语最鲜明的特征。网络主播通过发布短视频来打造個人形象,并在直播中采用相符的口语传播方式。虽然网络直播口语无法达到面对面交流的原生口语水平,但内容贴近受众生活,形式贴近日常口语,仍具亲密感,同时注入新鲜血液,保留了口语交流的特性。

(二)“耳朵经济”:电子口语的重塑

麦克卢汉指出,电子时代追求再部落化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强调“耳朵”的体验与主导地位的“眼睛”竞争,促进人类回归本真。声音作为与视觉竞争的方式越发重要,移动媒体推动了移动音频产品的发展,促使“耳朵经济”迅速崛起。有声读物、网络音频直播和播客等形式备受欢迎,创造了新的播音主持艺术氛围。同时,沃尔特·翁认为电子技术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凯瑟琳·韦尔奇将其称为“电子语艺”。在PC互联网时代,公共沟通空间中的“电子口语”使人与媒介进行语言艺术活动并共同构建现实[4]。综上,“耳朵经济”推动了广播播音主持在互联网上的裂变与扩展,同时电子技术也促使了语言和媒介的合作与创新。

一方面,有声读物首先完成了文字“视觉化”向“声觉化”的转向,将文字脚本和图片等视觉符号有声化。电子口语文化并不是真实的会话,它是通过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构建起来的一种虚拟仿真的会话方式。有声读物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声音化,更注重以口语表达构建具象化的故事情境。口语文化表现为情景式而非抽象的特征,有声读物如《凯叔讲故事》更倾向于将抽象概念融入受众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增进接受和理解。

另一方面,2020年是播客“声音复兴”的新纪元。与“程序化”电子口语表达不同,播客实现了电子口语文化的“重塑”。前者是依赖文字和印刷术的口语文化,“播音腔”是源于将文字特质转化为口头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广播电视中广泛应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它以有声出版和阅读新闻等形式再次出场。而播客的口语特征是“丰富但混乱的”,节目中主播虽有提纲,但聊天内容自由且展现个性。同时,播客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扩散,拥有更大“话语权”和自由度。

(三)“AI主播”:数字口语与口语数字化

AI主播是基于人工智能克隆技术的创新,通过提取“真人主播”新闻播报的视频特征和联合建模训练,实现文本自动生成相应内容的视频,并保持音频、表情和唇动的自然一致,展现与真人主播无异的信息传达效果[3]。

一方面,AI主播数字口语传播缘起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声音可转换为数字信号以“0”“1”形式存储传播。数字技术使AI主播获得快速的信息接收、文字编辑和语言转换能力,以拟声方式编码和传播声音材料,将文本信息拟声化并数字化呈现,使得互联网用户能够通过听觉辨析而还原声音的叙事情境和内容。

另一方面,声音、图像和文字的整合传播重塑了AI主播数字口语文化的修辞情境。在社交媒介时代,数字口语文化涵盖了不仅仅是语音,还包括多种符号的传播世界。口语、文字和影像等元素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AI主播在语言、表情、唇型和动作等方面的智能合成和深度学习技术越来越成熟。2018年,新华社推出了以主播邱浩为原型的全球首个AI男主播。同年,央视也推出了人工智能主播“AI康辉”和“小小撒”,以主播康辉和撒贝宁为原型。这一创新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为新闻报道和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2020年,央视网推出的AI主播“小智”集智能说话、语音交互和社交分享于一体,成为人们接触、介入、认知和拥抱虚拟世界的智能新界面。因此,数字口语修辞情境的媒介化正在塑造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沟通模式,同样也对信息和知识的创造,以及社会组织和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口语传播视域下

播音主持创作新现象反思

关注并辨析播音主持专业实践的新现象历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对其进行价值反思更是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必答題,将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理论研究与业务实践的协同发展。口语传播学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提升传播者信息处理与表达能力,培养主动思考、批判与表达的口语传播者。这种目标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对业务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口语传播视角,对播音主持创作的新现象进行价值反思。

(一)原生口语的规范化:语音与语艺的显隐结合

随着视听传播渠道的迭代,网络直播正向着去中介化的方向发展,任何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能成为主播。然而,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界定网络主播。狭义上,播音主持专业中的主播指话筒前和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工作者,网络主播借用这一概念定义。当网络直播出现道德失范和语言示范问题时,播音主持专业应发挥理论指导和塑造典范的作用,纠其风气,促进良性发展。

一方面,实现原生口语的规范化是网络直播“语音”层级的显性要求。原生口语的需要革除“冗余性”和“附加性”的弊端,完成网络直播由原生口语向规范口语的转变:思维上准备好再说,内容上有规定性表达,信息上强调含量和密度,降低冗余。从媒体传播角度对网络直播主持人的播音语言规范化处理,提升音质、音量、音准、语音、语调,满足口语传播的显性需求。

另一方面,提升审美情趣与坚守道德底线是网络直播“语艺”层级的隐性要求。在传媒消费主义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网络平台为了增加点击率,追求新颖多样的内容。然而,这也引发了问题,如色情和暴力内容泛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需要规范网络直播中的“语艺”。这不仅包括劝说和沟通技巧,还要基于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口语传播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此外,网络主播除了掌握口语传播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促进网络直播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电子口语的网感化:以“人”为主体的互动与协商

凯瑟琳·韦尔奇将广电媒介和网络用户称为“电子说理者”,认为他们的语言表达不再遵循直线逻辑,而是通过口语传播实现观点共构和利益互换。现今的社交媒体用户已演变为“数字沟通者”,强调了电子口语文化传播主体的“协商属性”。新媒体使传统媒体去中心化,改变了传-受关系,所以播音主持需完成人格化传播和语感化表达。

一方面,人格化表达是电子口语文化的刚需。长期以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训练形成了程式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传播学专注于研究人类语言生成能力,强调主持人的个人特点和语言魅力对口语传播效果的影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播说联播》在短视频平台上尝试了一种全新风格,主持人使用流行语言,转为沟通式语态,展示丰富的肢体语言,实现了个性化电子口语传播互动。

另一方面,网感化是当下电子口语文化的发展趋势。在播音主持创作中,语言表达是其中心、重心和核心,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随着视频平台的兴起,网感化的口语传播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与年轻受众的互动交流以及电子口语的“互动与协商”密切相关。改版后的《主播说联播》,通过更富有网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吸引年轻受众并扩大其主流舆论影响力。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主播坐在演播室内播报新闻,而是将主播融入新闻现场,引领用户从“看现场”到“说现场”甚至“唱新闻”。语言表达方面,将权威媒体与网络上活泼的用语如“羡慕嫉妒恨”“奥利给”等融合在一起,使得节目更亲近普通民众,更具吸引力。这种电子口语的网感化表达方式拉近了与新媒体用户的距离,打通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实现了电子口语的“互动与协商”。

(三)数字口语的人机对话:革新口语传播生态

在智能时代下,得益于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搭载人机口语对话系统的智能个人助理、社交聊天机器人也日渐普及,人机口语对话成为数字口语传播在智能技术语境中的新形态。人机口语对话是指通过口说语言实现人与机器的交互。

一方面,数字口语时代的人机对话革新口语传播生态,赋予口语传播崭新特质。口语传播已经变得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人类。人机口语交流使得AI机器人、虚拟图像以及语音交互系统也具备了口语传播的能力。同时,传统口语交流中的话轮转换、话语权的等候等时间限制因人机对话而消失,呈现出均衡且稳定的响应速度。此外,在网络传播时代,数字口语传播已经不再依赖于物理空间的限制,可以发生在更广阔的虚拟空间中。

另一方面,人机口语对话并不能建构传统口语传播所能够产生的认同。首先,口语传播强调互动与温情,在人机口语对话中得以延续。在2020年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了AI主播“小智”,它集智能说话、语音交互和社交分享于一体,“善于交流”“懂得说话”。由此,在实践中,机器通过情感劳动成功成为人类的“交往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情感投射的需求,进而与用户建立了情感联系[4]。

尽管如此,人机口语对话无法建立传统口语传播所具有的认同感。现阶段的AI主播仍然无法灵活运用播音主持专业的表达技巧。播音主持专业的内在技巧是情感状态的体现,包括内在语、情景再现和对象感。情感状态与表达无法脱离情境而存在,AI主播情感状态空洞的必然性,导致其作品艺术性无从谈起。播音主持专业的外在技巧是表达方法的体现,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内容,是播音主持创作的技术指征。创新表达方法并非朝夕之功,AI主播外部技巧的不足与错位会造成表达方法严重缺损,必将蚕食交流感。

在当下的智能媒体时代,“AI+5G+VR”的新技术体系重构了人与社会的连接方式,万物皆媒、万物互联智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人工智能是一种正在演进的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外在的异质力量。然而AI主播的诞生与发展在向我们证明,无论技术最终怎样发展,未来如何走向,未来数字口语传播生态的发展趋势都应该是以人性的角度来认识机器,并深入了解人工智能,从而打破人与技術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无边界融合”,实现数字口语时代的人机对话。这也是数字口语时代实现信息传递、价值引领、社会融合等多个目标的必然路径。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播音主持,传承古老传播活动特征,又因语境、理念、焦点变化呈现前沿特色,成为当代显学[5]。口语传播学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其教育和教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研究视野广阔且专业精深。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口语形态作为人类社会中语言应用的典范,其活动在口语传播的研究范畴内得到涵盖。从口语传播的角度审视播音主持艺术的新现象,进行价值评估和反思,有助于启发新的思考。从表征现象来看,网络直播、“耳朵经济”、AI主播分别是原生口语的“复活”、电子口语的“重塑”与数字口语与口语数字化的体现;从价值反思来看,为达到原生口语的规范化、电子口语的网感化与数字口语的人机对话,播音主持实践应该努力向语音与语艺的显隐结合、以“人”为主体的互动与协商、革新口语生态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王媛.“口耳相传”的数字化重建:社交媒介时代的口语文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6):5.

[2]夏德元,周伟峰.播客:新型口语传播形态的发展与听觉文化的回归[J].文化艺术研究,2022,15(1):11.

[3]王秋硕.表征辨析与价值反思:播音主持艺术新现象透视[J].中国电视,2022(1):5.

[4]杨启飞,陈虹.人机口语对话: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J].新媒体与社会,2021(1):12.

[5]李洪岩.当代语言传播的语境、理念与焦点[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18(00):28-33.

作者简介:

付国松(1994.5-),男,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教学、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
创设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点滴谈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艺术性特质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播音发声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