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平 刘晨晖 王翘楚
【摘要】穆孔晖是王学北传第一人,其《大学千虑》采用问答式行文,以释《大学》为纲,深入阐发义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大学千虑》系统诠释了穆子对“大学之道”之“传道”“明德”“止于至善”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大学之道”的思想外延,如格物絜矩、持中守序、正心握本、敬慎精一的思想观点,不仅如此,穆孔辉还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内在逻辑和本末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深入阐释,重构了“大学之道”的文脉。
【关键词】穆孔晖;“大学”观;正心;絜矩;敬慎
【中图分类号】B24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08-04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聊城阳明后学穆孔晖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2SK004)阶段性研究成果;聊城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聊城籍名诗人研究中心”成果。
穆孔晖(1479—1539),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人,代表作《大学千虑》《玄菴晚稿》等。其早年沉心于辞章和程朱理学,后觉其无益,于是寻新说,“初留意古文词,已尝闻其奥矣。既知其无益,弃不复为,乃笃志正学”[1]。其后拜阳明为师,“研究义理,体之身心”[1],被赞为“圣代淳儒”[2]“经术称师,文章作伯”。《山东通志》评价穆孔晖为:“有独立不惧之操。”[3]是能够“毅然自树,超然自得,出于及门诸贤者之上”①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穆孔晖思想出入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之间,会通儒释,是王学北传第一人。
穆孔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大学千虑》中,《大学千虑》以“四书”中的《大学》为纲,采用问答式的叙述方式,深入阐述了“大人”之道,其辞精微,言之有物,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穆孔晖对“大学”的认知。穆孔晖对“大学”之道的释义角度新颖,儒道兼资,打破了学派窠臼,是一个具有别思别裁的思想家。《大学千虑》中“格物絜矩、持中守序、正心握本、敬慎精一”等思想对躬行“大人”之道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之道:传道、明德
关于“大学”和“大学之道”的内涵,历来名家有诸多阐述,其义纷繁。穆孔晖在《大学千虑·引》中阐述了这种现状:“众说淆乱始有所折衷,天下学子大夫翕然宗之。嗣是胜国迄我朝文士喜好新异,复为纷纠之论,不知彼所妙契而真悟者。”[4]穆孔暉认为,诸多学者对“大学之道”的阐述只是“喜好新异”,而对“大学之道”有“妙契”和“真悟”的人并不多。由此,穆孔晖以《大学》为纲,“究索坟典,坐卧不离一室,冥心默思。凡有所得,辄笔之于稿……因发挥正心修身章大意,静久而理思涌发不可遏,乃通为论释成编”[4]。终于在晚年完成《大学千虑》一书的撰写。此书用笔精微,思想深邃,会通儒释,持之以理,出入心学,散点而系统地阐述了穆孔晖的“大学”观。
首先,穆孔晖认为,《大学》一书,重在传道。其在《大学千虑》中云:“盖学校之教,广成群才也;《大学》之书,所以传道也。”[5]由是可知,“大学”最重要目的是“传道”,使有志于“大人之道”的贤者有所持操,亦可传之后世。“世衰教废,而讲道于下者,始为是书以垂训,俾有志于大者知所持循。虽万世之下,可以闻而知之。”[5]
其次,穆孔晖认为,传道最重要的就是明德。他解释明德的内涵为:“天命本明,故人得之则为明德。”也就是说,明命者,是明德之源。基于此意,穆孔晖认为,“明明德于天下”总括在《大学》一书的之大意,认为“明德”一句下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八条目”句,不仅述其体,且论其用。所以,明德是万物和人性锻炼之基础。
第一,是明明德之意。天下之人皆能明其明德并不是执着于构建一套范式,其关键是“伦理明于天下”“以人文化成天下”,穆孔晖在《大学千虑》中说:“兴仁、兴让、兴孝、兴弟,使伦理明于天下是已,非谓欲求其格致诚正也。庶人之诚意,但不欺而已。若其正心,但无侧颇僻而已。人有贤愚,理有精粗,事有广狭,如《孝经》论‘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虽等第大小不同,均谓之孝,岂谓以天子公卿之孝责之人人哉?”[6]即人们做到诚意不欺,正心无偏倚,按照自身的等第大小酌量行道,则是明德之意。
第二,是明明德之功。《大学千虑》中问:“何以谓之明于天下?”穆子曰:“文势犹言明道于天下,即我与物皆在其中矣。”[6]意即明德于天下,即明道于天下,在此之中,我与万物皆在明德之内,明德者,无所不明。穆子云:“且明德之内,万物皆备,不能尽人物之性,则明德之功未极。”[6]也就是说,穆孔晖认为,天下万物都在“明德”的领域之内,如果在身修平治的过程中,未能尽用其道,是由于未尝廓清明德之内涵和外延,功力未及。由此可知,明德即是传道,此一言该体用之全。
第三,明明德之肯綮。穆孔晖认为,明明德除了需要明其义和明其功之外,还须明明德之肯綮,即“自明在我”,认为“道虽极于无外,理则约于一心”[7]18意即大道广阔无垠,可覆化外,但求其根本,在于一心之约,所以明明德之要,在于“自明”。《大学》中对此也有所阐述,其曰:“《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8]252也就是说,天命本明,但是需要自明得之,则为明德。
二、格物絜矩、持中守序
穆孔晖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也是“明人伦”和“养成德”的重要途径,他在《大学千虑》中说“大学之教”目的就是“明人伦则通乎上下,养成德则专造大人”[5]。而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立法行事,其曰“大学之教,立其法耳,行其事耳”,只有做到“立法行事”,才能达到“教立于上,有法可守,其道自行”的效果。
而立法行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格物之理,守絜矩之道。穆子在《大学千虑》中认为,“格物絜矩”是《大学》之要,他解释其内涵曰:“格,量度之也,谓以式量物,则物理可得;矩,为方之物也,谓以矩度物,则人情不远。斯二者,《大学》之要法备矣。”[9]“絜矩者,自吾心而推之彼也。”[10]不仅如此,穆孔晖还阐述了“格物絜矩”是“大学”之要的原因。穆子曰:“《大学》之道始于格物者,萃天下之理于一心以立其体;终于絜矩者,推一心之理于天下以达其用。皆所以贯天下之道者也。必如是,则理有定法而可求,心有定法而可施,错之天下,始无谬矣。”[9]穆孔晖认为,大学之道始于格物,通过格物,才能通晓天下之理,理有定法,心有定法,可将其法推之于天下万物,终可达其用。这是贯于天下大道之大用。因此,格物絜矩为《大学》之要。
穆孔晖的“格物絜矩”之道,“格”与“矩”是关键,然而两者不可孤立观之,须舍其辞而观其神。对于《大学》一书,“格”与“矩”终为一体,实非二物。穆子曰:“始据成格以启其心,终操方矩以广其用。本诸天理,和于人心,皆有定规而可循,是之谓至善可止者。然格者,自外而约诸内,以见此理之同;矩,则操内而施诸外,以公此心于物。盖必格之明,而后矩始正,皆不外于能度而已,其实非二物也。”[9]
絜矩之道是至德之要道,也是天理存亡之机要。《大学千虑》中云:“夫絜矩之政一施而民莫不自尽,所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此谓之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者。”[10]“忠信则得絜矩,骄泰则失絜矩,而后天理存亡之机决矣。”[7]42所以,君子必须要有絜矩之道,如此,才可以实现“修、齐、治、平”的功业。
除了“格物絜矩”之道外,穆孔晖在《大学千虑》中也阐述了持中守序的重要性。《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8]289、“其未发则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则谓之和”[7]27。中和之道是人事重要的准则,穆孔晖认为“苟得其和,虽恐惧之事,亦无以动其中,况忧患之常”,即保持中和之道,即使面临外界困顿,也可以做到“其心泰然”。
《大学》之书,语“大人之学”,强调“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次序的重要性。穆子认为天下之事,次序不可废,不然就会无序错乱,不得其道,其曰:“盖天下之事,不知其序则不得其要,不得其要则作为无序,错乱颠倒,终无成功,而去道远矣。”[11]所以,明了次序本末,才能辨明方向和轻重缓急,“惟先穷其本末终始,则进为有序,不遗所急先所缓,举足措手皆得其所向矣”[11]。所以,穆孔晖在《大学千虑》中单列一节阐述:“‘事物先后为《大学》格致之要。”“但言其要,以示学校之有序也。”[11]而在具体的条目中,穆子认为要知其先后,把握其本,规矩其末,如在“大人之学”的进阶路径中,“‘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11]。
三、正心握本、敬慎精一、止于至善
穆孔晖认为,天下万物,一理贯通,能够具众理而应万事的唯有此心。所以,“大人之学”,正心为本。穆孔晖对“正心”的定义是情绪不留于心:其云“惟好恶喜怒不留于心,是之谓虚,是之谓正”[12]。“正”之义即是“无所偏倚”,如有偏倚,那么心则失其正“或好恶喜怒有系于心,即谓之偏倚,所好虽善,所乐虽正,而心之本体已失矣”[12]。而人们真正做到“心无偏倚”,需要“诚意”,所谓“意诚则心正”,心正身修皆由于诚意也,其云:“心未能即正,故自诚意始。”只有做到诚意正心,才能做到“复进之以廓然,俾澄兮如渊,莹兮如鉴,则物来能照,据理而施……鉴刮其垢而复明,水澄其滓而复清,心去其恶而复善”[7]25。如此,才可以做到“心无妄用”,可以“复其本”。
“心无妄用”就是“正心”,就是“复归其本”,其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主则心,心之发则意。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知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物则理之散见者耳。故自格物以至平天下,不过一理贯通而已。”[14]而理在万物,物各有理,理各不同,能够具于吾心,是由于“其本为一”,穆子在《大学千虑》中说:“天之生物,降本流末,末虽万殊,其本则一。得其一以生者,万斯具为,故曰‘性者万物之一原,具于吾心谓之性,散于万物谓之理。故此心乃万理钟会之地也。以其所聚而照其所散,沿其末而溯其本,合其殊而归诸一,随其体而辨其用,何物之不可格耶?”[13]所以,“正心握本”其义有体用之分,本具于内,内则心明,末则为外,外则为用。穆子云:“大义有二焉:一则欲会其理于心,心明则物莫能蔽;一则欲曲成万物以为用,故无物可遗。”[13]
真正做到“正心握本”,须常怀“敬慎之心”。穆子云:“‘敬则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根本,实学者用力之地也。盖有主宰则众理可存,有根本则应用无穷,《大学》之管辖,实在于斯。”[14]也就是说,心具众理,知识众理,皆须“敬”作为主宰,因为“敬以制心则心存矣,心存则无动无静,常寂常明,本体不偏于未发之先,妙用不留于已发之后,无时不正矣”[7]26。所以,在《大学》一书中,多维度提及了“敬慎”的重要作用,如“论明明德”中的“顾諟天之明命”,“论新民”中强调“日新”,“论止至善”曰“缉熙敬止”“恂栗”,“论诚意”中提及“慎独”和“十视十指之严”,“论正心”中曰“喜怒忧乐不得有于中”,“论修身齐家”说“亲爱贱恶不得有所偏”,“论治国”强调“其仪不忒”,“论平天下”曰“先慎乎德”等,由此可见,《大学》一书始终不离“敬慎”二字,“大学”之要,皆备于此。
除此之外,“大学之道”常被人曲解,“众说淆乱”“为纠纷之论”,诸多文士“谬谈心学以自欺,妄说性命以相高”,所以,穆子阐述了许多有关“大学之道”拨乱反正的言辞,如“遗其切实而妄意高远,非帝王之教也”[15]。真正践行“大学之道”,除了有敬慎之心,还需要有“精一”的功夫。《大学千虑》中云:“《大学》之格物致知,惟精也;誠意正心,惟一也;自修身以致平天下,皆所以执其中者也。”[15]也就是说,贯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的是“惟精惟一”的认知和功夫,在成“大人”过程中,只有做到“精一”,才能“明道”,最终达到“平天下”的目的。
穆子认为,“大学”之道,只有达到“正心敬慎”“惟精惟一”,才能够“止于至善”,继而化成天下。《大学千虑》中阐述“至善”的内涵说:“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化之有其机,处之有其道,好恶同其心,用人同其情,利不专于上,泽必及于远,是之谓至善。”[7]8只有做到明其德,且有敬慎之心,才可以达到“至善”,“恂栗则邪僻之心不萌,而至善止于中;威仪则鄙陋之习已尽,而至善者著于外”。否则就会“不明则昏矣,不敬则怠矣”。常持“敬慎之心”,是“止于至善”之机要所在。穆子云:“敬所以为止也,怠则失矣。若夫止字与至善字,亦惟至此始明。”[7]20-21“恂慄则心正矣,威仪则身修矣。”[7]22以此说明,“至善当止”“以敬明之”。如此,最终会达到“斐然之君子,去圣人不远”的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穆孔晖的“大学之道”义理丰富,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大学千虑》中,他系统诠释了“大学之道”之“传道”“明德”“止于至善”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大学之道”的思想外延,主要包括格物絜矩、持中守序、正心握本、敬慎精一等思想观点。对“八条目”的内在逻辑和本末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深入阐释,重构了“大学之道”的文脉,从全新视角诠释了“止于至善”“平天下”的“大人之学”。
注释:
①张元汴:《茌平弘山张先生墓表》《张阳和先生不二斋稿》卷十三,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参考文献:
[1]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南京太常寺卿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简穆公孔晖墓志铭[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161.
[2]王阳明.传习录[M].陆永胜,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2:439.
[3]岳濬,等监修.山东通志[M].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1702.
[4]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大学千虑引[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3.
[5]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总论《大学》大义[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5.
[6]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论《明明德于天下》一句总括一书大义[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1.
[7]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8]孔子:论语·大学·中庸[M].陈晓芬,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9]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论“格物絜矩”为《大学》之要[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5.
[10]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论《释治国平天下》章[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36.
[11]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论“事物先后”为《大学》格致之要[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9-10.
[12]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论“释正心修身”章[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4.
[13]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论天下国家身心为物之所当格者[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3.
[14]穆孔晖,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论“敬”为一书之管辖[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4.
[15]穆孔暉,尤时熙,等撰.北方王门集:总论大学大义[M].邹建锋,李旭,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6.
作者简介:
许文平(1991.10-),第一作者,女,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刘晨晖(2001.4-),第二作者,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王翘楚(2001.11-),第三作者,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