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专业的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与运行研究

2023-11-01 13:34祁焱华
知识文库 2023年20期
关键词:社团专业活动

祁焱华

学生专业社团专指由一群学生围绕某一专业领域组成的研究、实践型学生組织。通过专业学习、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活动,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为目标。目前各高校均有以专业、课程、项目或竞赛为基础构建的学生专业社团,但这类专业社团数量少、覆盖面窄,且发展中存在诸如管理制度、激励措施欠缺等问题。本研究主要从管理、成员选拔、运行形式、协同部门与激励措施四方面探讨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运行。

1 高校学生专业社团现状

学生专业社团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兴趣社团多,专业社团少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思想政治型。以社团成员的理想信念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团,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2)文学艺术型,如大学生诗社、器乐社、舞蹈协会等;(3)体育健身型,如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4)实践服务型,如大学生心理协会、志愿者服务协会等;(5)学习学术型,如数学社、英语口语协会等。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学生专业社团数量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在学生社团的占比相对较大,约45%左右,而民办院校中学生专业社团建设较好的也仅占20%左右。

1.2 教学部门参与度低

学生专业社团的专业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管理需要教研室的指导,教学管理、实验室、后勤等部门的配合,要求教学部门的高度参与。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生社团均由学校团委统一管理,而教学、科研相关的部门参与度较低,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专业社团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改善这一现状,进而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1.3 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与运行困难

首先是指导教师缺失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都要求学生社团在申请设立时,要配备专有指导教师,但针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大多不完善,对指导教师的激励也非常有限。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生社团,其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不明确,积极性也很难调动,在学校层面没有选聘、考核、激励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很难有全面的精力和资源投入。

其次是活动场地欠缺问题。近几年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学生社团场地本就紧张,尤其是专业社团会有实验室等教学场地的需求,有限的使用时间和空间、复杂的申请流程会严重影响社团成员的活动数量和质量。

1.4 组织结构不完善

目前,专业社团的组织结构不完善,社团中的负责人大多由各院系的班长和团支书担任,负责协调各个专业的同学。很多学生认为专业社团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不愿意在专业社团中花费太多精力。

1.5 活动内容不丰富

专业社团多数以学术交流、文体娱乐等内容为主,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内容相对单调,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1.6 经费来源渠道不通畅

多数专业社团都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大部分是由同学们自发组织起来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学校或学院提供的活动经费,缺乏自身积累和发展资金。

1.7 活动缺乏可持续性

一些专业社团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可持续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中断活动或取消活动,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1.8 管理不规范

管理不规范,组织松散,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经费多、专业指导教师少;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老师数量多、指导老师的人数少,专业社团的指导老师对学生社团指导力度不足;专业社团经费来源以学生缴纳会费为主,政府和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资金支持不足。

2 专业社团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高校的主要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以专业为依托,组建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爱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在高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专业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1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社团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社团,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兴趣、提升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2 增强学生专业意识

通过专业社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专业社团活动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完善自我。

专业社团以其自身的专业性,能在学生中起到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专业社团主要由该领域内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专家学者担任指导老师,教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专业社团通过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举办学术沙龙、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等方式,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高校专业社团从创建之初就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基本宗旨,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学校把这些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通过专业社团培养的人才素质与普通班级培养出的人才素质有明显差异。在普通班级里,知识是有限的,而通过专业社团培养出来的人则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还可以迁移到社会上去。可见,专业社团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专业社团,可以丰富学生的課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可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影响力。

2.4 锻炼实践能力

专业社团的活动一般都与专业紧密相关,在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目前情况看,高校的学生社团主要是由广大学生自主自发组建的,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它不像学生会等组织有统一的活动计划和较明确的组织目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没有老师指导和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活动的。为了保证活动质量,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都由团委、学生处负责指导。因此,社团成员必须依靠自己在课外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为今后能在专业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专业社团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在社团活动中,由于要围绕学生展开工作,需要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这就要求社团成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社团活动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这就需要成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才能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学生社团也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通过参加专业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大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3 高校学生专业社团管理与运行新模式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学生专业社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过探索与实践,提出以下有关学生专业社团管理与运行的模式。

3.1 学生专业社团的管理

学生专业社团由教学部门申请设立,校团委或者教务处登记注册,有一定社会服务能力的社团可按企业的模式运行,当团队运行达到一定的要求时,还可以进行工商注册。在社团的日常管理中,可构建二级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专业社团管理委员会,院系、专业、合作企业、团委等多方联动,并纳入院系分管领导、教研室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职责范畴,形成有力的、职责清晰的管理体系。组织方式上,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的部门,充分信任和调动学生,赋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组织的热情。安排好负责人来开展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诸如章程、组织机构、财务制度等,建立一支干练的学生专业社团管理队伍。

3.2 学生专业社团成员的选拔

(1)学生选拔

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要紧密结合专业学习内容,社团成员应具备一定基础和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大一学生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而且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参与,主体成员应以高年级为主。选拔依据可以由指导教师设立考核机制,学生结合个人能力与兴趣报名参与选拔。为保证质量,学生专业社团的规模不宜过大,人数不宜超过30人,应以点带面,逐步建设。各学生专业社团设社长1名,副社长1~2名,社长和副社长由各学院颁发聘书。各学院亦为每位参加专业社团活动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出具写实性证书或证明。

(2)教师选拔

学生社团运行的成效,指导教师的引领与工作开展占有很大比重。激励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投入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需要教学单位的重视,通过制度约束与激励,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专业社团的指导。尤其是承担各类研究课题的专业教师,他们的加入对专业社团的发展更具影响力。此外,还应引进校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团队的指导教师,横向课题的研究是“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切入点,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能使专业社团的活动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社团活动与班级授课不同,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所以生师配比不宜超过10:1,即一个专业社团可安排指导教师3~4人。并且,选拔上的教师应该获得一定的荣誉。社团指导教师指导专业社团活动可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之一。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横向科研课题,可代替企业挂职时长1~2个月。指导社团活动纳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中,并在聘期内职称评审时给予优先考虑和政策倾斜。

3.3 学生专业社团的主要活动形式

学生专业团队的主要活动形式应包含四个内容。一是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固定的课时安排,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弥补正常教学不足,满足项目实践需要;二是学科竞赛的参与。学科竞赛内容往往综合性会比较强,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挑战杯”系列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组织学生专业社团参与竞赛,可以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三是科研、实践项目的参与。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研究课题或企业项目,直接面对专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达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四是学术交流。学生专业社团可以发挥家校联盟的作用,通过学校或者一些家长的资源,联系来自行业、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组织形式各异的学术交流活动。时机成熟的,可以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搭建起校地、校企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地安排一些校内外考察、访问、研学活动。

3.4 部门协同与激励措施

(1)教学管理部门

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诸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高校依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贯彻落实此导向,建议教务处可以设立8~16学分,专门用于学生专业社团成员在开展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学分置换。

针对学生专业社团的日常技能学习,教学管理部门可按4学时/周、16周/学期的标准进行教学安排。同时根据社团规模,给予指导教师64~128学时/学期的工作量。此外,为激励教师参与专业社团指导,应在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课酬高出正常标准的30%;为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和项目实践,鉴于技能学习和项目的实际参与过程(横向科研项目和竞赛有时间要求),可能与正常教学产生冲突,可以允许8~16学分置换的部分顶替正常学习课程的学分。

(2)学生管理部门

为激励学生高度参与,可以将学生参与专业社团的建设与运行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并增加所占比重。此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确专业教学的专业性导向,可以独立设置专业技能专项奖学金。为保证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贡献度,对项目的考核要由教学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制订标准,确定横向科研中学生所获酬劳的标准,并以学生的实际收入作为指导教师考核、学生综合测评的依据。

(3)人事部门

人事部门应在教师的职称评审和履职期间的任务上做出相应的制度要求,以此保证教师参与学生专业社团的教学和指导的积极性。目前民办高校横向科研课题研究较为薄弱,如人事部门能在职称评审规定中增加横向科研、指导学生竞赛的硬性要求,不仅有利于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保障专业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在教师年终考核方面,应针对指导专业社团设立相应的加分项。

“双师型”师资缺乏的问题是各学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各高校也积极采用技能培训、挂职锻炼、横向科研等方式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他们担任学生专业社团的指导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和参与举办创业模拟大赛、结构设计大赛、景观设计大赛等各类赛事,指导学生承接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选题、辅助设计、作品评定的过程,均能提高自身的项目统筹能力和专业素质。人事部门应根据教师指导专业社团活动的情况替换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长,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4 加强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作用

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专业社团能够有效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在专业社团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社团,参与到各个专业社团中来。在社团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其次,专业社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参加专业社团后,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参加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人。在与人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提升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专业社团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加专业社团后,大学生们在与其他成员一起研究课题时能够积极地配合其他成员完成任务,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此外,在与其他成员一起合作完成任务时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参加专业社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4.1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高校学生专业社团不仅是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更是激发其主动学习、投身实践的载体。相较于课堂学习,专业社团的活动时间更为灵活、内容更具价值,更有利于学生明确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新路径。尤其民办高校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动手能力是其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学生专业社团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实践提高职业技能,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

4.2 促进“双师型”师资建设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校师資培养的一个重点。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开展更加侧重专业知识的应用,侧重解决问题,侧重跨专业协同,所以指导教师的角色任务要重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任务。对于社团的专业指导,也不是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执行,而是在项目中,通过方向选择、强化训练、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指导,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因此,教师在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中,既能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又能和学生一起提升职业实操技能,起到良好的“双师型”培养作用。

4.3 促进学科专业的影响力提升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效果,是高校各类评估中,影响学科专业分值的重要观测点,也是人才培养效果的显性表达。除此之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为直观、及时地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应用上的不足,能够促使教师团队有效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方法与进度,从而有效地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社团的活动开展,特别是在学科竞赛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过程中,能使专业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使学生得到有效锻炼的同时,也能向企业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校的综合实力,巩固学科专业在企业的知名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就业筹码,为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4 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学生专业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并能增强投身科学研究的氛围;二是学生在团队中的学习、工作路径有别于课堂,更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将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在知识的获取中对日常的学习产生新的动力;三是项目运行过程必将带来师生高强度的互动,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教学的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四是团队的协作工作模式更能发挥导师制、同伴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约束个人行为,形成良好学风。

本文系国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高等院校学生专业团队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ANFZG22353。

(作者单位:上海立达学院)

猜你喜欢
社团专业活动
缤纷社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