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数学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2023-11-01 10:16贾婷婷郑瑞瑞吕秀敏
知识文库 2023年20期
关键词:多元化思政体系

贾婷婷 郑瑞瑞 吕秀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逐步普及,高等数学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难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成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高等数学的评价体系应当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多元化交互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提升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以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成为新中国首个专门针对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指导文件,其目的是通过改革让评价回归本来面目,该方案强调“分类设计”“多元化”等要求,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让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也借助“雨课堂”等信息化平台进入了混合式教学的新阶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高等数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当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高等数学课程而言,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交互式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是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的先进教育评价体系的有益探索。

1 高等数学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

高等数学是众多理工类、经管类专业重要的先导课程,其课程学习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程的传统评价模式普遍存在学生地位被动、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过程考核、信息反馈迟钝等问题。

1.1 教师主导评价现象突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高等数学的传统评价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评价主导者,学生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话语权较少,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评价结果。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师生互动少,课程评价体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评价方式侧重知识理论考核,忽视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

高等数学传统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测验成绩等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评价因子多聚焦于对课程知识理论的考核,忽视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没有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课程思政等其他关键要素纳入评价体系。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情的学生,评价指标千篇一律,毫无变化,不能有效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1.3 缺乏监测和反馈体系,不利于持续性改进教学实践

高等数学传统评价模式下教师仅能通过平时作业、课堂问答、考试成绩等有限的手段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难以即时、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行为进行监测,教学评价体系的反馈机制不完善,学习效果难以全面衡量,不利于开展教学反思和持续性改进教学实践。

2 构建高等数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层出不穷,如何改进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是每一位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数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创新高等数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方法,让评价主体、目标、内容、方式实现多元化,利用雨课堂、腾讯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构建高等数学交互式评价体系,让教师与学生实现互动交往,以多元交互式的高等数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高等数学课程特点的多元化评价因子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工具和路径,推动高等数学评价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转变,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以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助力实现以数学化人、以数学育人的教学目标;三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课程评价过程的交互性,以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深度融合,增强师生沟通互联,突出评价体系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实现评价系统由提出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高等数学多元交互式評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1 探索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高等数学交互式评价体系

在传统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模式中,由于教师的权威性,教师牢牢掌握评价体系的主动权,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不是简单地将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而是要打破传统评价体系中师生地位的藩篱,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师生在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关系,重塑师生在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改变原来“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模式,实现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拥有选择权。关注学生发展,将评价过程由教师主导的过程转变为师生合作的过程,真正实现“交互式”的课程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拥有话语权,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3.2 科学设计多元化的高等数学交互式评价指标和方法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设置是评价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其优劣程度直接决定着评价效果的有效性。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其指标设计应具有层次性,能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专业需求等要素的基础上,将高等数学课程最终的评价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再分解成几个具体的评价因子,并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平台方兴未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积极开发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构建迅捷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体系,让课程评价体系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让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从标准型向灵活型转变。

3.3 实现思政元素、创新思维等重要因子与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特别指出“完善德育评价,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渗透德育评价因子就成为构建新的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关键目标。与偏重于知识传授的文史类课程不同,高等数学课程更需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人生哲理、数学思想、应用案例等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上述这些重要教学因子的评价难以通过传统的评价模式实现。在新的高等数学评价体系中,如何对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数学思维、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关键要素进行合理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4 高等数学多元交互式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

4.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课程多元化评价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引领下,结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特点,构建高等数学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新评价体系改变了先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育理念开展多元化评价。首先,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因子的多元化,从主要参照闭卷考试成绩转变为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在具体因子的设定上,将学生预习准备情况、出勤情况、参与投入情况、小组讨论投入情况、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论文撰写、思政案例学习、思维导图制作、数学建模、数学竞赛、数学实验、微课制作、章节测验、即时测试、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数十个元素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极大丰富了评价体系的内容,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立体化、多样化。其次,新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从单一的考试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主要用于课前评估,以评估学生课前自学、课前预习准备情况,过程性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习得、德育效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测验和考试成绩。最后,新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师生地位和作用的重塑,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评价体系的话语权得以提升,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参与问卷调研等方式,选择自己班级的评价因子和评价要素,凸显了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真正实现了对高等数学教学活动全面、客观、公正与科学的评价。

4.2 依托信息化教学工具,实现交互式评价和反馈

随着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普及,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数学课程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之下,课程评价体系也应与时俱进。信息化教学平台让教师能够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为师生信息“交互”提供了技术基础。以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为依托,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数据支持,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式课程评价机制。“课前”评价系统主要是诊断性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学生在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后,可以通过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反馈,并及时调整课中教学计划。“课中”评价系统主要是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学习、头脑风暴、小组探究、课堂问答等方式,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该评价环节展示自己的课堂学习成果,以提升平时考核成绩。“课后”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终结性评价和各类专项评价。通过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竞赛、思政教育、小论文撰写等丰富课后教学活动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拓展课程评价体系的空间,真正赋予学生发挥才能的空间,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式课程评价机制中,课前环节的教学信息向课中环节反馈,课中环节的教学信息向课后环节反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和教师教学问题,让学生能有效展示学习成果,自我评估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实现评价体系对教学工作的实时反馈,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回路。

4.3 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将思政元素、创新思维等因子融入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应进行教育效果评价,并将结果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但缺乏合理和操作性强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都在积极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努力将思政元素纳入教学。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设计了高等数学课程学习评价量表,以合理的方式对数学思想、思政案例、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等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评价,让新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对课程思想教育成效进行评价。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学生还可以通过评价体系表达自己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见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选择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和资源,提升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针对性,也让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立体化。

4.4 重视个体差异,打造适应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生具备个体差异,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展开评价工作,从而避免教学评价过于片面。以往的高等數学课程评价侧重相对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测验成绩的对比,完成对学生的评价。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成绩的提升也非一日之功,在保留考试成绩等相对性评价的同时,新的评价体系创新性地引入个体差异性评价的理念,鼓励学生与自己比较,体会自己学习的进步,尤其是对成绩位居下游的学生而言,只要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就能在评价体系中得以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点滴努力都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学、促教功能,有效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和促进高等数学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5 高等数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践

5.1 高等数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实践内容

新的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开展评价,根据课程评价体系,学生最终的综合评价成绩主要由三部分成绩构成。一是平时成绩(占比40%)。主要包括雨课堂课前预习情况、出勤情况、课堂测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情况;二是专项成绩(占比20%)。主要包括思政案例学习、数学小论文撰写、数学竞赛、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学生自制微课、制作思维导图等;三是考试成绩(占比40%)。主要包括章节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截至目前,新的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共进行了三轮实践,从2021年第二学期开始第一轮实践,选择了4个不同专业6个班级进行试点,2022年第二学期开始第二轮实践,选择了4个不同专业、8个班级进行了实践,2022年第二学期开始第三轮实践,选择了6个不同专业10个班级进行了实践,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反应非常积极,认为新评价体系对自己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等成绩也名列学院前茅,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也被推广至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的其他课程,也取得了积极反响。

5.2 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成效

通过对试点班级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采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后,课程教学成效显著提升。学生的出勤率达到99%以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通过雨课堂系统提交作业,完成预习与复习任务,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踊跃回答课堂教学问题,勇于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小组学习、讨论,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随堂及单元测评中表现较好,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点班级中,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学生可自主选择课后拓展活动。每名学生录制了3~5个微课,撰写了2~3篇数学小论文,学生积极按章节制作思维导图,多人参加数学竞赛获奖,其中顿河学院的一名学生获得省数学竞赛二等奖,成为该学院历史上首位获得省级数学竞赛奖励的学生。经过最终成绩评定,通过对试点班级2021学年第一学期、2022年第一学期、2022学年第二学期等三个学期的综合成绩的对比,实施新的考核体系后,不及格率由原来的5%下降到1.2%,优秀率由原来的23%提升至33%,平均成绩由77.7分提升至85.6分,显示出通过改进评价体系,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成绩也有明显提升。

6 结语

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數、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长期以来,“五唯”顽瘴痼疾之首的唯分数对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影响深远,考试成绩、测验成绩等“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因子。在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实施改革,就必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重点突破。一是重构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十分必要,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评价以线下闭卷考试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技能和能力考核,学生以考试过关为目的开展学习,临考突击、画题背题成为家常便饭,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改革研究,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教师主导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借助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引入个体差异性评价以契合高等数学课程特点,重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数学多元评价体系,以交互式理念实现师生评价的平等互动交流,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二是将品德教育、创新思维等要素作为重要权重因子纳入多元化评价体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采取动态的学习评价量表的方式,利用雨课堂等信息化平台,动态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在评价体系中设置“思政元素”“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等维度,着重体现多元化、个性化、可测化,形成高等数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合理地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综合评价,让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全程服务高等数学教学;三是以评价反馈体系完善教学的质量控制回路,在传统的高等数学考试评价中,虽然考试结束教师通过试卷分析,能发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问题,然而这类教学反馈时效性很差,教学质量控制的回路难以及时发挥作用,评价对于教学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新的高等数学评价体系以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全方位交互式评价,让师生都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这充分发挥了评价体系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反馈和指导作用,让评价体系成为教学流程闭环管理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全面质量控制。

本文系山东交通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研究课题“信息化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数学多元交互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2021XJYB63);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大学生数学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研究”(2021JXY010)。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猜你喜欢
多元化思政体系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