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祎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能有效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和艺术风情,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一元素,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充分融合现代教学技术和美术学科魅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与魅力,在提升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民族情怀。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术;小学
美术课的教育价值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希望学生透过美术学习强化鉴赏水平,能够真正地发现和赏析更有底蕴的美。古代建筑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能有效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和艺术风情,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提供有益养分,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理解,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一、课前探索,奠定教育基础
1.立足教材,挖掘古建筑内容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汲取成长养料的来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学生透过学习过程参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增强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编撰者也会大胆地引入许多古建筑的元素,为现如今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水墨园林”这一课前,教师先透过教材解读,指出园林的水墨画法是着重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之后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收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图片、视频,为之后的教学做好准备。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先将收集的材料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被美丽绝伦的园林风景所吸引,萌生绘画的欲望。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体会水墨游戏的趣味,组织学生采取水墨画法对古典园林建筑进行写生,以便学生完成意象的提炼,强化美术综合素养。
2.与时俱进,引导探寻古建筑
科技的迅速发展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简单,美术课程标准中也倡导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为学生引入更加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彰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此,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建筑的元素时,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自主收集网络资源的任务,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深入探寻古建筑的相关知识。
比如在“我造的小房子”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本地的古建筑资料,了解本地古建筑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结构”的任务,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中输入相应的关键词,获取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在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下载后,学生也会生成极富个人色彩的资料库。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相信大家对我们家乡的古建筑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有谁想要成为今天的小老师,为大家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古建筑呢?”使学生纷纷争当“小老师”,主动地为他人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如有的学生介绍了江门龙光塔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的学生介绍了陈少白故居的建筑特点等。伴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再鼓励学生借鉴灵感,使用彩色卡纸进行小房子的制作。
二、课堂施教,实现有效融合
1.有效导入,感悟文化底蕴
课堂导入环节如同一节课的“大门”,当导入的形式、内容较为精彩时,学生也很容易被导入环节所吸引,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课堂上,并对“门”后的世界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导入环节也能为学生揭示新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对此,教师应当重视导入环节,主动地在导入环节中引入中国古建筑元素,以便学生伴随浓郁的文化氛围步入新课,自觉敲开新课的大门。
例如在“对称美 秩序美”这一课中,教师先为学生呈现故宫、古桥、猫头鹰、蝴蝶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点呢?”等问题,请学生对图片上的事物进行观察。在学生指出这些事物都具有对称性后,教师引导学生:“这些图片上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也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美,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以对称为美的习惯,从这些古建筑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对称的特点……”之后继续为学生呈现一些古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古建筑中的对称美。
教师巧妙地将中国古代建筑融入美术课的导入环节,利用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并建立与新课之间的衔接,能让学生基于对古代建筑的欣赏,自觉走入新课,积极地开启新课的探索之旅,强化审美素养。
2.融入教学,实现隐性感知
要想让古建筑文化真正地浸入学生的心脾,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古建筑元素进行完美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隐性熏陶,促使学生透过日常欣赏、绘画等活动,主动地发表对古建筑的态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比如在“看新闻画新闻”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有关当地古建筑的新闻,并设计“你从新闻中了解了什么呢?”“这则新闻中主要包含哪些元素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新闻进行分析。透过分析,学生能够对古建筑的文化底蕴、结构等建立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再请学生围绕新闻进行艺术创作,以便学生将新闻中的精彩画面用美術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完成绘画后,教师也要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开展互评活动,促使学生从色彩、构图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其他画面中的古建筑进行点评,增强赏析评述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地引入古建筑,指导学生以古建筑为对象展开绘画创作,能让古建筑文化如春日之风,无声无息地吹进学生的心底,为学生带来深刻印象。
三、活化教法,推动深入感知
1.拓展延伸,展开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鼓励学生真正地进入现实社会、自主建构知识。对此,教师不妨引入拓展延伸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生活中魅力无限的古建筑,真正地实现对古建筑文化的深入感知。
例如在“门窗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门、窗、墙等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些门、窗、墙的优点和缺点。随后,教师呈现一些未完工的建筑,请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这些未完工的建筑添加门、窗、墙。当学生完成草图的绘制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江海地区的古代建筑,并为学生引入“以小组为单位,对周边极具江海文化气息的古建筑的门、窗、墙进行观察、探究,并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现”的社会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促使学生真正深入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古建筑的美。
教师主动地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根据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对古建筑的门、窗、墙进行观察、欣赏,从细微之处发现古建筑的美,从而自觉完成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2.以问启思,探寻建筑魅力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工具,能够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对知识进行探索、分析。“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让教师意识到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也开始对学生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美术知识。
比如在“老房子”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家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温馨的港湾,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代建筑也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探访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聆听老房子的故事吧。”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些极具江南特色的古建筑图片,并设计“与现代建筑相比,这些老房子具有什么特点呢?”“老房子的建筑材料与现代有什么不同呢?”“这些老房子为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等问题,让学生从整体出发,对老房子进行观察、分析。之后,教师继续设计“为什么老房子会建造在水边?”“老房子的屋顶具有什么特点?”“老房子的墙壁是什么样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聚焦老房子的细节。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代建筑的教育价值,主动地做好美术课与古代建筑艺术的融合工作,以便学生在强化美术素养之余,也能深刻领略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从而自觉担当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彭赛虹.美术欣赏教学之浅见[J].教育艺术,2004(05).
[2]陈建林.中国古代建筑室内设计特征探讨[J].浙江工艺美术,200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古建筑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MXX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