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海南大地上

2023-11-01 05:57:16郭文超
新教育·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厅刊物海南

2023年7月10日,我在新疆接到了海南教育期刊社副社长王在存的电话。他约我为本社办刊35周年写篇回忆性文章,我答应了。

回忆过往,不是件简单的事。我在刊社主持工作1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3年,2017年正式休息。那一幕幕,一件件节点序章,竟使我难眠!

一、从乌鲁木齐到海口

我是1996年12月接到海南正式调干通知的。因遇春节,于1997年2月5日(正月初五)一早,我离开乌鲁木齐天山区胜利路169号教育厅大院,乘图-154机型航班,从机场起飞,前往海口报到。航线走东天山北麓上空,不久便看到了万里晴空下圣洁的博格达峰。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要离开新疆了!心中默念:再见,我生活24年的西部时光!

我18岁由中原古城去到了新疆。新疆兵团火热的胸膛拥抱了我,温暖了我。我在那里工作、读书,收获爱情,有了后代。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已在两家新闻出版机构,任职9年总编辑的负责人。如今,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散枝开叶,期盼玉兰花开。我心中没底,却信心满满。

广州转机,下午4时到达海口。海南省教育厅人事处的李向国和机关党委书记程远振已在等候接机。那时,机场还在大英山,即如今海口市区的国兴大道处。一天之间,我从腊梅吐芳、雾松挺立的北国,来到了花红树绿的大海之南。真实感受到了祖国之广大,山河之壮美!

那时,刊社办公地址位于海口市海府路59号47栋2楼。这是老行政区教育局留下的房产。与刊社同楼办公的还有省教科所、师范处、高校工委办等。刊社右边便是当时的省政府大院。

2月7日,时任教育厅副厅长的吴月珍,带我去刊社报到。她召开职工大会,介绍了我并对我的职务作了口头任命。一周后,我的任职通知正式下发。就这样,我完成了由新疆教育厅教育报刊社到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杂志社的时空转换。

二、刊社、刊物的性质与编辑要求

到任后,我首先做的是熟悉环境。阅览了部分出版的刊物,了解了出版程序。当时的《海南教育》虽说是月刊,但6期给综合,6期给老师。同时还有一张《海南语文报》,因为其是地方刊号,次年停刊。逻辑的深层追问使我认识到,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几个问题。

1.刊社、刊物的性质

海南教育杂志社是海南省教育厅申请,由省编委下发正式文件成立的事业单位。刊社所办刊物《海南教育》,是由省教育厅申请国家统一刊号创办的。办刊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工作,传播典型,交流经验和促进教学。以上都说明海南教育杂志社是海南省教育厅的机关刊社。其所办刊物《海南教育》是用于指导工作的教育厅机关刊,是省级专业刊物。其队伍是体制内的“皇家军”。

2.編辑的使命与责任

人之差别,在于认知境界不同,意识维度有别。教育期刊编辑应忠于教育事业,坚信教育能涵养社会,改变人生,改善良知和使人类走进现代文明。编辑是期刊出版的守门人,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引导舆论,传播先进教育文化。

工作指导类期刊最大的特点,是编辑头脑中要有“指导”的概念。而这种编辑思维又要求编辑具有使命感,即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相配合。这种配合又要求必须采写传播先进的典型。我们认识到,教育杂志只有真正属于人民,属于受众,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不但要能编能辑,还要能写;不但能写,还要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里程碑”。在刊社工作若干年,盘点自己,要能拿出自己像样的作品来。由此,我们提出了编辑部“编采合一”的主张。从业务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要增强策划意识,采写稿件的“里程碑”意识。现在看来,这方面王在存、戴欣进步较大。两位从普通编辑做到了任职副社长和编辑主任。

为了提升编辑的立体编辑意识,我们还提出并实施了调研工作。要求凡到市县、乡镇,必到学校,有条件的,最好能进课堂。

3.明确不同类型编辑的区别

工作指导类期刊编辑与报纸编辑、学术期刊编辑和图书编辑等,虽说都是编辑,但其有着明显的不同。报纸编辑是编辑新闻的,它着眼版面的安排,图文的处理,轻重稿件的搭配,须具有敏锐的新闻眼光。学术期刊编辑更侧重自身学养的深厚及对稿件学术价值的判断。图书编辑则重于抓选题,对来稿提出审读意见,发现、推出新人。而指导工作类的教育期刊,则需要编辑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传播学知识。懂得传播不是宣传。宣传具有强制性,而传播是信息平等交流。所以,必须重视传播的信息质量和较为宽松的传播时效。

4.关于受众

根据办刊方针,我们确定了“三个一切”的办刊思想。即“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为了教师”。办刊的初心,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

受众是传播学术语。通俗讲即接受刊物传播的读者为何人。经讨论,我们明确了读者受众对象为:教育机关干部、学校管理者、广大中小学教师及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师范学生。

数据显示,当时全省中小学教师大约8万人,其中,小学教师4万多,初中教师2万多,其余为高中段教师。这仅仅是其他省一个地区的规模,这就是我们办刊的受众群体。面对如此群体,如何指导,指导什么,指导到什么程度?如何交流,交流什么?这是刊社编辑部必须考虑的。这就是“立体编辑思想”。

我们曾经考虑过,一分为二办个“学术版”。但因市场有限,发行量分割,成本上升,只好作罢。又曾设想过出版“职教版”。又因政策和市场制约而无法落实。几千名职校教师能有多少发行量?最终决定:只办综合月刊。于是,全社集中精力,加大采访力度,加大发行力度。就这样,面对8万来人的受众群体,刊物期发量最高达到4.7万册。实践证明,我们对这个狭小的市场不宜拆分的决定,是正确的。

5.抓业务、提技能

全国各省教育刊物的“同质化”较严重。改变的办法是加强策划,办出地方特色。策划弱则会出现随意性,随意性会弱化指导性,没了指导性就失去了办刊的意义。

根据“采编合一”制度,我们提出了要重视选题策划。这种选题策划就是研究并落实重头稿件或系列专稿。一般提前半年进行,做到责任到人,给压力,按时交卷,不误出版,逐步提升专业化要求。

我经历过铅字排版时代,故对编辑技术尤其对稿件处理和文字校改要求较严格。首先从编辑工序抓起,在传统“编辑六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编辑六艺”,即“点线面、黑白灰”。强调各种线条在版面中的使用。编辑要学会使用不同的线条语言,重视局部版面的设计意图和不同字号、字体的运用及标题底纹着色的深浅。重新确定版权目录,根据开本、印张审定版心,等等。

“点线面、黑白灰”属于编辑微观思考运用,体现了报纸编辑的画板技术成分。作为工作指导类期刊编辑,因为期刊稿件“杂”而不得不研究。

业务学习还规范了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如改变了以往刊发通讯只用单行题的做法,规定凡刊发通讯类文章不得少于两行题。或引题加主题,或主题加副题,或是三行题,即引题、主题、副题。引题必虚,主题可实可虚,副题必实。因为,标题是新闻的核心,是一篇简单的新闻,是展示记者才能的窗口。如我采写海南师大教师郭力华的通讯,采取的就是双行题:主题“大爱情怀”(虚),副题“记海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力华”(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练,使得刊社编辑的业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三、栏目的设置与经营

栏目是刊物刊载特定内容的版面,是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是一本期刊的基本单位,是期刊的窗口,是避免刊物同质化、随意性和阅读疲劳的关键。

工作指导类期刊的栏目设置与学术类期刊大不同。《海南教育》当年也刊登一些教学论文,但严格讲,更像是一些教学总结。从刊物的性质出发,我们只能把四分之一的版面用来刊发这些内容,而精力主要用在其他栏目组稿上。为此,我们提出了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组稿。有几个栏目的开设与经营,虽隔多年,但至今难忘。

1.“教育评论”栏目

评论是旗帜,旗帜引领方向。其是引导舆论,反映舆论的重武器,有无评论是衡量刊物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因其担负着为读者提供业内重大新闻、趋势和事件的评论分析,使读者提高理解与认识的重任。

评论的最高级别是社论。其次是评论员文章、短评和按语。教育评论能提高刊物质量与可读性,但经营困难。我在中国新闻学院读书时,老师告知《人民日报》评论部编制31人,均是高手,各有分工。平时各自学习思考各自口子(对口)的新闻、政策、动向,一旦需要,需有倚马可待之功,必须连夜拿出叫得响的,代表中央精神的评论来。

评论栏目在各家报刊社都是重点、难点。我们刊社我本人、杨应龙,王在存,还有教育厅有关业务处长,都参与了评论的写作。

编辑部不能承担重大评论写作的任务,因其主要是负责刊物出版的管理与编辑流程。而评论员则是要对某一领域深层追问,作出评论与分析的。我曾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教育评论的选题与写作思考》,在教育报刊界小有影响。《人民教育》时任总编辑刘堂江曾提出,把全国各省教育报刊社社长、总编辑,均视为《人民教育》评论部成员,鼓励为其撰写评论。足见高级专家和国家级专业媒体对评论的重视程度。

2.“教育通讯”栏目

加强指导性、增强可读性,做好“两头”,是工作指导类刊物的追求。于是,我们在《海南教育》开设了“教育通讯”栏目。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段,具体、生动、形象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其与报告文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真实”和“时效”。

编辑部学习中,我多次提到,工作指导类刊物,若长期推不出经验和人物典型,就很难体现自身刊物的性质。而这样做,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

a.《海南“普九”逐浪高》。这是一篇全面报道海南“普九”成果的长篇通讯。由我和《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嵩共同采写完成,于1997年5月初在《中国教育报》刊发,也算开辟了海南教育工作以通讯形式传向全国的先河。

b.《青山碧水芳草绿—琼海市“普九”工作采访记》。这篇通讯是时任厅长符鸿合提供的线索。2002年初,海南的“普九”工作在各市县广泛推进,但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的初中辍学率仍较高,社会上还有使用童工现象,违背了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能工作的国家政策。符鸿合厅长是位懂得运用媒体传播典型而推动工作的领导,他建议我们采访琼海的“普九”做法和经验。

2002年3月12日,我乘车去琼海采访。在市教育局林志强、王志和同志的帮助下,走学校,进边防派出所,上渔船,见教师,登门看望孤儿。主要采訪学校的控制辍学措施和社会用工制度的落实情况。整整采访三天,整理写出了长篇通讯《青山碧水芳草绿—琼海市“普九”工作采访记》。作品刊发于《海南教育》2002年4月号和《中国教育报》头版。后我去琼海出差,听到琼海市电台在播放红色娘子军连歌开播曲后,播报的竟是我采写并已发表的通讯。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反响,对教育有些助益,不正是职业媒体人所追求的吗?这不就是扎实行走在海南的大地上吗?

c.《情洒五指山—记海南省工业学校教师陶海林》。这篇通讯的写作背景是这样:当初海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全国相对落后。数字显示,每年约有40万没有任何技能的初中毕业生甚至是初中辍学生涌入社会,这对海南经济特区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海南在国家大形势下,决定加快发展中职教育,争取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实现初中毕业后的“5:5”分流,即50%升入普通高中,50%升入中职学校,让学生以一技之能,毕业后走向社会。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选择了陶海林这个典型。

陶海林是侦察兵出身,通过刻苦学习完成了学历补偿,成为海南省工业学校的一名会计学教师。我们走进了他的家庭,采访了他的父母、妻子,进学校采访教师与学生。他爱校如家,自编教材,自做模型,教学生模拟买卖股票等经济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更可贵的是他对一患红斑狼疮的学生倍加关心。红斑狼疮发病与遗传、激素、免疫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陶海林跑医院,找中医,常把学生带回自己家吃饭,像是对待自家孩子一般。虽未能挽救学生的生命,但其仁心可鉴。我们专程去到五指山市畅好乡这个学生家中采访,其家长心情激动,场景叫人难忘。

通过采访,我写出了长篇通讯《情洒五指山—记海南省工业学校教师陶海林》。通讯在《中国教育报》和《新教育》期刊先后发表,社会反响良好。时任教育部长陈至力批示要大力宣传像陶海林老师这样的典型。海南省教育厅也下发文件,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向陶海林老师学习。并在通知后面附上了通讯的全文。

d.《大爱情怀—记海南师范大学教师郭力华》。郭力华是海南师范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她是东北人,从青海师大来到海南。她患病后,我先后两次采访了她,第二次采访是在省人民医院病房。当我在病房看到她时,其全不见昔日的健康与美丽,代之以骨瘦嶙峋,脸色蜡黄,靠坐在病床上,然而微笑依旧。她患的是胆管癌,从医生处得知,她此时的肝脏,已如树干般坚硬。

我只是说来看望她,问她能否告诉我她当时来海南的理由是什么?她平静回答我,她是东北师大毕业志愿去西部的。离开那里,主要是高原反应厉害,常流鼻血。母亲因心脏病和高原反应也不能与她共同生活。她望着窗外的天空平静地说:“我多么思念青海高原的格桑花呀!”这句话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写的通讯《大爱情怀—记海南师范大学教师郭力华》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刊发,也刊发在自己的刊物《新教育》上。后来,中宣部精神文明办出版集子时,收录了这篇通讯。

当年,王在存、肖美新、戴欣等同志也都下水,写了不少的通讯作品。

以上两篇工作通讯和两篇人物通讯,是我回望在海南记者生涯的所谓“里程碑”,意在说明,编辑、记者工作是需要激情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走到基层人群,是职业要求。在深夜写作郭力华的通讯时,我曾几度泪目,为良才早逝而惋惜!

这些通讯作品的刊发,不但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获得了作品奖,也为本社刊物栏目经营,尽了一点力。

3.“乡村教师”栏目

我们对自己刊物的市场有个基本估计。其主要订阅者是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如何为他们服务是编辑部要重视的,于是,我们决定开设“乡村教师”栏目。

为了开好这个栏目,于1998年9月的一天,我带领编辑部全体,在海口市红城湖路省委党校门口车站,乘中巴车到演丰镇曲口渡口,改乘渡船去文昌市铺前镇调研。学区主任叶能兴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先后在镇中心小学、西联村小学,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征求刊物开设“乡村教师”专栏的意见和建议。

经调研,我认为这个栏目不能成为乡村教师发表教学论文的栏目,那样就与其他栏目同质化了。而是要让他们“露脸、露思想、露情感”。最后决定:每期以固定版面推出两人。内容一是自我简介加照片;二是请其写一篇教育抒怀类的小散文;三是附上编辑的短评。传播对象采取自荐、推荐相结合,也可由市县通讯站组稿。这个栏目交给了肖美新编辑负责。现在回想,当时还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的。

4.“刊中报”栏目

指导工作类的刊物有新闻成分,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事件新闻的处理给我们提出了难题。全国各省的教育刊物,只有《上海教育》是按照新闻规律办刊的,众人围绕一本刊,社会效益很好,但投资过大。

为了培养我社的通讯员队伍,为给他们采写发表短消息提供平台,使刊物有点传播硬新闻的味道,我们决定在刊物正中间对开两个版面,定名“刊中报”,后又改称“环岛新闻”。有报头、报眼,似是镶嵌在刊物中间的一张小报。该栏目由王在存负责。别看只有两个版,但选稿、改稿、版面安排、线条使用等,比处理其他大块文章更费心费力得多,往往处理几十篇稿件才能凑成一期。

这个栏目培养了市县特约记者。如乐东的邢天真,保亭的叶森源,昌江的符永伟,三亚的孙令明,琼中的王贤才,澄迈的张运群,屯昌的陈应河,临高的王振声等,投稿积极。虽然有时新闻要素不齐全,显得稚嫩,但的确锻炼了他们,也为其在当地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方便。

5.“万泉河”栏目

受众的阅读是有节奏的,任何读者都不可能从刊物第一页一直读到最后一页,其往往有选择性。所以,编稿时应注意文体要有别,长短要搭配,轻重要分清,缓急要适当。

为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兴趣,我们决定,在《海南教育》开设文艺副刊“万泉河”栏目,为教师队伍中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片绿地。栏目以海南著名的万泉河命名,一则显示地域性,一则期盼作者如万泉涌流。欄目内容要求每期选择一两篇贴近生活的精美散文,这个栏目竟成了一批老师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如海口实验中学的熊瑞和,澄迈县的张运群,还有位姓胡的五指山市干部,都成了高产作者。透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作者如何敏锐地感受生活,追求精神的丰盈和品味人生的美好!

期刊栏目经营,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办出影响,带出作者群,拥有读者群,是不容易的。

四、体制变革与刊社、刊物更名

我国各省用于指导工作的教育刊物,大都冠以地名,并在50年代在各省教育厅创办,如《广东教育》。

1988年4月13日,海南正式建省挂牌。据知,时任教育厅负责人谢峰,从海南教育的现状和需要出发,提出要像其他省那样,成立海南教育杂志社并创办《海南教育》杂志,要求厅办公室尽快履行组织手续,加快筹备,争取当年创刊。具体经办人是何文生,他是个有心人,数年后,他把当年的申办报告原稿,郑重地交给了我。我十分感谢他。

1.创刊

经过努力,《海南教育》创刊号于1988年12月正式出版。刊社首任总编辑谭志龙,其生前把创刊号交给了我,我如获至宝。创刊号是椰树封面,上面印有“创刊号”三个字。2014年,我又把“创刊号”用牛皮纸大信封装好,郑重地交给了时任社长李捷。

1998年,《海南教育》出版100期时,我主编了一本纪念册作为百期纪念。已退休的省教科所所长刘亨金告知:《海南教育》创办初期是放在教科所出版的,其编辑业务是教科所工作的一部分,由范高辉负责。

2.建社

1989年省编委正式下发文件,明确海南教育杂志社为海南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财政编制7人,自筹编制8人。从此,刊社有了编制身份证即“差额拨款的省直属事业单位”。

1993年1月,《海南教育》编辑部从省教科所分出,独立建社,后按社编制,调整干部,配备人员,成立部室。编内职工工资由财政支付,省教育厅还转移支付数额不等的办刊经费。

3.“断粮”

2002年海南省对教育厅直属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在编委下发文件中,把海南教育杂志社编制,全部改为“自筹经费”。就是说,原体制内职工工资断粮,由自己解决。同时,把省教科所、电教馆由“全额”改成了“差额”拨款单位。符鸿合厅长告诉我:给你们留了个活口,即每年教育厅上报预算时,宣传支出把你们考虑进去,给点补贴。

4.划转

2003年,国家对原来“省厅局只保留一种刊物”的政策,又提出改革要求。即已办的刊物采取停办、改制、划转政策。停办不可能,教育厅也不同意。根据海南实际情况,时任主管副厅长徐金龙提出与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合并,仍为教育厅服务,结果未准。

时任厅长黄国泰有自己美好的想法。他告诉我,调整是国家政策,把杂志社放到海南师院去,仍在教育系统。有《海南教育》杂志,还有个体制外循环的《家教博览》,海师有学报、校报,还有个《数学学习》刊物。在此基础上,咱们申请创办“海南教育出版社”,就放在海师。若尽力办成,就是为海南立了功。我回答:省里你协调,北京我去跑。后不久,他告诉我创办教育出版社,地方关难过,没可能。此事作罢。

2003年10月24日,在黄国泰厅长办公室,有黄厅长、海师刘和中院长和我。黄厅长桌面上放着打印好的,海南省教育厅、海南师范学院关于海南教育杂志社的划转协议书,协议上面盖有双方的公章,当我面,两位领导均在协议上签上了他们自己的名字,以示双方法人认可、生效。然后,给了我一张划转协议书。

划转隶属关系对刊社是件重大的事,因其涉及到刊社性质、地位和职工身份。职工们不理解,因对教育厅有不舍的情怀。此后,我们仍在海府路办公。2005年5月25日,刊社正式搬家至现址: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海师大东门。

就这样,作为省教育厅的机关刊社,因机构改革来到了一所大学。后来得知,全国各省刊社基本没动,只是变成独立法人。划转进入大学者,只有两家。即黑龙江教育杂志社进了黑龙江大学,再就是海南社进了海南师范大学。

2004年初,在教育厅人事处王贤处长办公室,海师人事处副处长秦文、财务处副处长陈明昌和我在场,王贤处长向海师移交了刊社编内职工(含退休者)的人事档案。我们3人在移交手续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

划转后,海师要求财务会计由校财务处代管,刊社财务只留出纳1人。这种财务管理办法运行一年后,因刊社与大学管理体制差异大,麻烦不适应,只好又回归原点。

5.刊社、刊物更名

刊社划转时,还有一个体制外出版运行的《家教博览》也一起划转。但其没有财务资料,只有打印的欠外债100多万的白条,海师不便接收。文体厅又要求:先合并,后划转。就这样,由海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海南教育》由海南师范学院接收主办。既然由海师主办,有人提出改用新刊名《新教育》,这样涵盖面更广。于是,海师就填表格,上报申请由《海南教育》改办《新教育》,很快被批准。“海南教育杂志社”也随之更名为“海南教育期刊社”。

刊社还是这个刊社,队伍还是这支队伍,但情况似乎全变了。职工如何生存,刊物如何定位,受众是否改变,栏目是否更改。若按原方针办刊,你已离开教育厅;若按大学办刊,它又没有指导的职能;若办学术刊,队伍又不适应,又没有公用经费。回忆当时,真是情何以堪!

我从生活中悟出一个道理,若不被历史所淘汰,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死守原地,会临绝境,哪怕隐忍,也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儿。改制不怕,怕的是身后一群人讨不到饭吃。只有努力前行,跟上变化,方不被碾死。

经大家讨论,一致认为“初心不能改”。我们决定刊物性质不变,受众对象不变,发行渠道不变。我们的处境和态度得到“娘家”教育厅的支持。此后,文件照发,会议照开,有关领导照样出席我们的会议。每期刊物出版后,仍第一时间送厅机关50本。凡省教育厅召开教育年会,我们做到刊物上会,记者上会,刊物同会议文件一同装袋。一句话,继续主动接受教育厅领导、指导。由于划转原因,《新教育》期刊直到2004年6月才出版当年第一期。

6.改企

2012年至2013年,改企之风劲吹。据说是全国统一政策,非时政类报刊全部改为企业。经交涉,《新教育》归不到时政类。改企牵涉到职工的身份问题,几位已经按事业单位人员退休的同志,怎么处理?我本人又面临退休。所以,直到我2014年初退休,刊社的事业单位性质和独立事业法人地位,都没有改变,仍是“自筹经费、自收自支”的事业体制。

五、关于“三站”工作

报刊工作必须重视通联发行,应视其为出版工作的“半壁江山”。“三站”即《中国教育报》海南记者站、《人民教育》海南通联站和我社各市县通联站。

1.《中国教育报》海南记者站

我首次登上海南岛是在1996年9月28日。那是参加全国教育报工作会议后,怀揣教育部有关领导的亲笔推荐信,傍晚从毕会的广西北海登船,次日早晨(28日)到达海口新港。台风刚过,地面显得凌乱。我的任务是联系筹建《中国教育报》海南记者站事宜。

中国教育报社对海南建站十分重视。因当时全国除海南、台湾外,其他各省均已建站。并且大部分都挂在当地教育报刊社,因其业务相近,便于协调管理。

我首先见了副厅长徐金龙。他看信件后,立即批写一段话,送给隔壁的符鸿合厅长。很快我被带到符厅长办公室。符鸿合看上去精神、敏锐。他1961年以海南省文科状元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山西省工作。海南建省后,被调回家乡,是海南省首任教育厅长。经简单交谈,符鸿合厅长当即说,你现在就填写干部调动表。于是,我就在他办公室填写了干部调动表。他看后说,回去等消息吧。这才有了本文开头谈到的接到正式调令。电话通知我,发出调动通知的是教育厅秘書廖清林。当时,他从华东师大研究生毕业,到任工作刚刚一年。

我调到海南被任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后,一边调整安排杂志社工作,一边加紧筹备记者站建站事宜。经过海南省教育厅与中国教育报社协商并履行手续后,任命我为《中国教育报》海南记者站站长。筹备告一段落,经报告同意,记者站决定在1997年5月1日挂牌。

《中国教育报》对海南记者站成立十分重视。4月30日,总编辑赵书生和记者部主任张嵩飞临海口。5月1日,时任副省长王厚宏参加了在教育厅会议室举行的简短座谈会,并参加了在47栋办公楼举行的海南记者站揭牌仪式。从此,记者站和杂志社两块牌子并行悬挂,历时13年。

记者站是有发稿任务的。当时,专职记者还未到位,社、站规模不大,事情不少。既要出刊,又要发稿;既要做版,又要采访。算来我任站长期间共采发稿件55篇,大都在一版刊用。

随着杂志社经营困难,经费紧张,专职记者的工资和办公经费急需解决。为此,2009年10月,我向省教育厅党组递交了报告。经厅党组研究决定,把专职记者转到省电教馆,占用电教馆的事业编制。于是,专职记者又履行了调动手续。后来记者站机构也从杂志社转到了电教馆。这是2010年的事。

任职记者站站长13年是我难忘的一段历史。每年都参加教育部会议,提高了我的认知水平,交了一批全国教育新闻界的朋友,也丰富了我的记者生活。

2.《人民教育》海南通联站

《人民教育》是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用于指导全国基础教育的综合性专业刊物,历史悠久,影响力大。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它们出面组织成立了“中国教育期刊研究会”,后正规名字是“中国期刊协会教育期刊分会”。会长单位是中国教育报刊社,各省社为理事单位,各社长或总编辑为常务理事。这就为各省刊社增加了一条沟通信息的渠道。每年冬天在北京开会,都会聆听到教育部有关领导和有关司局长关于做好教育工作的讲话。它使我们明确了当年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也加深了对有关政策的理解认识。同时,会下交流也加深了各省社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感情。至今我们仍有个全国退休的“社长群”,仍关心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

《人民教育》的发行工作,在海南是与我们社刊发行同时安排的。《中国教育报》也是这样,这形成了一种机制。以上“两站”牌子的存在,标明了海南刊社的正统性。工作虽有压力,但其给了我精神的滋养,往往从专业高人那里学到知识,获得进步。同时,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们的办刊。

3.刊社市县通联站

我曾在新疆兵团长期工作生活过,并负责过一家地级党报《石河子报》的总编辑业务。兵团的准军事化体制,造就了健全的新闻通联机制,使我印象深刻。用于指导工作的报刊,必须建设一支自己的通联队伍。这也是开门办报、办刊,走群众路线,倾听受众呼声的必由之路。

1997年3月,根据海南市场狭小的实际,我替教育厅草拟了海南教育杂志社《关于在各市县建立通联站的通知》(厅发〔1997〕37号)文件。内容先就刊社性质任务进行了扼要叙述,后就如何建站做出了安排。主管副厅长吴月珍随即签发。我们抓住机遇,快速推进,当年就完成了在所有市县建站的工作。通联站站长由教育局长兼任,另设一名兼职通讯员,后叫特约记者,负责供稿和发行业务。

各市县建站后,我们每年召开一次全省通联工作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颁发锦旗。这形成了刊社一项长期的工作制度。

采、编、印、发,最终要落实到发行上。发行上不去,就谈不上“指导性”,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因为,发行量直接体现着社会、经济两个效益。

通过建站,我们终于有了在册的30来人的通联发行队伍。我们为共同办好刊物走到一起,拥有了共同的情怀。至今,我常常念起他们。如三亚的孙令明、琼中的陈泽群、琼海的林志强、文昌的周英豪、定安的蒙海英、秀英区的王海英、昌江的符永伟、澄迈的张运群、屯昌的陈应河,等等。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三站”工作实际是刊社工作的内容之一,占用了我的部分精力。我也从对其管理中获益良多。

六、心声

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了海南建省,也促进了海南教育杂志社的成立及刊物的创刊。在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奔流中,刊社似一条蜿蜒的溪流,一直默默地追随着、流淌着,滋润着这片土地。这方水土养大了我的一双儿女,风雨同舟的爱人,也在这里教师培训的岗位上,工作到退休。如今的我,虽芳华不再,但情怀依旧!

20年间,我目睹了海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中职、高职,强化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等所作出的努力。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采访调研的脚步,走遍了全省所有市县、部分乡镇和200来所学校。对海南的眷恋,叫我即使在遥远的新疆,也会每天必看海南新闻联播,时时关注着自贸港建设的成就和信息。我知道,这就是传播学讲的“接近性”。

20年是人生不短的一程。其间,无论顺利与挫折,喜悦与痛苦,也不管遇到的领导政治、政策、理论素养强不强,我都能做到心态平衡,毅然前行。因为,我們的工作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记录着教育事业前进的脚步,遗存着历史变换的年轮。多少次透过灯光与激情,散发出自己微弱的光热,20年行走在海南大地上,前后9次获得省级以上作品奖,由此,我聊以自慰。

我懂得,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基于此,我们始终抱着服务的心态,不忘初心,走在教育的边上,为这个社会做出了一点点努力,以自己浅浅的才情,扛起了该有的担当。

无论是刊社还是刊物,其永远是广袤原野上的一棵小树。期刊出版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春雨滋润,夏风吹拂,也需要社会的关爱与呵护,才会走向秋天的成熟。

二O二三年九月

于新疆伊犁

附:

郭文超历任学术团体职务:

1.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理事

2.新疆兵团记协常务理事

3.新疆兵团新闻工作者学会常务理事

4.新疆记协理事

5.新疆新闻工作者学会理事

6.新疆体育记协副主席

7.海南省新闻出版系列高评委专家

8.中国教育期刊学会常务理事

9.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教育厅刊物海南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刊物贺词
飞天(2020年10期)2020-10-26 02:23:39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系列刊物介绍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
为海南停留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4
2014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年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