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023-11-01 11:22杨庆华
传记文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节选自水浒传

杨庆华

《红楼梦》

2023 年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逝世260 周年。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不朽巨著《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9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文学》首次选入《红楼梦》的篇目,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四册第十二课《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1957 年7 月,《红楼梦》再次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文学》,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三册第十二课《诉肺腑》,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三十二回。

1958 年 至1977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没有选入《红楼梦》的篇目。1959 年高中毕业留校任教,从事几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孙宝诚老师告诉笔者:“‘文革’时期北京的中学语文课本没有《红楼梦》的篇目,外省市的课本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受到毛主席的肯定,因此小说的出版基本没有中断。”

1953 年,作家出版社采用程伟元乾隆壬子(1792)活字本(简称程乙本)作底本重印《红楼梦》。1957年10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程乙本作底本重加整理、排版印行《红楼梦》,1959 年11 月再版,1964 年2月出版第3 版。1973 年11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红楼梦》。1975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采用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庚辰本为底本开始对《红楼梦》作校注整理,袁水拍任校注组组长,冯其庸和李希凡任副组长。

1978 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第二十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时隔二十年后,《红楼梦》再次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编写者仍然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评价《红楼梦》和阐释节选的课文: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反映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显示了它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红楼梦》也掺杂着一些唯心主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等糟粕。第四回是全书的总纲。本篇围绕着“护官符”所写的故事,又是第四回的中心。它通过葫芦僧解释“护官符”和贾雨村徇情枉法等情节,点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并揭露了他们互相庇护、狼狈为奸和勾通官府,鱼肉人民的罪恶,为全书揭开了阶级斗争的序幕。

197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课本没有选取宝黛互诉衷肠的《诉肺腑》,因为对于宝黛爱情悲剧肯定太多、批判过少,过去一向被认为是《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关于《红楼梦》的总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人情小说”来标目《红楼梦》,作为一部“人情小说”,其总纲应该是暗示人物命运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但当时对第五回的评介延续了20 世纪70 年代初的说法:“借警幻仙子的‘幻境指迷’唱那些空虚缥缈的哀音,充满了对贵族阶级兴衰现象的唯心主义的图解。”编写者把《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看作这部小说的总纲,因为它深刻地概括了封建贵族社会的黑暗政治的本质面貌。

1981 年,我上初中三年级,课本《语文》的第六册节选的篇目仍然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但是这册课本在注释中对《红楼梦》的评介作了调整: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显示了它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但《红楼梦》也掺杂着一些唯心主义宿命论的糟粕。

尽管课本节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内容与宝黛的爱情悲剧关系不大,但是这种评介将《红楼梦》重新定位为“人情小说”。

1978 年至2000 年,《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直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那个年代的中学生都记住了这段顺口溜:“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197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第二十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1982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课后思考和练习围绕理解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来设问:“在贾宝玉出场之前,为什么要写王夫人对他的介绍,以及林黛玉对他的猜度?他出场时有什么样的外表、语言和行动?联系《西江月》二首,对他的思想性格可以作怎样的概括?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很少有人读过《红楼梦》原著,除了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林黛玉进贾府》外,对《红楼梦》的了解主要来自1978 年复映的同名越剧电影,对《红楼梦》的认识停留在宝黛爱情悲剧的水平上。

越剧电影《红楼梦》拍摄于1962 年。1957 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上海越剧团编剧徐进选了《红楼梦》这个题材,1957 年年底完成剧本初稿,1958 年在上海公演,1959 年进京演出,1962 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越剧《红楼梦》搬上银幕,艺术指导朱石麟,导演岑范,主演王文娟、徐玉兰。1962 年8 月,电影摄制完成,在香港连续映出38 天,400 余场,观众近40 万人。

1978 年,越剧电影《红楼梦》重映,北京和上海的几十家影院都是日夜场连续放映,往往上一场的观众还没有全部退场,下一场的观众就已经涌进来了。“一座红楼万古惊”的巨著凝聚成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黛玉葬花”“金玉良缘”“问紫鹃”这些百听不厌的越剧唱段,极大提高了越剧的影响力,推动了小说《红楼梦》的广泛接受。

1987 年5 月,王扶林执导,历时3 年拍摄的87 版电视剧连续剧《红楼梦》开播,万人空巷,争看红楼。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称赞说:“首尾全龙第一功。”1990 年,谢铁骊和赵元联合执导,同样历时3 年拍摄的6部8 集系列电影《红楼梦》(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向国内外发行,影片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装造型三项大奖。87 版电视剧《红楼梦》和北影版系列电影《红楼梦》,是中国电视连续剧史和中国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对小说《红楼梦》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水浒传》

20 世纪70 年代初,我上小学的时候,课外读物不多,接触文学名著的机会就更少了。在1973 年至1974 年小学语文课本中,只有两篇节选自文学名著的课文:一篇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武松打虎》,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一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石秀探路》,同样选自《水浒传》。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在施耐庵写《水浒传》之前就有了,加上施耐庵新的创造,“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成为《水浒传》中最精彩的部分: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这样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小学语文组的编写者想要通过武松打虎的故事改写,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关于继续革命这一教导的伟大意义。《武松打虎》课文后,出了一道练习题:“毛主席说:‘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语录的理解。”

五年级第二学期的《石秀探路》选自《水浒》第四十七回,宋江带兵第一次攻打祝家庄,打了败仗,陷入重围,退路被阻塞,幸亏前去探路的石秀及时赶到,把探知的盘陀路的情况告诉宋江,为宋江引路杀出重围。编写组把《石秀探庄》收进小学语文课本中,既培养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宋江带兵第一次攻打祝家庄失败的原因,又加深对毛主席“要认真总结经验”教导的理解。“三打祝家庄”历来被视为农民反抗地主武装的典型案例,毛泽东同志在1937 年8 月写的《矛盾论》中肯定宋江三打祝家庄,高度评价延安平剧研究院集体创作的京剧《三打祝家庄》。

197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发行《水浒传》,这次再版采用清代金圣叹评点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在《水浒传》的各种版本中,最早出现的是一百回本。到明万历年间,出现了杨定见序的一百二十回本。金圣叹的本子,依据百回本而截去后三十回,削去七十回以后归顺朝廷、平定方腊等事,为《水浒传》最晚出的本子。我的同学詹文清回忆说:“我上小学就看过《水浒传》,家里有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简体本和繁体本都有,我看的是一百二十回的(版本),因为一百二十回的故事多,有‘征田虎’‘征王庆’,那时候就想多认识字,都是我姥姥的书。”

1975 年9 月,为了开展对《水浒传》的评论和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百回的《水浒传》。我那时候太小,就是觉得《水浒传》好看,尤其是前五十回,林冲、鲁智深、武松的故事,快意恩仇,十分过瘾。

1975 年的“评《水浒》”也导致小学语文课本的变动。《武松打虎》和《石秀探庄》这两篇从《水浒传》节选的文章被撤下。

“文革”结束后,对《水浒传》重新评价,肯定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的“智取生辰纲”收进中学语文课本中,改编自《水浒传》的戏曲片《野猪林》和《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复映。

1973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石秀探路》

《野猪林》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的代表作,根据《水浒传》片段改编,1962 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大鹏影业公司拍成舞台艺术片,崔嵬和陈怀皑联合导演,主演是李少春(饰林冲)、袁世海(饰鲁智深)、杜近芳(饰林娘子)。《野猪林》“沽酒归途”一场《问苍天》的唱段是翁偶虹先生根据导演崔嵬和编剧李少春的构思创作的,也是全剧最精美酣畅的唱段,荡气回肠,动人心弦,抒发了林冲满怀悲愤壮志未酬的心态:

大雪飘,扑人面,

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暗,

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排遣,

荒村沽酒慰愁烦。

……

满怀激愤问苍天,

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

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

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

诛尽奸贼庙堂宽。

林冲是《水浒传》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作为东京汴梁80 万禁军教头,林冲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却被太尉高俅忌恨,遭高俅和陆谦陷害,家破人亡,最后是在愤恨已极、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逼上梁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最能感动人的部分,改编自《水浒传》第八回至第十一回的京剧《野猪林》有多个版本,李少春版的《野猪林》被拍成舞台艺术片,并发行到国外。

《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人物是宋江。改编自《水浒传》第二十一回的京剧《坐楼·杀惜》,曾经“为了适应部分观众之口味,将宋江处理成为一个纯粹的嫖客,似争风吃醋而杀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对《坐楼·杀惜》进行加工整理,恢复了宋江未上梁山前的英雄好汉面目。1961 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收入“刘唐下书”“坐楼·杀惜”。影片开始有一段旁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在他六十年来的舞台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他的表演真实、生动、苍劲、雄浑,塑造了许多古代正面人物的典型形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麒派。本片‘徐策跑城’‘下书·杀惜’是周信芳代表作中的两个剧目。”

1977 年,《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在电视上播映,周信芳挺拔苍劲的演唱动人心弦:“回山拜上众头领,代我宋江问安宁。贤弟处处要谨慎,速离虎口莫久停”。

2018 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九年级上册,再次收入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年版)的“智取生辰纲”。

《三国演义》

四大古典名著中最晚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是《三国演义》。

1953 年11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其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三国演义》的整理本。1955 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义推出新版,1957年推出第2 版,1973 年再度组织人力进行整理。时至今日,1973 年版《三国演义》一直是受学术界认可和读者欢迎的版本。2018 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九年级上册,收入的课文《三顾茅庐》就是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三国演义》在中国尽人皆知,最起普及作用的是“三国戏”。《三国演义》中的很多场面被搬上京剧舞台,《龙凤呈祥》《定军山》《长坂坡》《失街亭》《斩马谡》《空城计》《群英会》《借东风》都是“三国戏”里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5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把《群英会》《借东风》拍成舞台艺术片,名家云集,轰动一时。《群英会》和《借东风》表现蜀、吴联合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戏中包括了“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庞统智献连环计”“借东风”等经典段落,这次电影拍摄堪称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群英会: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家郝寿臣担任艺术顾问,京剧“叶派”创始人、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叶盛兰演“周瑜”,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萧长华演“蒋干”并担任影片的艺术指导,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演“诸葛亮”,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富英演“鲁肃”,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演“曹操”,京剧“裘派”创始人裘盛戎演“黄盖”。

《群英会》和《借东风》都是好戏,十分精彩,可惜与史实并不相符。小说《三国演义》用了八回篇幅写赤壁大战的经过,描写得也相当出色,但是同样不符合历史真实。记载这一战役经过并且具有较高史学价值的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1981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收入《赤壁之战》,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叙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冬天,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这一战役的经过,着重叙述了鲁肃、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资治通鉴》里记载的“赤壁之战”,对于战役的前因和各方面的关联交代得清清楚楚,史料的取舍安排十分得当,文笔简洁流畅,一向受到史学家的重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把《资治通鉴》卷六十五记载的“赤壁之战”收进高中语文课本中,目的是从历史角度再现那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课文后面,出了两道思考和练习题:

一、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为什么能击败占优势的曹操,文章作者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通过事件过程和人物的语言显示出来的。试根据课文对作战双方胜败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注意学习这种记事的方法。

二、本文记叙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涉及孙权、刘备、曹操三个方面的众多人物和事件。文章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并交代三个方面情况的?其中着重写了哪些场面和哪几个人物的言行?这样安排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在写三国历史的史书中,晋朝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是历来最受重视的。陈寿于晋武帝太康年间撰写的《三国志》,叙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到了南朝的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补了许多史料。

1978 年3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试用本)第五册选入《隆中对》。《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今后发展的具体道路。后人称这篇谈话为《草庐对》,也叫《隆中对》。诸葛亮的这篇谈话被陈寿浓缩在《诸葛亮传》中,《三国演义》也作了详细记载,作者罗贯中说:“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不及之人也。”(《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作用,诸葛亮的“隆中对”许多人都知道。由于后来事情的发展一步一步都验证了这个规划,对这篇对策的真假至今仍有争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认为:“天下三分,并非诸葛亮一个人的发明,大势如此,是当时很多人的共识。”[1]

1978 年3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试用本)第六册选入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抄录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五年(227),北伐开始,诸葛亮率二十万大军离开成都,进驻汉中。临行前,他上疏后主刘禅,这份上疏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諮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份上疏广为流传,感人至深,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前出师表》。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武侯祠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

《前出师表》作为千古传诵的文学经典,收进中学语文课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激励年轻一代奋发有为,振兴中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同样著名,尽管对《后出师表》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论,但它的总体思想基本上符合诸葛亮的为人,《后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1981 年12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选入《失街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首次选入《三国演义》的篇目。《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街亭在现在的甘肃省庄浪县东南,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之战,先锋马谡熟读兵书战策,能言善辩,却没有实战经验,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不听王平的规劝,执意孤行,终于一败涂地,丧失了街亭。

京剧《失街亭》是很受欢迎的一出戏,《失街亭》与《空城计》《斩马谡》合起来,成为“三部曲”,叫作《失空斩》。许多人是通过京戏《失空斩》知道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时蜀魏之间在街亭的这次战斗。

课文《失街亭》后面出了一道思考和练习题:“《失街亭》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他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另一个人物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请具体分析课文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的。”

街亭之战的主要责任在于马谡的轻敌,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刘备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的提醒,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作先锋,败军折将,失地陷城,最后只得挥泪斩马谡。

1982 年6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选入《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课文后面出了一道思考和练习题:“这是赤壁之战中间的一个故事。阅读课文,想想周瑜为什么要离间曹操和蔡、张二将的关系?是怎样离间的?为什么蒋干会中计,曹操也会被一时瞒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哪些性格特征?”

1982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群英会蒋干中计》

一出《群英会》,百分之五十看周瑜。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采用离间计,使曹操自己杀掉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又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让庞统给曹操献“连环计”,把战船用铁环连锁起来。赤壁之战,周瑜是统帅,苏轼《念奴娇》词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蒋干是曹操的谋士,迂腐又愚蠢,在前往周瑜处说降时,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结果使曹操杀掉蔡瑁、张允两名得力水军将领。蒋干在《三国演义》中只有两次短暂的出场,虽然着墨不多,却由他自己的言谈举动,活现出一个自恃聪明、愚不可及的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失败,主要是轻敌,骄傲自满,被胜利冲昏头脑,谋划指挥上一误再误。

《失街亭》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从正反两方面表明了战争的主观指导的重要意义。中学语文课本收入这两篇文章,不仅使学生在掌握战争规律、运用战略战术方面,而且在分析实际生活的各种矛盾、善于使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方面,都能够得到启发。

《西游记》

四大名著中,读者面最广、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西游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 年以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底本,并参考清代六种刻本校订整理的《西游记》问世,以后多次重印,1972 年校订了部分文字,1979 年重新排版,再次校订了部分文字,增补了一些注释,1980 年再版,2009 年第三版,2020 年第四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的《西游记》是迄今为止最流行、最具影响力的《西游记》版本。2016 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收入的课文《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就是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西游记》共一百回,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写孙悟空被唐僧收为徒弟,在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取经故事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精彩篇章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多次被搬上戏曲舞台,是经常上演且受到观众喜爱的剧目。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故事改编,曾在20 世纪60 年代红极一时,主演孙悟空的六龄童是著名绍剧演员,以演猴戏著称,他对猴子的动作模仿出神入化,惟妙惟肖。1960 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银幕,导演是杨小仲和俞仲英。1961 年10 月,浙江省绍剧团在北京演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过戏写了一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

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

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

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

猪犹智慧胜愚曹。

1961 年11 月17 日,毛泽东同志读了郭沫若的诗后,写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郭沫若在《玉宇澄清万里埃》一文中回忆说:“主席的和诗是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做的,我在一九六二年一月六日在广州看到。读了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当天曾经用主席的原韵,又和了一首。送给主席看过,主席回信说:‘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2]

毛泽东同志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最早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12 月版《毛主席诗词》上,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因此声名大振。1963 年,绍剧舞台艺术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197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还有一部获奖影片同样根据《西游记》改编,这就是获得最佳美术片奖的《大闹天宫》(上集)。《大闹天宫》根据《西游记》前七回改编,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1959 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上集于1961 年完成,下集于1964 年完成。导演万籁鸣,美术设计张光宇、张定宇,动画设计严定宪、段浚、浦家祥、陆青、林文肖、葛桂云、张世明、阎善春等。《大闹天宫》下集修改了原著中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的结局,大闹天宫之后的孙悟空回到花果山,跟孩儿们过起了幸福的生活。《大闹天宫》在国内外上映后取得极大的成功,赢得世界声誉,美猴王成为世界亿万观众喜爱的艺术典型。

1978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选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首次选入《西游记》的篇目。

《西游记》对青少年来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2016 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收入的课文《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三调芭蕉扇”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克服困难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丰富多彩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收入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为了实现理想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猜你喜欢
人民教育出版社节选自水浒传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十月
名家写夏天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