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玮
(宋) 佚名:《香实垂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橘子,这枚原生于中国的水果,越过漫长的历史,跨越海洋与陆地的时空界限,以它神奇的基因转换之力,在全球范围内嫁接出了一个华丽的柑橘家族部落,从而也将世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一生悲愤的屈原在忧愁的间隙也曾写过一首《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在这首诗里,屈原用寥寥数语便把橘子的地域属性、相貌形态、果实形状和品格意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并由此升华为一种人格意义上的倔强和坚贞。因此,这首著名的《橘颂》又被誉为“千古咏物之祖”。
橘子,是原生于中国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水果,就像被隐喻为相思的红豆一样,橘子只生于南国,即便只隔着一条河,稍微往北方挪动半步,橘子就不再是橘子了。
所以,这就诞生了一个奇妙的物种变异现象,古人早就发现了橘子的这一特征,并清晰地把它记录下来,还以此用来隐喻人间情态。
传说,齐国的晏婴被任命为特使去往楚国。楚王对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出色的雄辩家。现在他要到这里来,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杀杀他的威风呢?”楚国的大臣就献计说:“等他来时,我们就捆住一个盗贼,说他是齐国人,总在楚国偷东西,借此就可以来羞辱他了。”晏婴来到楚国后,楚王设宴招待。席间,两个武士押着一个盗贼走到楚王面前说:“我们抓到了一个齐国的盗贼,该如何发落?”楚王盯着晏婴,借此揶揄道:“我原以为齐国的百姓都是淳朴善良的,怎么他们竟然也偷盗?”晏婴起身回答:“我听说橘树长在淮河之南,能结出甘甜的果实,但是当它们在淮北种植时,就变成味酸多刺的枳了。它们的叶子看起来相似,但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怎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所以在齐国长大的人从不偷盗,而当他们来到楚国的地盘就学会偷盗了。”
这就是著名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记录在战国时代的《晏子春秋》里。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橘子在淮河以南的广大地面上就已经被广泛种植,而且它的特性也一并被世人所熟知。
按照《吕氏春秋·本味篇》的记录描述,早在商朝时期,伊尹在和商汤对谈国家大事时,就已经提到过橘子。在畅游、品味天下水果之时,伊尹提到“果之美者”,就包括“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江浦和云梦都是古中国南方的两个地名。云梦,就是云梦泽,所在区域大概就在今天的洞庭湖周边。
不论是按《吕氏春秋》,还是《晏子春秋》的记载,还是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江陵千树橘”,这些所有关于橘子的文献史料都能反映出橘子的南国特性。这显然是天然的地理意义的造化和馈赠,让橘子有了鲜明的地域属性,而这种地域属性又决定了橘子的天生性格——忠于原生,换个地方就不行。
屈原在《橘颂》里歌颂、赞美的正是橘子的这种品性。他在开头就给予了橘子一种品格上的定版:“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子的这种对本土故国的坚贞与操守,深深地镌刻在它的基因里,而又吸收了南国的阳光和雨露,变得更加“文章灿烂”。
同时,橘树的傲骨是一种远离世俗喧闹的独守,是和天地共生共长的凛然之气。橘树之所以茂盛,是因为坚守自尊,是因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自我认知,是与天地气韵和谐共融的气度。
显然,屈原不仅只是在歌颂橘子,更是在昭示、表白自己的情怀与内心。正是因为有了屈原的加持与升华,橘子的这个特定意象从此便上升为一种独立不阿、洁身自好的文学意象,而在后世的诗词长河里奔腾流淌,就像橘子甘美的果汁一样,滋养着后世无数诗人的身心和情感。
因为有了这一固定的文学意象表达,到了唐代,张九龄在他的《感遇十二首》中也借橘子来抒发自己郁闷而不失辽阔的内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他在荆州看到橘子,想起屈原和自己的命运,于是也借橘子来表露内心的愁闷和高傲。他在这里既赞颂了橘子傲霜斗雪的坚毅品格,也感叹着现实泥泞的深重与命运不达的茫然。
而橘子,作为一个甜美的果实,在滋润着人间味蕾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承载着一代代文人士大夫的思乡愁绪。所以,当今天的我们剥开一枚橘子,感觉在那鲜艳的橘瓣中,却能传递出一种坚守的态度,包裹着浓浓的乡情。
正如宋代的苏东坡,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颠沛后,通过《咏橘》所表达的这份心情一样: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1]
橘子喷薄而出的甜美和清香,不但驻留在吴中美女的手上,也留在人们的唇齿之间。即便已历经漫长岁月,它仍然能够通过这些有态度的文字,在寒冷的秋冬时节,照看着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开启一个新的世界。
数千年以来,橘子就在南国的土地上,依仗着强大的生命基因,不断地完成着物种基因的嫁接和生命的转换。
柑橘,作为一个庞大的水果物种,它有着庞杂的家族谱系,既有香橼、橘子,也有柚子、柠檬,还有柑子、丑柑,在市面上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有橙子。那么,它们是怎么进化衍生而来,之间又各有怎样的种属分类和区别呢?
柑橘是橘、柑、橙、柚、枳等的总称。从植物学的角度来判断,橘是基本品种,花小、果皮好剥、种子的胚颜色多为深绿色;柑是橘与甜橙的杂交品种,花大、果实剥皮不如橘子好剥,种子的胚颜色多为淡绿色。至于柑橘和柚子、柠檬的区别,大家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容易混淆的就是橘子、橙子和柑子的长相,不容易分清楚。
橘子属于芸香科,它的果实较小,常为扁圆形,皮色橙红,果皮薄而宽松,容易剥离,味甜或酸,种子呈尖细状,不耐贮藏。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橘子有:砂糖橘、蜜橘、冰糖橘等。
橙子是典型的柑橘亚科。橙子的品种有锦橙、脐橙等。橙子的果实呈圆形或长圆形,果肉酸甜适度,富有香气,果皮不易剥离。在日常生活中,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的就是赣南脐橙。
柚子相对来说,比较好辨认,它作为柑橘属水果的一种,也属于芸香科常绿植物,种类通常有白心柚子、红心柚子和沙田柚。柚子果实部分非常紧密,外皮阔大厚实,很难掰开。
众橘之上,还有一个香橼,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橘类水果。只不过香橼因其皮厚肉少,味道酸涩,不像其他橘子水果那般广为流通。香橼在以色列,曾被犹太人当作神的象征[2]。
古老的中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发出了橘树的嫁接技术,根据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断:“橘树的嫁接无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技艺。”[3]
宋代的韩彦直在他的《橘录》中,详细介绍了这种嫁接的工艺流程和实操步骤。开放的生命属性,让柑橘家族的成员,很容易就能发生这样奇妙的反应。柑橘家族的成员,任意两个都能杂交出新的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所有植物都具有这样的能力,而柑橘水果家族却不受限制,因此种类越来越多。最先,橘子和香橼杂交嫁接出了莱檬和粗柠檬;后来又和柚子嫁接出了葡萄柚;再后来,橘子和柚子嫁接出了橙子以及脐橙等。这场不停上演的嫁接进程中,柑橘家族日益庞大。
1820 年前后,一次神奇的基因嫁接,让柑橘家族多了一位特殊的新成员,它就是脐橙。在消耗了大量的营养后,一棵树开花了。大多植物可以通过花朵孕育出种子繁衍后代,然而这棵树却十分特殊,它结出的果实只有果肉,不需要种子。人们用嫁接改造了橘子,让脐橙在没有种子的前提下也能实现繁衍。无疑,人类的嫁接缩短了柑橘家族新成员出现的周期,就是在这样的嫁接中使柑橘成为了一个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品种传奇。
柑橘的嫁接之旅和诗人杜甫的人生之旅曾有过一段奇妙的交集,柑橘在杜甫的诗中不断地出现,并一次次陪伴着杜甫实现着人生历程的转换。
早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就提到“霜橙压香橘”。后来,他流落到蜀地,在亲眼看见了橘子后,又写下“丹橘露应尝”“秋日野亭千橘香”等关于柑橘的诗句。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电子资源以及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的检索查阅,以“特色小镇”为关键词,共检索出1987年至今的文献资料4 265篇,再输入“体育特色小镇”为关键词,共检索出从2001至今的文献资料87篇。本文研究中参考阅读文献36篇,其中实际引用文献13篇,以此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公元766 年的春天,年过半百的杜甫从成都来到夔州,夔州就是今天重庆市的奉节地区,他在奉节的柑橘果园里度过了两年相对欢快的时光。到了“此地千树橘”的橘乡,杜甫不但可以置地四十亩来种植柑橘,还临时做起了“橘官”,掌管着百顷橘林。在这里,他把多年漂泊的爱恨情仇都嫁接到了这一片片橘林里。如《十七夜对月》中的“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正是这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就像是柑橘的嫁接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活力一样,杜甫在夔州的橘林里也实现了他人生的转换。《寒雨朝行视园树》曰:“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一次短暂的“橘官”历程、一枚圆圆甜甜的橘子,让昔日愁苦的杜甫也散发出不曾有过的喜悦与骄傲。
而这枚原产于中国本土的橘子,通过物种的嫁接在完成着生命的传奇的同时,也在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给广袤的世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那么,橘子究竟以怎样的姿态推动了大航海时代全球化的嫁接?在整个地球实现联结的过程中,橘子又扮演了什么样的历史角色呢?
尽管从汉代时起,东方与西方的货物交换就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缓缓展开,但那时从东方流向欧洲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和茶叶。具体到柑橘进入到欧洲的时间,则相对较晚。大约在公元1471 年,柑橘类果树才传入葡萄牙,并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种植。据说,当柑橘传到法国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下子就迷恋上了这个味道,为了这一疯狂的迷恋,他还突发奇想地把柑橘种满了凡尔赛宫[4]。
当然,欧洲对神秘东方物产的迷恋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开始了,政治家恺撒就酷爱来自中国的丝绸,当他第一次穿着华丽的丝绸走进罗马的宫殿时,轻盈摇曳的丝绸一下子就风靡了整个地中海沿岸。
然而,中国与欧洲在当时的商品流通中,双方其实一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直接会面和交易。大多的货物交易都是通过中亚的粟特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来做中转的。东方,对于欧洲人来说,一直还是个神秘的传说和神话,尤其是经过马可·波罗的渲染后,这个神话变得更加神秘和充满诱惑。
据马可·波罗所述,他17 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之久,才于1275 年到达中国。此时的中国正值元代,他还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 年,曾访问了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还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部地区。
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将他在东方的见闻口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在这本游记里,马可·波罗把他见到的中国描绘成一个具有“天方夜谭”般神秘色彩的天堂世界。这一下就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向往,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到东方寻宝的热潮。
《马可波罗行纪》大大改变了欧洲人传统的地理认知,打破了中世纪旧有思想的束缚,以及“天圆地方”说。最为重要的是,马可·波罗的这本游记对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约翰逊等众多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都是在《马可波罗行纪》的启迪下,纷纷开启了寻访东方之旅。
然而,世事难料的是,当欧洲正陷入对东方疯狂的向往和想象之际,此时连接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早已不是当年汉唐之际的通衢大道,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部族,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奥斯曼帝国自1453 年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得以统合。16 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 世纪更是达到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了地中海地区。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标志着亚欧之间的陆地交往时代正式坍塌和断裂,欧洲人如果想到充满诱惑的东方去,他们必须要找到一条新途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葡萄牙、西班牙,以及随后的荷兰和英国的航海家们越过非洲与浩渺的大西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
而在早期的航海中,影响着航行的因素不仅是技术、地图,以及征服海洋的勃勃雄心,更有一种残酷的疾病如影随形,那就是在船员中普遍流行的坏血病。
对于水手们来说,坏血病要比海盗和海上风浪更为可怕。坏血病的早期是皮肤先出现黑色斑点,牙齿松动,而后便是内出血。这是一种重要的标志,说明胶原正在分解,维持细胞结合的结缔组织也随之分解。一般来说,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后,几天之内便会痛苦地死去。船员们长时间居住在空间局促的船上,不见陆地,成年累月以腌牛肉和饼干为食,吃不到新鲜蔬菜和水果,久而久之,便会引发坏血病。
15 世纪,当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的船只到达印度时,船员中大部分死于这种疾病。1521 年,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在坏血病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坏血病犹如悬在远洋航行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们痛心疾首地形容:“坏血病是大海上的瘟疫,水手们的噩梦!”
然而,能化解这一航行风险并能给予大航海实现最终支撑的,却是一枚小小的橘子。
传说中,早在达·伽马早期的航行中,他已经发现了这一点。他在航海日记里曾经这样写道:“我们的很多人都病倒了。”在成功登陆非洲东岸买入新鲜橘子之后,他还说:“上帝慈悲……得益于这里的好空气,我们所有的病人都恢复了健康。”当时的他还并不十分清楚,彻底治愈水手的并不是空气,而是橘子。但他隐隐约约地发现,柑橘类水果对治愈坏血病似乎有着神奇的功效。所以,在以后的航行中,只要有人病倒时,他都会派人上岸去找寻橘子。
后来,一名来自爱丁堡的医生詹姆斯·林德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1739 年,他作为助理医生进行了首次航行。1747 年,他升任为英国皇家索尔兹伯里号航船的医生。在这条船上,他试验了多种治疗坏血病的方法。他选中12 名患上此病的水手作为样本,分别让他们服用大蒜、蘑菇、山葵、苹果酒、海水、柑橘以及柠檬,发现其中凡是服用了柑橘的病人,几乎一夜之间就获得了痊愈,这给林德医生在1754 年写作《论坏血病》提供了素材。
因为种种原因,林德医生所提出的有关柑橘疗法的建议并没有快速被采纳,但他的研究报告却被流传下来。1768 年,在读完林德医生的研究报告后,英国著名海洋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带着充足的柑橘和柠檬开启了他的航海之旅。他要求船员每天喝一杯柠檬水。
1769 年的一天,在今天的新西兰南岛与北岛之间的拉卡瓦海峡的水面上,当地的原住民——毛利族渔民远远看见远方的海面上驶过来一个他们过去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这是一艘有着105 英尺的三桅帆船,船上还飘动着英国皇家海军的旗帜。这条大船就是著名的皇家奋进号航船。
库克船长和他的几十名船员,得益于柑橘以及柠檬水的守护,除了有个别船员身体不适外,其他的船员的身体都十分健康,这在当时来说,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传奇。后来,为了纪念库克船长,拉卡瓦海峡被改名为库克海峡。库克船长也作为发现澳大利亚的第一人,被航海史所铭记。而在他的背后,支撑他完成这一壮举的,恰恰有这枚原生于中国的橘子。
后来,在库克船长死后,一首关于《橘子和柠檬》的儿童歌谣被广为传唱,并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而从形态上来看,这枚小小的橘子,仿佛就是一个微缩的地球,用它一贯的包容,一瓣瓣地,把地球上的七大洲紧密地包裹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