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论析

2023-10-31 03:03张敏杨玉萍
高校辅导员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媒体融合高校

张敏 杨玉萍

摘 要: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表现为应对复杂舆论环境的能力、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的能力、聚合多样社会文化的能力和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能力,具有包容性与主导性相统一、新颖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权威性与民主性相协调的鲜明特征。从实然角度看,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主体领导力、内容吸引力、媒介聚合力、环境导向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需要通过有效建构引领主体、合理设置引领内容、整合建设引领媒介、综合改善引领环境来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2-001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此作出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在科学技术的助推下,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呈深度融合态势,形成了多样化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载体,拓展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广度,但也给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容、特征与存在问题,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路径,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容与特征

2015年以来,经过数年发展,媒体融合持续推进。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文化环境特点和受众多样化需求,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表现出新的内容与特征。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容

1.应对复杂舆论环境的能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媒体融合改变了信息交流、传播和共享的方式。报社、广播、电视等传统专业媒体机构对信息的绝对控制力被削弱。复杂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融合媒体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也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负面影响,且会通过融媒体平台迅速扩散。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媒体融合作为发展起来的新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普通大众作为信息被动接受者的地位,使其成为“产消合一”者。原本作为被动接受信息的个体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融合平台,随时随地传播新闻信息,其信息话语权大幅度提高,使得媒体融合平台的信息性质更加复杂。

因此,媒体融合的发展要求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具有应对复杂舆论环境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作为校园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主体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传播环境的变化和需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在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信息环境的同时,也具备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的能力。

2.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的能力

从有效传播的角度来看,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信息采集更加高效化和智能化,能够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的浏览内容进行分析,并智能推荐受众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减少对受众不感兴趣信息的推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只有更加注重内容的吸引力,才能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实现有效的引领。

从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会遭到不断产生的新的非主流价值取向的冲击。作为一个社会中处于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根据传播环境和传播受众的特点,不断巩固其主流地位。

因此,面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内容和价值表达,吸引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发挥引领力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的能力就是高校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采取符合媒体融合的传播形式,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表达,在形式上吸引学生的关注,在内容上传达深刻的理论。

3.聚合多样社会文化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在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包容性。它吸收借鉴了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不仅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也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社会信息,而高校简单的排斥这些文化显然没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更加有效。

从媒体融合的发展来看,媒体的融合发展本身就是对多样社会文化的聚合。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是基于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文化环境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需要具备将多样社会文化聚合起来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方向前进的能力。具体来说,高校要考虑当前的媒体传播环境和特点,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包容性,通过对优秀社会文化的整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

4.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能力

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社会的巨大改变和发展催生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被迅速放大,影响社会稳定,大学生也会受到这些有害观念和思潮的侵害。

此外,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国家必须通过建立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将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从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看,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起奋斗的力量。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使自己的才干得到正确的发挥。

因此,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期间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能力是高校主流意識形态引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高校要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发展的需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引导高校学生在不同价值取向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刻理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特征

1.包容性与主导性相统一

“包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的是容纳、宽容大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是强调允许多样性思想观念的存在,“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去统领和引导多样性思想观念,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文化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形成多样并存与双向构建的崭新格局”。[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包容性,一是由意识形态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决定了无论是处于哪种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是单一的存在。二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日趋多样,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必须顺应历史发展,主动汲取其中的精华,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注入养分和活力。

“主导”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人或物在特定的环境或关系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和引导地位。在我国范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主导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主导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决抵制破坏社会稳定的消极、落后的意识形态,在无形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另一方面是促进社会中现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积极合理成分趋向于主流意识形态。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所呈现的包容性和主导性的统一不是无原则的。高校媒体融合平台对多样社会意识包容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抵制不良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思想的腐蚀。高校只有兼收并蓄,才能持续性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的引领作用。

2.新颖性与深刻性相结合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新颖性是指传播形式的创新、不落俗套,是主流意识形态更好的被受众接受的前提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一种意识形态首先要被群众理解、掌握,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信仰是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时,要从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采取形式新颖的表达方式。

深刻性指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深刻,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深刻性是媒体融合下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内在要求,是其引领力的基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础上而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揭示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现实社会中不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现象做出科学的阐释与回答。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时,不能忽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论深度。

一般而言,形式的新颖性与内容的深刻性很难同时兼顾,深刻性会降低新颖性,新颖性也会削弱深刻性。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时必须对两者进行协调。高校在保持内容的深刻性的同时,也要采取符合媒体融合的宣传形式,运用新型传播技术转化理论的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进而实现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

3.权威性与民主性相协调

“权威”一词具有多层含义。一是指权力,威势;二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三是指统治,威慑;四是指在某一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五是指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权威性,是指高校学生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遵从和支持。权威性是高校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基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权威一方面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权威,另一方面是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民主一词从价值追求层面来说,就是主权在民,一切權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对涉及自己的公共事务自己做主。”[3]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民主是指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过程中高校充分尊重学生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民主性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基本遵循。一方面,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民主性;另一方面,媒体融合的发展实现了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动,促进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民主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权威性与民主性的结合应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鲜明特征之一。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时,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领导能力,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以增强引领力的权威性,也要发扬民主,让学生有表达诉求的空间。高校通过权威性与民主性的结合,增强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认同。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存在的问题

(一)“多主体监督”亟须主体领导力升级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有赖于引领主体协调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相关工作随时都受到学生和大众的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媒体融合平台进行曝光,这对高校的主体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中,教师群体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责任,高校教师本应该尽其职责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但个别高校教师却在课堂和媒体平台发表不当言论,产生负面影响,影响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价值性驱动”呼唤内容吸引力提升

进入媒体融合发展时期,媒体行业的竞争开始从流量领域转向用户忠诚度,呈现价值驱动的特征。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需要顺应这一特征,提升内容的吸引力,更多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打造。

一直以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理论宣讲的作用。从线下宣讲活动的反馈来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学生和群众的认可,但这些活动在媒体融合平台取得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以“高校理论宣讲”为关键词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不同高校的理论宣讲内容在媒体平台上取得的关注都非常少,主要表现为点赞、评论和转发数量非常少,在个位数和百位数之间。以山东省某高校的微信平台的内容运营来看,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专题讲解的栏目主要采取了音频、文字和图片的展现方式,截止到2021年10月21日,在27条推送内容中,阅读数量最少是27,最多是268,大部分阅读量在百位以内。

(三)“深度性影响”要求媒介聚合力加强

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过程中,媒介是意识形态内容的重要呈现载体。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聚合力的强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效果至关重要。高校不仅需要重视某一媒介的建设,更加需要注重媒介的融合建设,通过强大的媒介聚合力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以湖北某高校的媒介运行为例,该高校的官微在“2015年全国青少年新媒体论坛”中以排行前三的位置被评为“2015全国最具影响力教育官微”。该高校在微博媒介平台的建设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优势,发挥了微博良好的引领作用,该高校其他媒介平台还有很大的建设发展空间。从该高校强国号的运行情况来看,其新闻经纬、学术动态和文化影像这三个板块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涵盖面过少,内容多数是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活动的宣传,比较单一,基本来自学校官方网站。这些问题就导致了其强国号上所发布的内容阅读量较少。

(四)“海量化信息”亟待环境导向力巩固

环境因素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有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媒体融合下信息的传播、获取和分享的权力转向普通群众,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不再局限于各自原有的领域,媒体融合平台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

移动互联网与媒体融合的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发表平台,但也使得一些動机不纯、思想不正的分子利用这种平台发表不当言论,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2018年福建省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就曾在某微博平台公开发表大量“精日、辱华”言论,且经网友劝阻仍不悔改,甚至变本加厉对劝阻网友进行人身攻击。虽然大部分网友能够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其言论积极进行抵制,但也有少部分网友受其言论的不良影响,对其观点表示认同。此外,其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和学生会副主席,却发表这样的言论,不仅使得一些学生对学校产生怀疑,也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在此事件中,某微博平台也需要承担监管不利的责任。正是其对平台言论缺少必要监管,才给不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供了空间。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对策

(一)有效塑造引领主体,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在校园环境中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引领者,引领主体自身的权威、职责、素养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效果密切相关。针对高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存在的主体领导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有效塑造引领主体。

一是树立媒体融合下引领主体的领导权威。高校党委作为高校各方面工作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对媒体融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认识到严守网络媒体意识形态阵地、掌握意识形态引领主动权的重要性,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引领力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强化领导意识,做好责任监督工作,通过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统筹,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合力。

二是明确媒体融合下引领主体的具体责任。高校党委宣传部需要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要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的变化及时健全相关职能机构的职责任务。高校授课教师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有意识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内容贯穿在课堂讲授之中,引导学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辅导员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引领工作,通过积极组织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三是提升媒体融合下引领主体的媒介素养。引领主体要顺应传播发展趋势,针对媒体融合传播的特点,改变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提高应对重大媒体舆论事件的速度与精准性,避免因处理滞后和不当而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产生不良影响,并注重及时运用融合媒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引领。

(二)合理设置引领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意识形态要具有引领力就要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具有吸引力。增强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关键就在于引领内容的设置。结合议程设置的理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设置引领内容。

一是科学设置媒体融合平台的议题。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对议题的安排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引导公众对事件或公众人物的意见和舆论走向。媒体融合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自我构建能力,议程的设置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判断。因此,高校为了达到更好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效果,可以通过议题的科学设置开展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二是合理安排媒体融合平台的内容。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高校必须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宣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高校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宣传培养自身的素养,提高对其他意识形态的鉴察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文化内容呈现的丰富多彩。此外,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内容,加强人文关怀。

三是生动表达媒体融合平台的语言。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是进行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依托。在媒体融合传播的环境下,面对激烈的用户竞争,高校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利用融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优势,通过“接地气”“有情义”的话语表达,吸引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受众的关注,使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合建设引领媒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聚合力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积极作用,注重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重要媒介,以此来展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聚合力。

一是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表达。媒体融合传播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被更多人所掌握创设了良好的条件,高校应该在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积极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表达,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并充分利用融媒体扩大其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有机结合,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展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力量。

二是支持优秀多样思想文化的呈现。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由封闭、半封闭与隔阂的状态转变为半开放、开放与相互交往的状态,过去的文化孤岛已经被文化多样所替代。因此,高校要顺应历史发展,增强包容意识,通过支持优秀多样思想文化的呈现来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养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引领作用。

三是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高校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要结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和必要的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念通过核心价值观念的传递走进学生内心,培养高校學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四)综合改善引领环境,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力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要想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持续担负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就要通过改善媒体环境来巩固媒体融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力。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完善平台建设。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巩固自身主导地位的过程,也是一个与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博弈的过程。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高校是否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因此,高校需要将媒体融合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并给予稳妥的经费保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媒体融合平台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净化平台环境。媒体融合平台的设置和运行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高校要建立健全技术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开展相关技术讲座和培训来增强高校信息技术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信息技术安全管理人员对先进技术的了解,提高运用最新技术来进行融媒体运营与监管的能力,避免因故步自封而落后于技术发展,影响融媒体平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推进。

其三,加强媒介教育,提升受众素养。在信息环境复杂的融媒体环境中高校有必要通过媒介教育,培养高校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建设性地使用融媒体资源。此外,高校在教育中要重视基本法律的普及,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等有关活动宣传网络媒介相关法规,并通过公布违反网络法律法规的典型情况来规范高校学生的媒介参与行为。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从宏观视角出发,全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现状和未来趋势,根据实际学情,结合信息技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有效应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各类挑战,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世南.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07):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张程.警惕“民主”陷阱[J].红旗文稿,2015,(16):16-18.

(责任编辑:郁有凯)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媒体融合高校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