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辉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汲取养分。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出发推进全员教育、分类教育、个体教育,实现大规模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要强调“和谐共生”的共同体意识,以教与学的互动推进师生双成长,以三全育人构筑“大思政”格局,以思政实践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要注重“精准性”的发展遵循,通过对象精准、过程精准、环境精准,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3-0003-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进行了系统阐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参照,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逻辑思路。
一、中国式現代化蕴含人本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处处彰显了人民性,如“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都蕴含了从人民出发的考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从人民出发来设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生为本”,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遵循相一致,都强调人的主体性。因此,高校要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关照每一位学生。
(一) 分类指导: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发展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规模巨大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规模学生群体中各式各样的学生类别需要得到不同的关注。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出发,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因材施教”理念,借鉴心理学中关于人格和核心素养的理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分类指导。学生“类别”是指包括不同学历(学制)、不同学科、不同综合素质等的学生群体种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不同类别学生的基础、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的效果提升大有裨益。实践证明,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成效在下降,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的教育形式是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德行的养成、体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决心,从而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
(二) 全员教育: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要公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关照到每一位学生,这体现在不同学生群体、同类群体的不同成长阶段,以及不同群体和不同阶段上的内容设计。在教育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是推动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的一种有益形式。朋辈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指导与帮扶上,也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诸多方面。朋辈之间“默契”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以及学习和生活现状,更容易使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学习和提高。而朋辈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是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发挥优秀学生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形式,可以推动广大同学提高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信心,强化信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挖掘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可学习、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推动学生群体整体共同提高,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 全面发展:学生个体的多维度提升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4]高校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可结合教授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展开,以理论探讨与实践体验推进学生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涵养正确的思想、理想与信念。高校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可结合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来开展,以自学、互动讨论学、听专家学者讲、学习笔记展示、学习心得撰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悟伟大实践中增强“四个自信”。高校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可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围绕节日、习俗、典故、文化作品与故事等,让学生在领略五千年文明中知礼义、明廉耻。高校提升学生的法治素质,可结合《学生手册》的学习、普法活动的开展,从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开始,让学生在遵纪守法的自觉中涵养法治意识、筑牢法治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共同体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环境。“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所展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生活方式,因为只有这种和谐共生的共同生活方式才能使人类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5]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共同体本身便存在,它伴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人的发展推动了共同体的发展,共同体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勾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描绘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体维度包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形成核心“两翼”,是为共同培养学生的共同体。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和教师,也不是相互脱节的,他们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目标一致的共同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良好实施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共同体意识是一致的,都体现着和谐共生的存在和发展。
(一) 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受体,和作为实施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密切的关系,是为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成效如何,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获得感,更要进一步关照学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双向互动成长”,形成良好的发展共同体。高校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出发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打动学生,教育的成效更好。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应当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统一、相一致。例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是多数大学生欠缺和需要提升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并不断开展实践创新和科学研究,因此形成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和所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切切实实能帮助到学生并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互动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平台作为支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基地等载体的设计和搭建,就是紧紧围绕学生,并以学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双向奔赴为目标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的内在要素,并以此“建立了以共促为导向的师生‘共成长发展模式”。[7]
(二) 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的教育。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中与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环节等联结在一起的。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协同好思政教育和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学科的发展和学者追求真理的故事能激励学生修习良好的品行,讲授党和国家对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视能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围绕课程教学与管理、学生指导与帮扶互通有无,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员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当其冲,但其他力量不容忽视。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每一次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与学生在事务性工作上的每一次交流,都是在管理和服务中影响和教育学生,传递着前瞻、负责、勤奋、耐心的优秀品质。
协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育人全过程。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联动起招生、入学、培养和就业等全学程,也要联动起思政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思想、讲奉献、讲团结,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也要合理规范地讲科学、讲知识、讲规律、讲逻辑。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方位布局。全方位布局思想政治教育,要一、二、三、四课堂融通。第一课堂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力量。第二课堂要增进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第三课堂要强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对学生德行、品行的锤炼。第四课堂要强化海外交流与学习对学生宽阔视野的培养,增进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如此,在四个课堂的融通中,高校推进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切实做到全员协同、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协同,真正落实“三全育人”,形成“大思政”格局。
(三) 赋能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方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在发展和实践中,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另一方面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步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改革、发展、突破。“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聚焦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斗争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定力和道德素质,造就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精准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8]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精准把握和阐释,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划了精准的路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步晚,唯有精准设定目标、精准规划路线、精准制定方案,方能赶上步伐、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立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和未来必然的要求和期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的实现需要借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准思维,“不够精准”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精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教育对象精准、教育过程精准和教育环境精准。
(一) 对象精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人、教育对象也是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考虑的就是人。精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考虑的就是人的精准、全员育人的精准。实现对象精准,其一是精准配备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等工作队伍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专业教师的积极作用,并加强各支队伍之间的协同与配合。而专职辅导员作为骨干力量,其专业化发展事关思政工作成效。精准设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是实现教育力量精准的重要路径。其二是精准把握学生成长需求。不同学生群体需有不同的教育指导。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侧重点的教育设计。相同就业规划、相同学习阶段下的学生也存在着性格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如何在面上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提下,注重分层分类分阶段地区分教育设计,并进一步关注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是实现对象精准的难点也是必须回应的突破点。
(二) 过程精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精心设计后的水到渠成,也是用心规划的点滴积累。实现过程精准,其一是精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既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匹配,也要回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一致的,都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推进教育内容的精准,可以围绕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设计相对应的内容。同时,围绕低中高不同年级进行进阶式、有针对性的教育设计,比如低年级侧重校史校情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中年级侧重理想信念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高年级侧重职业价值与感恩教育等。教育的内容设计,也需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宜,要充分把握网络原住民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充分发挥身边事、身边理的良好教育效果,以小切口“见微知著”达到“大思政”的目的。其二是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如理论学习理应包含“原原本本学”,而综合素质教育则更多地要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的教育形式。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也要与学生成长规律相适宜。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主观意见丰富,高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在教育者有意为之的实践体验中感悟、锻炼和提升。同时,要搭建专业性的教育载体和平台,如当前不少高校已经成立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等,便是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
(三) 环境精准:教育氛围与教育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所处的环境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管理者来实施、环境来造就、评价来推进。实现环境精准,其一是精准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营造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有利于高校推进学生在管理育人中提升责任感,推进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设计与实施始终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高校推进学生在文化育人中涵养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推进实现校园体育、美育、劳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有利于高校推进学生在网络育人中学会正确表达,树立清晰的是非观,推进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一。其二是精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被不断评估而趋向完善。而评价是否准确、到位、合理,是评价的精准性问题。推进精准评价,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获得感、教育者的成就感,以评估促提升。推进精准评价,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反馈,包括过程反馈和结果反馈,也要善于把握教育活动的参与人数、举办场次、满意度等定量结果。推进精准评价,要按不同类别、不同内容、不同阶段设置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和内容要素,同时也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22、23-24、22.
[3]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4]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03.
[5]闵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伦理旨归[J].道德与文明, 2022,(01):159-166.
[6]韩庆祥,张健.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逻辑”[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01):22-32.
[7]楼艳.德育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184.
(责任编辑:高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