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发工业研学课程,进行生产体验活动,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以家乡工业研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在厘清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出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的相关课程,使研学活动走向校本课程:确定活动议题,设计任务单、问题链,让问题成为联结研学活动和学科实践的纽带,增加研学的思维量;开发出体验、欣赏、探究等多种活动的实施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研学旅程,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工业研学;校本课程;跨学科实践
研学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是衔接校内与校外、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将研学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供给,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实现育人价值。但在开展研学的过程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活动热热闹闹,但学习浅尝辄止,与学科课程融合不深,研学“价值味”不浓。从研学活动走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开发成课程?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开发成课程?活动与课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我们为什么要把活动开发成课程?把活动开发成课程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开发出来的课程如何推广运用、改进完善?……不停地追问,不断地思考,笔者逐渐清晰了一条从研学活动走向校本课程的进阶路径:理论进阶—实践进阶—成果进阶。
一、理论进阶:厘清活动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观中有一种观点——课程即活动[1]。持这种课程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他认为学校课程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这种课程观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直接经验[3]、个人知识的形成,能够弥补学科课程教学的不足。但这种观点没有正确理解课程与活动的关系,把它们等同起来,有点绝对,不合时宜。
笔者认为,活动与课程既各有边界,又有共同交集,二者密不可分。活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1]。课程内容是静态的,但进程是动态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活动。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活动可以丰富课程资源,甚至可以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目前,学校活动种类繁多,有创建的、教学的、德育的、研学的、志愿服务的、综合实践的;有常态的,也有临时的;有主题鲜明的,也有主题相对模糊的。研学活动是每年必须开展的常态活动,也是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如果能把研学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就会避免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碎片化,提升活动质量,增加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发展。但如果把所有活动都开发成校本课程,则会加重教师负担,费时费力;也会增加学生负担,与“双减”精神相悖。因此,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需要开发成课程。只要重点抓住必须开展的常态活动,抓住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活动,抓住具有教育意义的重要活动,将它们开发成校本课程即可。
从研学活动走向校本课程,不是把活动和课程简单拼接,而是基于课程观建构研学活动,通过结构化、系列化的设计,实现活动内容课程化,再到课程内容活动化。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更是一个迭代升级的进阶过程。
二、实践进阶:探索活动到课程的路径
把研学活动上升为校本课程,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凭空臆造;需要依据课程的核心要素,从课程背景、目标、资源、内容、实施、评价等[4]主要方面对原来的活动进行重构。
(一)挖掘活动价值,重析背景与目标
1.追溯活动起因,重新提炼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普通高中阶段,应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生产劳动,注重从区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业生产的劳动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这是课程开发的大背景。
2021年,中央科教频道《解码科技史》栏目播放了《白银五千年》,讲述白银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济源成为该期节目的唯一实景拍摄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家乡工业的欲望。这是工业研学活动的起因。
家乡研学课程不是简单地彰显地方特色产业,而是通过研学活动促进学校课程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认识家乡,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是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济源是一座工业城市,且工业历史悠久。我们经过调查发现,57%的学生完全不知道济源是工业城市,53%的学生一提到济源工业就会联想到污染(如图1)。学生对家乡工业认知的盲区是课程开发的原动力。
2.挖掘育人价值,完善目标体系
工业研学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时代潮流,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工业发展成就,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实业报国、工业强国的爱国情怀。研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导,以厚植家国情怀为主线,使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现实生活,感悟知识的力量;进行工业生产体验,理解劳动价值;丰富职业体验,进行生涯规劃;采访劳动模范,传承工匠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见表1)。
(二)挖掘课程元素,重构资源与内容
1.选点布局,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原材料,是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资源越多越丰富,选择的余地就越大。活动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梳理家乡工业的课程资源,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其中,代表过去的是“五小工业”“五三一工程”等,代表现在的是有色金属产业、大型的本土冶炼企业等;代表未来的是白银城项目和“那些年小镇”、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等文旅融合产业。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程资源的关联性,思考家乡工业发展与愚公移山精神的关系,确定“开展工业研学·体悟新愚公精神”的研学主题,突出工业企业的实体线,蕴含愚公移山的精神线,明暗结合,虚实相间。
2.串线整合,扩展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对资源的取舍与整合,是解决“研什么”的问题。根据活动方位的变化,确定具体的研学线路。具体来说,要梳理每个研学点能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悟什么,确定研学的主要内容:参观冶炼企业,研工业历史,悟绿色发展;参观白银城项目,研未来产业,悟创新发展;参观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研三线建设,悟愚公精神。根据研学时间节点,对活动的类型、内容、导师等进行系统设计,形成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方案(见表2)。
(三)把握关键要素,重塑实施与评价
活动的实施和评价需要把握关键要素,重塑实施环节,在精选议题、设计问题链上下功夫;需要把握评价原则,重构评价流程,在设计评价量表、问卷调查上下功夫。
1.精选议题,问题驱动,让研学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
实施是研学课程的关键,是解决“怎么研”的问题。议题能够统领每个阶段的活动,让零散的活动有灵魂,有主线。以议题为引领设计系列活动,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等;设计任务单和问题链,把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增加研学的思维量;设计体验式、探究式和欣赏式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研中思,克服过去那种重旅行轻研学的倾向。
(1)参观冶炼企业,研工业历史,悟绿色发展
参观冶炼企业的活动议题是“探究冶炼之美,寻找企业成功发展的密码”,把课程类型定位为考察探究课。学生在参观济源某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后,尝试运用化学知识探究有色金属的冶炼之美,运用历史、政治、地理知识解读企业成功发展的密码,融合各学科知识,相互验证,共同完成议题规定的探究任务,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感悟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
决策说明活动:1987年豫光矿灯供不应求,销路极好,但企业却提出工业出城,扩建铅冶炼。有人认为搞铅冶炼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为什么要扩建铅冶炼?矿灯厂挣钱,为什么不扩建矿灯厂?假如您是厂长,请列出发言提纲,向员工解释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并用政治知识阐明观点。
政策论证活动:2003年济源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坚持向荒山要土地、要资源、要优势、要发展空间。假如您是部门负责人,请用地理知识论证其战略的正确性。
情境分析活动:厂史馆有“愚公移山、产业报国”八个大字,假如您是宣讲员,谈谈这八个大字入选厂史馆的理由。
科学实验活动:做“银针验毒”实验,思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成果宣讲活动:观察“双底吹”科技创新成果模型,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讲解其工作流程,制作一个简单明了的宣讲示意图,说明其创新点。
人物采访活动:采访管理人员、劳动模范、技术工人、企业员工等,听他们讲职业奋斗的故事,谈谈自己的生涯规划。
(2)参观白银城,研未来产业,悟创新发展
参观白银城项目的活动议题是“发现白银之美,展望产业项目未来之前景”,课程类型是欣赏体验课。参观白银饰品加工企业,让学生运用美术学科知识欣赏白银饰品的设计理念;参观白银城展厅,让学生运用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分析白银城项目与家乡白银冶炼企业之间的关系,理解产业链延伸的价值;让学生走进直播间,模拟体验直播带货,思考直播人员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体会企业在产品设计、产业布局、营销方式等方面的新做法,展望白银城项目未来之前景,理解创新发展的理念。
(3)参观教育基地,研三线建设,悟愚公精神
参观“那些年小镇”、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的活动议题是“欣赏转型之美,领悟愚公移山精神之精髓”,课程类型是欣赏探究课,让学生运用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欣赏三线建设中“五三一工程”遗留建筑群转型发展的成果,感悟文旅融合新发展理念;结合济源工业发展的成就,领悟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
【参观“那些年小镇”】
欣赏建筑:欣赏“老兵工酒店”,回味三线建设的火热场面;欣赏河对岸的农家小院群,坐南朝北,向阳花开,谷堆满仓,充满诗情画意。
党史记忆:学党史,追寻大山深处的历史记忆。
如果“那些年小镇”与当时的情景吻合,请你发挥想象,大胆阐述,这样的设计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希望。
设计意图:历史不仅需要求证,更需要丰富生动的想象。学生借助问题还原真实情境,结合历史背景,大胆猜想,合理推论,分析解释所看到的现象,理解当时人们对丰衣足食农家田园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法治社会的向往,对活在没有霸权、和平发展世界的向往。
【参观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
观赏建筑:欣赏基地的美丽风景。
听讲解:了解“五三一工程”的前世今生。
上微型团课:结合相关材料,理解“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岗哨上写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八个大字,对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历史思維解读现实问题,重读原著,思考出处,检索历史,分析当下,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其背景、内容、作用、价值等,把零碎的信息重构,形成自己内在的认知,增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
2.现场总结,即时评价,让研学活动与课程评价有效衔接
总结评价是解决“研得怎么样”的问题,在于即时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在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进行现场总结评价活动。运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运用才艺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背诵《愚公移山》文章,唱《愚公移山》歌曲,讲述愚公移山故事;运用有奖竞猜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愚公移山纪念日的由来;运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填写量表评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见表3);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研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能够深刻领悟愚公移山的精髓(不怕困難,敢想敢干,敢于斗争,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和愚公移山的精神(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是济源工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三、成果进阶:课程价值在活动中延伸
课程的价值在于内心的收获与感悟,在于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种收获不仅仅是一种难忘的记忆,还会转化为一种能力,一种素养,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考试中所遇到的新情境、新问题。如2021年湖南高考政治卷有这样一道题目:“某中学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活动,请你在以下三条研学线路中任选一条,根据所选线路拟定学习主题并说明活动意义,字数在150字左右。”如果学生深度参与过研学活动,碰到这样的问题,就不会觉得太陌生、太紧张,就不会无从下手、无话可说。
成果的推广在于分享交流、宣传带动,不能仅停留在研学经历上。研学结束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再次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对济源工业研学的可能性进行调研论证,形成“愚公故里的工业传奇——关于济源工业发展的研学报告”,在班级、学校多个层面进行汇报、交流,宣传研学成果,分享收获、感悟,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工业研学中,全面真实立体地了解家乡工业现状,讲好济源工业故事,成为济源工业的代言人。
成果的推广在于改进完善,向外辐射,不能仅停留在学校内部。把一个班级的考察探究活动提炼成济源市的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开发成济源市的精品研学课程,打磨成河南省的特色研学课程,扩大工业研学课程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校去工业研学。如开展“礼赞劳动·赋能成长”工业研学活动,与企业联手,共同完善原来开发的研学课程。
成果的应用在于直面问题、跨界助力,不能仅局限于教育圈。把学生的调研报告改进完善,转化成济源市政协提案,交到相关部门办理,让更多的部门去关注、去推动工业研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资源。
从活动走向课程,虽然只是一步之遥,但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善于把零散的活动进行系统化构建,实现活动内容课程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引领学生度过一段美好的教育旅程,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万伟. 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赵祥麟,王承绪. 杜威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任伟伟. 杜威“活动课程”理论述评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26-28.
[4]杨旭红,毛擘,马兹平. 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周彩珍)
【作者简介】田伟才,正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普通高中生产劳动多样态教育的实践研究”(GZYR20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