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历史故事,养人文情怀
——论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灵活运用

2023-10-31 15:41:51祖晓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陇海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师

■ 祖晓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陇海初级中学)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具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作用。历史学科具有人文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人们研究和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但是学生记忆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往往会交错在一起,不够清晰。而历史故事是以故事形态反应历史事件的载体,具有人文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特点,历史故事往往能细致、深刻地反映某一时期、某一人物或者某一政策的内涵,所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由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师要尝试灵活地运用历史故事,以此帮助学生高效了解历史,培养其独特的人文情怀。

一、借助故事趣味性,创设课堂氛围,激活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发展迅速,他们更倾向于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事物。而探索历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虽然教师往往会忽视其趣味性的特点,仅是按部就班地利用理论性的内容来授课,大大降低了历史课堂的效果,更磨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氛围入手,利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做好课前导入,用趣味的方式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参与课堂的动力。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为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经过了这个时期,中国逐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皆十分动荡。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对于后续历史进程的学习非常重要。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春秋时期的群雄争霸过程十分混乱,很难有条理地去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堂活动:

导入课题:同学们,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

1.随后教师出示史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引入:春秋时期有“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先后涌现了哪些著名的霸主呢?历史上称齐桓公为“春秋首霸”,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随后引入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成为齐桓公的故事,并讲述他如何提出“尊王室、信诸侯、安四境”的过程)

2.齐桓公登位过程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管仲、鲍叔牙。他们两个之间也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历史上称之为“管鲍之交”,我们来看看辅佐不同君主的他们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吧!

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学生的思绪就能跟随教师灵活深入,不仅能从整体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局面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过程,还能从辅佐君王的著名人物故事中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品德,由此就使历史课堂更为生动有趣,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全面地探索历史,学习历史。

二、借助故事具体性,开展课堂提问,激发深入思考

历史故事是依据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创编而成的,它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历史人物、历史政策和历史事件,具有详细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借助历史故事,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等,在历史故事渗透的基础上,历史中的人物变得更加鲜活,历史事件仿佛历历在目。所以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详细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的具体性特征,积极开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深入思考,从更深层挖掘出历史事件的特征和影响,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必然。

以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为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人对秦统一中国的故事有如此描述,极具气势。秦朝本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强大,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呢?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都是详细而丰富的,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也是艰辛且复杂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引入具体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这段的历史。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如下教学:

教师以教材开篇李白《古风》组诗中这首诗为引导,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

1.秦统一中国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秦王嬴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学生会从秦国强大的国力来分析,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秦国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从秦国的国力上理解它实现大一统的必然。)

2.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巩固它的统治?(教师引入“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真实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3.秦朝是一个极其短暂的王朝,仅仅持续了14年,在短暂的辉煌后,为什么会覆灭?(教师引入“焚书坑儒”“靳柯刺秦”等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寻找覆灭原因,解读历史。)

依据这样的历史问题,学生就能捕捉到不同阶段秦朝发生的真实故事,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中理解秦朝强大的原因、为中国大一统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最终秦朝因暴政而亡的历史必然,从而深刻地理解历史内涵,真切地感受历史进程。

三、借助故事关联性,组织探究活动,发展深度思维

历史发展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其他事件紧密关联。学生只有在了解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才能全面地剖析历史,了解历史的全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历史事物的关联性,用发展的眼光和关联的思维去理解历史。而历史故事又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串联起来,其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依据人物生平或时间追溯,学生就能顺畅地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各种事件,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利用历史故事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依据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在关联性的故事中挖掘历史,不断推动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以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为例,《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初中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到底是怎样形成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呢?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状况下,这三国又是怎样崛起的呢?这些都有待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去发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衰落都是有迹可循的,都与周围的环境、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如下探究活动,利用历史故事的关联性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1.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寻找有关三国人物的相关故事。(学生很快找到了“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众多的历史故事)

2.结合史料,思考著名的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

3.借助历史地图,了解三国的具体地理位置,探索三国鼎立的地理因素。

依据探究目标,学生在探索中通过分析和梳理就能发现各个历史故事中的关联,譬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都与诸葛亮有关,由此学生可以从诸葛亮的生平出发,依据人物线索,探索三国时期的历史史实,借助人物经历来梳理历史进程,这样学生就能在思考和探索中有明确的依据,培养出深度思维。

四、借助故事生动性,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文化认同

历史故事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在细致的故事描述中,学生往往能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形象,体会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感受到其中丰富的历史元素。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的生动性,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切实地体验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态度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追求,理解历史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认同。

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为例,唐朝时中国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的景象,而这与唐朝时期的文化和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追求和文学艺术都处于较高水平,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化作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开展如下教学:

1.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扬州大明寺的高僧鉴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东渡日本的目标,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你们知道鉴真东渡时经历了哪些磨难吗?(据此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2.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是真实的故事,他在取经道路上遇到哪些困难呢?借助地图思考并设计情境,展现玄奘西行的艰辛过程。

五、借助故事启发性,开展反思总结,提升历史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了解生活和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此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有较强的独立性,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极强的探索欲,与此同时,他们渴望了解人生、了解世界,是建立良好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而历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道理,是古人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总结,既体现了人们的人文追求,又体现了他们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情感,由此,历史故事具有良好的启发性,能从思想、情感上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历史故事的启发性特征,引导学生在探索历史故事时及时反思总结,从中获取良好的历史认知,不断提升自身历史素养。

以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教学为例,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所以北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宋朝汲取唐末的武将专横跋扈的教训,重文轻武,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全国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但重文轻武也有其弊端,其导致战斗力不足,这也为后来的亡国之路埋下了隐患。所以历史都是辩正的,具有两面性,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来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历史的利弊。例如按照如下思路进行教学:

以材料: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为依据,引入课程:

1.宋太祖为什么重文轻武?

2.这样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了解杨家将满门忠烈战死沙场的经过,并引导他们从中思考为什么杨家将被称为“杨无敌”,但还是在打击辽军的过程中牺牲。由此学生就会从杨家将本身以及政策等方面去考虑,从而深刻理解重文轻武政策所埋下的隐患。基于这样的故事,学生就能辩证地去看待历史,深入地分析总结,从而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六、借助故事拓展性,推进生活实践,拓宽历史视野

历史故事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而编写的,因而不仅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还足够详细、生动,因而能够很好地补充教材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过程。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讲述历史事件的故事,这又能让学生拓展历史视野,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剖析历史。由此可见,历史故事有一定的拓展性,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历史。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故事的这个特性,依托生活实践,让学生从多角度发掘历史,丰富历史的厚度,从而不断拓宽自身的历史视野,发展良好的历史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为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在长征中,红军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虽然有牺牲、有困难,但依旧一往无前。这是一段中华文明的血泪史,与我们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历史故事,用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拓展历史视野。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开展实践教学:

1.参观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探索红军长征前后在陕西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

2.依据这些故事,读一读长征历史,写下你的感想。

利用生活实践,学生能从真实的纪念馆中寻找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印记,从中找到历史教材中没有展现过的历史过程和画面,由此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和历史材料思考并表达感想,由此进一步深化了历史内容,促进了学生历史视野的发展。

总之,历史故事为严谨、厚重的历史课堂增添了几分趣味,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索故事来了解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中的人文内涵,无疑有效地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摆脱了对历史枯燥的刻板印象,而是用一种真切的故事体验和思考来了解历史长河中的人和物。这样不仅让学生提升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增强了历史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历史故事,抓住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具体性、关联性、生动性、启发性、拓展性,合理地将其融入历史教学活动中,以此推动历史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历史故事中发展出良好的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