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中学历史校本作业开发与实践研究

2023-10-31 15:41:51吴少军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省泉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读思达郑和状元

■ 吴少军(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省泉州市)

2014年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本质上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最终,学生可能会遗忘部分具体的知识,但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能力都会留下。

在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有赖于三个步骤:读、思、达,即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通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这一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认知发展的主体,强调在课堂将知识逐渐转化、内化为核心素养所力求的品格和能力。同时,近年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已然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

在这些背景下,笔者尝试按照“读、思、达”的教学法进行中学历史校本作业的开发、实践与再开发,以提高教学实效。

一、建构“读思达”教材分析模型,推进校本作业开发

“读思达”教材分析模型,可以总结为教师遵循阅读输入(认知输入)、思考内化(认知加工)、输出表达(认知输出)的认知发展规律而进行教材分析的新思路。校本作业是输出表达、知识迁移的结果,离不开教师对教材进行的系统、细致地阅读输入与思考内化。

教材精选了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主要包括文本、图片等形式,体现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充分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的先进、优秀文化。在阅读教材时,教师须了解课程标准,应围绕核心素养创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景或活动,并以校本作业的方式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

如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中“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一子目,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选取适合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真实体会。

笔者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央视纪录片《岁修》,了解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时遇到的种种难题,再鼓励学生探究、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学者哈里斯等人认为推动认知发展方面显得更为关键的不是环境中共同部分,而是每个人在环境中独享的那一部分。“读思达”教学法中的“达”,不仅是在学习(环境)后的信息输出、表达,更是分享,分享自己“独享”的那部分。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拓展、主动建构环境中独享的部分,进而推动认知发展,并实现成果共享,如此也有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和终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本课的校本作业如下:

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李冰把渠首建在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出山口,海拔为730米。成都平原从这里起,像一把扇子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徐徐展开,海拔逐渐降到430米。渠首高而灌区(灌溉区)低,这使得广阔的四川盆地得以实现自流灌溉。

——摘自央视纪录片《岁修》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简述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参考答案】

(1)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灌溉;防洪。

(2)都江堰利用自然条件(地势和河道),实现自流灌溉;都江堰能适时自行调节两江水量;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千秋,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读思达”教材分析模型,实现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挑选者、整合者和学生学习困惑的点拨者,使学科素养真正落地,使学习在课堂上高效展开。

二、立足核心素养,规范校本作业开发

“读思达”教学法下,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通过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基本步骤、流程,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校本作业的开发,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应更具逻辑性、创新性,也应更契合课程理念。

一般认为,时空观念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通过观察、分析有助于对历史解释的理解。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中,教材认为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这是教材新增加的表述,教师分析教材的难点在于如何化难为易,让七年级学生准确理解这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直观、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笔者在校本作业上,通过展现《元朝交通路线图》和《郑和航海路线图》,让学生在比对中找出航海路线的巨大不同,“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本课的校本作业如下:

材料一 元朝海外交通线,多次从刘家港出发,途径东南亚、南亚,沿着西亚海岸线,到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途径东南亚、抵达南亚(锡兰),随后或沿着海岸线到达西亚、红海及非洲东海岸,或从锡兰横渡印度洋直抵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大船有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船有1500吨左右。1492—1504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先后4次横渡大西洋,船队有3艘大船,最大120吨左右。1497—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先后2次横渡大西洋,船队有4艘船,最大船110吨左右。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有5艘船,最大船130吨左右,实现环球航行。

——摘编自张帆、李帆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开创的新航海路线。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参考答案】

(1)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或开创了从南亚锡兰岛到非洲东海岸的新航海路线)。

(2)特点:远航时间长(早)、次数多、规模大。

(3)郑和下西洋,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并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因此被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三、聚焦新《课标》,深化校本作业开发

课标的修订,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新《课标》凸显的变化,是深化校本作业开发的重要立足点。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中,教材在“相关史事”备注了“郑和船队能够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初一年学生刚学过“季风”不久,笔者在校本作业中尝试进行学科的融合。

本课的校本作业如下:

材料一 船方正若一木斛(方形量器),非风不能动。

——摘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二 东亚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地理气象学概念。

(2)小历同学认为,郑和下西洋最适合的时间是六七月份,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季风。

(2)判断:不同意。理由:每年六七月份,夏季偏南风盛行,适合郑和船队从西洋回到中国。郑和下西洋最合适的时间是盛行偏北风的冬季。

新《课标》建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主题的方式进行呈现。教师一方面以单元主题学习整合内容,另一方面须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整合,以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拓展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笔者在校本作业中,以开放式材料论述题的形式拓展学生思维,在作业评价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答案。

本课的校本作业如下:

材料 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16世纪“三角贸易出现”。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结束于1918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于1945年结束。1945年10月(二战后),联合国正式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日益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九年级)整理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史事,拟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史事1: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

史事2: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观点: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

论述:古代世界几大文明区域相对孤立闭塞。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美洲开始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两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结论: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它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四、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优化校本作业开发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读思达”教学法,聚焦学生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主张“精教细学”,即教师教要少而精,学生学要细而透。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选取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史料,搭建易于学生认知发展的“脚手架”,以此为基础进行校本作业设计开发。

如:七年级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教材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等方面叙述了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通过学习,学生更多是从经济层面了解这一过程。学生要学得透,除了经济这一思考维度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为此,校本作业以南北方状元人数的变化对比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脚手架”,旨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本课的校本作业如下:

材料 唐初至唐玄宗时期,北方高中状元人数有7人,南方仅有1人。唐末,北方状元人数24人,南方状元人数11人。宋代,北方状元人数8人,南方状元人数27人。明代,北方状元人数11人,南方状元人数78人。清代,北方状元人数11人,南方状元人数88人。

——根据王征《论我国古代状元产生分布的地域特点》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南方状元人数开始超过北方的朝代。

(2)有人认为,经济重心南移是导致南方状元人数超过北方的重要原因。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宋代。

(2)判断1:同意。

理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后完成。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文化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南方教育的发展。可见,导致南方状元人数超过北方的重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

判断2:不同意。

理由:中国古代南方状元人数不断增长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它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南方状元人数超过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3分)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引领、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推动认知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把工作做到化繁为简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立足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读思达”教学法进行教材分析和校本作业开发。通过校本作业的问题驱动,让学生“读得懂、学得透,说得好”,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猜你喜欢
读思达郑和状元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40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22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22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9年99期)2019-02-03 09:33:47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