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爰葓(江苏省连云港市班庄中心小学)
针对小学语言教学要求推动教学改革工作,除了强调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育人目标的调整之外,还要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问题,建立基于语言素质发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情感、文化解读语文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优化。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语言作为一种传输信息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但教师本身并不关注语言的引导性与传播性特点,导致学生难以感悟语言中的文化与情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可尝试开发多元语言互动机制,基于语言的交互性特点实施教学活动,在呈现语言感染力的同时优化教学。
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交流活动的重要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工作中,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平与语言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质量。重视基础语言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基于语言认知、语言应用、语言交际的视角实施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取更为宝贵的学习经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纯围绕着教材任务发力,教学要求单一,学生的语言应用效率与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为增强语言感染力,可以基于语言交流视角实施教学活动,针对语言的基本规则、用法、语态及语言环境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原则。如“在这等我,我去开车”与“等我一下,我去开车”的对比,虽然句子的结构相似,但二者表达出的情感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代表命令,后者代表嘱托,容易让听者产生不同的感想。增强语言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认知语言中的感情,理解情感与语言表达、环境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
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从表达方法来看,汉语都具有极为出色的美学价值。一方面,其关注语言本身的表达之美,从语言结构、词韵特征等角度展现语言当中的音律与情感之美,促使学习者对语言知识进行深度解读。另一方面,其将人文情感融入语言素材当中,通过语言的直观化表述、隐喻化表达实施教学工作,对学习者的各项语言技能展开强化训练,借由古诗、古文等材料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详略得当、对仗工整,是语言素材的独特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现代文学作品,还能够从古诗、古文等素材当中学习文言知识,解读语言的审美价值与教学功能,对语文知识展开新一轮的学习、探讨。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素养,从语言的对账、韵脚等角度入手,感受语言之美的独特表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解读语言当中的文化要素与基本表达技巧,可以挖掘学生审美、感知、探究的基础技能,深度优化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带动语言教学活动创新实施。
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要基于语言的表达特点展开教学交流工作,挖掘语言中的情感与表达技巧,促使小学生形成表达、感知、模仿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使其尝试主动挖掘语言知识。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尝试围绕着教材对语篇进行创新加工,在挖掘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促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表达的相关技巧,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认知。解读语言,尝试对语言交流活动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创新加工,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加工,以更为精简的语言展开表达,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多种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为例,围绕着“下雪了,小动物们在雪地上作画”这一主题,可以尝试借由更为精简的语言展开表达活动:白雪铺地,禽畜尽出,观其印迹,百般不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语言是难以理解的,此时,教师可围绕着文本《雪地里的小画家》展开教学活动,将文章中的情节与语言表达素材联系起来:白雪铺地:代表着下雪了;禽畜尽出:雪地里走来了一群“小画家”;观其足迹,百般不同:小鸡在地上画竹叶,小马在地上画月牙。在与原文进行对照之后,学生可以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文本,并对教师所给出的语言素材进行深度解读,挖掘语言素材中所包含的相关信息,进行更为高效的语言学习活动。提升语言的感染力要让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解读,感受语言的不同表达特点与魅力,在课堂上进行深度交流。
画面是增强语言感染力的有效元素,要借由语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对语文知识、教学内容与语言资源展开探究,必须关注多元化画面的呈现,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与学生展开语言交流:利用语言描述画面,在解读教材中的相关场景的同时实现高效教学,启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关注画面在语文交流中的重要育人价值,依靠语言构建画面,结合文本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对语言知识与教学内容展开探究。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司马光》的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可尝试对文学故事进行重新加工,将其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教师依靠语言呈现故事,如下所示:
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一个小孩子十分顽皮,竟然爬到假山上去了,这个小朋友大笑着:“你们谁能爬得这么高啊!”结果一不小心从假山上滑了下来,一下子摔进了假山旁边的水缸里,其他的小朋友吓坏了,哭喊着“有人掉进水里了!”“救人啊!”跑开了。这时,一个叫司马光的孩子站了出来……
在利用直白的语言展示故事之后,学生的脑海中将形成直观的画面,语文探究兴趣将被进一步调动起来:这个叫作司马光的孩子是如何帮助别人的?他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在提出问题之后,基于互动交流视角与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教师利用语言所构建的画面来解读语文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课文《司马光》中的表述与教师所给出的语言材料联系起来,对文本知识进行解读,尝试自主翻译古文素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脑海中的画面去感知语文知识,尝试独立解读文本。在增强语言感染力的过程中,直观的画面往往能够发挥出更为出色的教学功能,赋予学生感知、阅读、理解的基本语文学习能力。依靠语言构建画面,能够让学生深度挖掘语文知识,感受语言中的画面美与表达美,接纳语文教学活动。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除了建立基于学生认知的语文教学模式之外,还要尝试积极拓展教学范围,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优化开发,鼓励学生开口进行表达,以此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组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更为完善的互动交流模块,依靠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展现语言传递信息、分享情感的教育功能,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应用语言的同时形成更为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白鹅》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课前交流活动。教师以“白鹅”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想象一下,你所看见的白鹅都是什么样子的?在丰子恺先生笔下,白鹅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在提出互动问题之后,基于语言交流视角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修饰白鹅的特征,依靠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的搭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下所示:
1.白鹅可以说是村子里的“恶霸”了,它啪嗒啪嗒走在路上,哪怕是来了车也不会躲。有时候不仅不躲,还要伸长了脖子来咬你一口,非得把你赶到很远的地方去才行。
2.白鹅的脖子真柔软啊,它浮在水上,将脖子扭来扭去,时不时地低下头,是在寻找水里的虫子?还是在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
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基于生活经验的引导为学生创造画面,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延伸语文教学课堂。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文本资源进行解读,依靠语文交流活动描绘画面。针对文章中提到的“白鹅的高傲”的有关表述,可尝试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展现文章细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语言学习能力,使其形成更为优秀的语言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整合语文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灵感,让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达,可以有效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情感是点缀语文知识的关键性教学元素,也是提升语言的感染力的重要教学资源。要激发学生的语言交流热情,利用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必须强调学生之间的“共情”。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情感展示语言,在语言素材中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主动解读语文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感受语文知识的独特表达特点。以情感吸引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进行阅读交流,对关键性角色进行剖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速“共情”,理解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尝试将感情融入文本资源当中,对文本中的有关角色进行解读,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示儿》的教学为例,可以结合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渲染教学氛围的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古诗中的句子、情感进行深度解读,展现语言知识的独特魅力。“死去元知万事空”,人之将死,万事皆空,作者的内心是平静的,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挂念;“但悲不见九州同”,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不甘与悲凉:我之将死却看不见天下一统,实在惋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若是有朝一日天下一统,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前告诉我,让我得知这个消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基于情感培养视角理解文本资源,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解读、开发。在完成古诗词文本的鉴赏任务之后,引入对作者的点评活动: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在你的眼中,陆游是怎样的创作者?教师依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从爱国与才华两个角度入手,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榜样,解读有关角色身上的人文魅力。确定相应的互动对象,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语文知识,才能使语言表现出更强的感染力。
信息技术提升了资源的交换速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基于语言交流视角开发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在信息化教学模块的支撑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导入画面、视频、音频等资源,实现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借由信息技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度创新,挖掘课程中的相关信息技术资源,实现高效教学活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卫填海》的教学为例,如果单纯依靠语言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语言认知热情无法被调动起来。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利用视频材料导入教学任务。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有关精卫填海的短视频,开展语言交流活动:
浩瀚的东海之上,炎帝的女儿女娃乘船出游,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掀翻了女娃的小船。海洋浩荡,女娃最终淹没在万顷波涛之下。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她发现,海底白骨横陈:这些都是海上的渔夫、船夫,在大海的魔爪下丢掉了性命。女娃心有不甘,最终化作精卫,衔石取草,誓要填平东海。
直观的短视频将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表达热情被同步调动。教师可基于语言交流视角与学生进行互动:以短视频故事《精卫填海》为对象,尝试借由语言描绘《精卫填海》的有关故事,在课堂上展开语言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认知与语言分析能力。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不同的视角描绘“精卫”这一角色,赋予角色情感:从行为上看,她是一个敢于抗争的英雄;从精神上分析,她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精神的化身。在表达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有关角色进行评价,在互动的同时掌握语言表达技巧。选定教学主题,依靠现代技术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利用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进行互动,可以进一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提升语言的感染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利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在语言交流环节导入更多的情感与文化知识,则学生进行互动的欲望也会进一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要深度挖掘语言知识的构成要素,理解语言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深度挖掘语言知识。在交流中感知,在表达中互动,让语言发挥出优秀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