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共融视域下高职院校提质培优的实施路径与方法研究

2023-10-30 05:20陈四景李倩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陈四景 李倩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从“增量扩能”转向“提质培优”的实践阶段。在产教融合政策导向下,迫切需要开拓出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满足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立体化、多样性的育人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提质培优;产教共融;路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24

提质培优,就是从职业教育结构搭建、人才培养、治理体系3个方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从职业教育辨识度、满意度和知名度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样板和品牌。《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双高引擎”。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的环节;也意味着由“增量扩能”转向“提质培优”的实践阶段。

1 研究问题分析

产教共融的真正内涵应定位在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势能转化为助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在现有的社会责任催生下,产教融合模式受多重壁垒影响。

1.1 师资队伍现状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职院校一大瓶颈。第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面临“三失衡”,即硕博学历比例失衡、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双师结构失衡。第二,高职院校招优质人才难。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高水平科研人员在高职院校非常缺乏。很多职业院校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启动了“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校园招聘直通车”,“急需紧缺青年优秀人才”等招聘项目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但收效甚微。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国家高层次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第三,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尤其是在落实国家“稳就业”政策下,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来自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较大困难。第四,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流于形式。为积极响应国家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每年寒暑假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由于寒暑假占用教师自主支配时间、受家庭因素影响、教师联系企业困难、合作企业条件不够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种脱产或半脱产培养形式并没真正发挥作用,依然停留在试点阶段。

1.2 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人文素养的高低。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基础多样。

高职院校招生渠道主要通过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普通高考招生这3种模式。其中单独招生主要针对的是中等职业毕业生、普通中专、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退役士兵、社会人员等。学生生源基础的多样化,知识结构的不对称,给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带来一定困难。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基础农村偏多。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职学校共1.15万所、在校生超2800万人。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高职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近日,笔者以问卷的形式曾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500多名学生开展了生源基础的调查。据调查统计,85%的学生来自农村,只有5%的学生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职校生,由于受综合因素影响,比如离异、外出务工、忙于个体生意等,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忽略了这部分学生身心健康、自身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底蕴普遍浅薄问题。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政治基础知识薄弱。

在调查问卷里,笔者设置了有关学习情况的问题。有90%的学生高中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像政治、歷史这类人文性质的科目几乎都没学过;69%的学生听不懂高职公共政治课,且不感兴趣。这一现象说明,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存在较大困难,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合理搭建课程结构和提升治理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1.3 学校教育设施设备情况

一方面是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院校实训实践基地设备匮乏、简陋陈旧、场地不足等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认知深化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深入优化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实践中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制度建设不健全,治理机构尚不完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高学历的或优秀教师缺乏较好的发展平台,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使得部分优秀教师过早出现职业倦怠、安于现状、执行力差等问题。职业院校要想稳发展、高产出,就得着手解决这些潜在的内耗因素。

1.4 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状况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载体,其目标是利润,创造经济效益;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正是因目标的不同,导致校企双方脱轨,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各行其步”。如果说政府为高职教育发展是搭桥铺路,那么企业就是这条道路上的“加速器”和“润滑剂”。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要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在高职院校育人上,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欠缺深度合作,“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大有存在。所以,企业与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形成强度共振,就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建立一定的市场运行机制,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治理中。

2 探寻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提质培优背景下重要目标是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初显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丰富办学内涵,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变化同样折射出,高职教育必须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1 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优势互补

2.1.1 民办教育彰显自身优势

通过“宏远教育-综评查询系统”APP招生报名软件查询,山东省高职院校约有90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约60所,这符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于我國历史传统,大部分人对民办职业院校存有偏见。与公办职业院校相比,民办职业院校其实有很多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有自身办学特色,即所谓的“绝招”和“绝活”;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所谓的“订单教育”;重视学生职业资格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完善的“1+X”证书制度;就业方向和渠道更精准,充分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优势。

2.1.2 双方实现合作共处

公办高职教育与民办高职教育可形成资金链融通、人力资源链互通、企业产业链互通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使学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整合;二是有利于实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三是有利于达到“德技并修,促进就业,强化能力,因材施教”等多方面诉求的合作共处理念。

2.2 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驾驭课堂”的能力

现在的高职院校通过社会招聘考试招来的教师大部分是95后。时代背景的不同、家庭条件的影响,很多当代青年教师缺乏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的品质;因经验和能力不足,一些青年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教学资源整合、驾驭课堂、授课方式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绣花要得手绵巧”,教师的教学艺术、人格魅力、教学智慧、语言功底、教育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教育课堂的效果。“固本强基育英才”,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应该有一批素质精良、能打胜仗的教师团队。组建优质师资团队毕竟存在一定困难,但“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从企业中聘请管理经验和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构成双师型队伍;从民间挖掘自学成才、掌握地方特色技能的教师,形成样板和品牌专业;从高校引进理论学术深厚、真才实学的老师,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此外,在教师招聘方面,适当向社会有经验的应聘者倾斜,有利于节约教育资源成本,提高产出效果。

2.3 激发学生“工匠精神”、提升人文素质

“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2021年,“工匠精神”被纳入到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其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勇于创新等方面内容,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

2.3.1 注重德技并修,促进协调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但要多方面发展,而且要充分自由、协调地发展,失去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人。高职院校面对的是特殊的教育对象00后。这类学生在自我纪律约束上比较松散,在文化素养底蕴上比较浅薄,在追求知识能量上也略显不足。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是职业院校教育中最应该倡导和培育的宝贵精神。著名的职业教育思想家黄炎培曾提出,学校除了培养年轻学子正确的劳动观念,还须自己注重个人精神修养。为此,职业院校应该让学生“养成自律、自动、合作互助之优良习惯”。

2.3.2 听课制与考试制不容忽视

鉴于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怎样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和精益求精的品质?最常见的方式包括实训、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渠道。不过往往被人忽略且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听课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两种方式,不能只认为它们是应试教育的专利,然而更多情况下恰是这两种方式逐渐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忍耐力。如果一个学生听课都坐不住、考试都不认真对待,那么在将来的职业岗位又何谈敬业、专心致志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处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培育决不能忽视。

2.4 强化实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2.4.1 “三方育人”协同共建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作为庞大的经济实体,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取向。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高职教育培养人才需与之相适应。在双方利益调整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关起门来“造车”是不行的,要想真正发挥“职业”身份的作用,必须与企业用人需求标准相接轨,与国家发展要求相契合,与学生“要学到技术技能期望”相吻合。贫瘠的土壤栽培不出优质的参天大树。新格局、新发展、新时代下,需要国家、企业和职业院校协同共建用于“耕耘、施肥和栽培”的实训基地。

2.4.2 切实发挥实训实践基地作用

在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问卷中,问到“您希望学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回答,98%的学生选择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强化实训实践环节,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这两项。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实训实践、职业技能的提升有着强烈的诉求。当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诉求和职业技能需要时,学生就有可能出现迷茫和倦怠。为积极开发实训基地的重要价值,济宁技术学院创新组建了“教训中心”,即教研室、实训室、工作室进行“三体合一”,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将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自功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活力。

2.5 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2.5.1 完善校内自身运行机制

从管理学角度讲,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高职教育要实现“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实现从“增量扩能”要素驱动向“提质培优”创新驱动,就要全面深化治理结构改革。从经济学角度,高职院校应充分契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校企合作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最佳渠道。校企合作不是表面化、形式化,而是达到高效、深层次的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建设规模虽不大,但也应该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职院校不能包罗万象,但是应该具备的功能不能短缺。比如,专业的设置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培养人才规格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硬件设施配备是否齐全,资金投入是否到位,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平台运作是否顺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是否能起到激励与开发作用。

2.5.2 从招聘渠道寻找合作点

以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契合度为着力点,以山东济宁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企业招聘信息为例。经调查120家济宁的企业招聘信息,招聘的全部是小型的民营企业,招聘岗位最多的是“销售员”“内勤”“装配工”“电子商务”“人事专员”这类技术性较低的岗位;而“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汽修”之类的岗位一般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或外企单位。这些单位主要是委托人力资源公司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招聘,用人单位并不直接参与,这就降低了求职者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从这点出发,高职院校也应该主动寻求用人单位,除了与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合作外,还应积极主动与外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拓展多样化的就业渠道。

2.5.3 文化融通,催生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加速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进度。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入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企文化软实力育人作用。从长效合作机制出发,让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养成;用先进的职工典范催生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用现代企业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教师聘用和沟通交流上,本着“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目标,优化考核评价激励体制,完善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文化驱动机制。

3 运用科学方法构建育人机制

在提质培优实施路径研究中,要做到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整合、一般与特殊的相称。以刚柔相济、知行统一、点面结合、内外兼施等方法作为提质培优路径实施的系统方法,让显性职业教育与隐性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提质培优的功能。

3.1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不是提速扩能、搞大规模的业绩工程建设,而是要求治理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系统性。如果只是注重宏观形象,整齐划一,就有可能成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甚或成为“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小处着手,就是要求育人机制要夯实基本功、锤炼内在品质,增强内部生态机制的稳固性和缜密性;就是要求真抓落实、精准施策。如果忽视小处着手的方法,就有可能使高职教育成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影响高职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认可度。所以“头疼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式,已不适应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3.2 刚柔相济,点面结合

3.2.1 刚柔相济在本质上是指“德技并修”的育人方法

高職院校,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身份。既承担教学、科研的职责,又负有培养“德技并修”“大国工匠”的重任。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离开“德育”这一土壤,再高端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机制考验下,也会逐渐枯萎与凋谢。基于“人学转换”的科学理论,学术界一致主张在新时期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加大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充分理解人性基础,因为教育并非简单的文化传递,而是人格心灵的呼唤,是思想觉悟的唤醒。

3.2.2 点面结合注重的是整体与局部相统一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可以用“木桶理论(也称短板效应)”来阐释。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学会思考每一个短板之点,采用“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找出问题点。结合问题点,做到“三深入三关心”,即深入学生实际、深入教师教学实际、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教师教学及其发展情况、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只有善于掌握这些科学方法才会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3.3宏观主导,微观落实

3.3.1 重视国家顶层设计的宏观主导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企业、职业院校三体合一,开启了全方位育人模式。其中,国家顶层设计的宏观主导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为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12月5日,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文件中提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原则,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可见,校企联姻,离不开政府的牵线搭桥。

3.3.2 微观落实,实现“三位一体”互动效益价值

高职教育“单枪匹马”“闭门造车”般的育人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在协同育人理念上,都应倡导“一方积极主动寻求合作机会,另一方积极回应”。在国家宏观导向下,学校机构和企业组织作为微观主体,双方共同发力,秉承共生理念,共同立足服务人、服务经济、服务国家的原则,最终实现三方利益的互动效益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三位一体”潜在的互动效益价值链是不容忽视的。

4 结束语

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如今已到了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总体要求的关键阶段。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发展任务,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是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校企协同,产教共融的深入发展,高职教育由原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萌动,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枝繁叶茂”,已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巨大发展潜力,正所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参考文献

[1]黄燕.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8):34.

[2]第三场:介绍“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EB/OL].(20201208).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35/mtbd/202012/t20201209_504275.html.

[3]查吉德.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2):39.

[4]陈子季.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Z].20230313.

[5]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6]关于深化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

[7]喻忠恩.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8]沈壮海,王易.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S].20171205.

[10]谭雪梅.赢在共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案例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