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王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发展既是社会转型发展的目标诉求,又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创新氛围的改善不仅有助于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平台,而且有助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政府部门在“双创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通过创新创业启动资金投入以及发布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等,有效改善了国内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提供现行的创新创业机会的同时,充分发掘了潜在的创新创业增长点。尽管政府部门是“双创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外部保障[1],但全社会“双创”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高校中“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社会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双创”发展的现实诉求下,传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面临重大改革。对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而言,在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因此深化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既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宏观愿景[2]。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前提在于教育质量评价,从供给端来看,研究生个体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评价能够直接反映当前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培养思路的转变具有重要指导[3];从需求端来看,市场需求同样是指导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的反馈,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4]。因此,基于教育满意度与市场导向的现实背景,本论文重点探讨如何打造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力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几年来多数高校均开始重视研究生教育环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行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下,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和培育体系仍不尽如人意,在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的满意度和市场化导向还需要进一步强化[5]。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提升研究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能够有效提升其在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在当前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重点增强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技能培训等,以期提升研究生职业发展创新能力。然而,这一教育思路忽视了研究生个体对于教育模式的满意度评价。事实上,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的自觉性,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离不开研究生个体对教育模式的认可和接受,即研究生本身对于教育模式是否满意[6]。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针对研究生创新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并搭建了丰富的实训平台,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技能提升和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但普遍忽视了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对于现行教育模式的满意度和接受度,致使部分研究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各类创新教育的阶段。
一方面,当前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课程安排中缺乏多学科融合,这会导致产学协同驱动下的教育机制“后继乏力”。尽管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针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开设一系列课程,同时积极建设各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然而高校“双创”教育硬件改善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产学协同模块建设却相对落后,缺乏产学协同支持的创新教育往往会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有限,理论创新知识与实际创新能力脱节,远远达不到市场导向的创新教育初衷[7]。另一方面,高校创新课程设置缺乏互动和融合,从而造成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与创新前沿知识接触的机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内,部分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眼光仅仅停留在现有的专业结构,从而造成整体创新思维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较差。
现有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仍以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为主,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而学生自身的灵活性、主观性和应变性则被严重忽略。事实上,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研究生个体自发性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提升的关键在于培养兴趣,而当前的“填鸭式”教学和跟随性学习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创新效果[8]。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条件的保障。当前,仍有部分高校受限于办学条件,尚未能针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全面的课程,与之配套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或网络实训平台等亦明显不足,从而造成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缺乏综合能力提升和创新历练的平台[9]。还有部分高校仍未能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忽略市场导向的作用,而是“闭门造车”,仅仅关注研究生理论技能的提升,这同样造成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匮乏。
基于上述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发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考虑研究生个体的教育满意度,又要兼顾市场导向下的创新型人才要求。据此,本文提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应以提升个体满意度、激发创新意识为基础,以完善创新平台、改善外部创新教育环境为保障,通过优化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等提升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实际创新能力。具体地讲,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如下: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自我提升、导师引领以及学校培养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而“双创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思路,即是如何协同多元主体的作用并开辟出长效稳健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研究生满意度导向,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基础。自身创新理论扎实且富有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往往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学生,提升创新教育的现实成效。基于市场导向,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第二课堂课程开设、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创新项目活动以及校企联合培养等。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所需要的创新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才能保证创新教育与现实需求相互匹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要清楚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创新型人才,即明确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全面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应是“双创型”研究生人才的最基本特征,其往往具有自发性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创新功底,能够有效地组织、引领和协调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在市场导向下,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还能够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充分结合,掌握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在市场中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较强,能够基于自身的综合能力有效管控创新活动。整体而言,满意度和市场导向下的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能够兼顾理论知识创新和职业技能创新,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取决于研究生自身的自我发展和学习机制。教育满意度的提高会激励研究生个体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为提高教育满意度,高校既需要教育过程中的“放权”,充分尊重研究生自身的专业选择和兴趣爱好,并进一步体现在个人的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中,又需要进一步改革教育管理体系,避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而是强化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进行柔性管理。同时,高校还需要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市场导向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需要结合现实的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安排、丰富学科设计并拓展多元化的创新教育模式。其一,强化专业学习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坚持扎实的理论教学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其二,强化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培养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实现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升;其三,借鉴国外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搭建综合性的创新实践平台,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复合模块,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现阶段创新型人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不断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的学习互动,通过问题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和启迪式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促进研究生课堂角色由跟随者向合作者和实践者转变。同时,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导师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为内容。此外,创新教学的地点应突破教室,创新活动应该置于更丰富的场景之中,包括各类实训平台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具体而言,导师可以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及“实战”教学等拓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现实案例为支撑,或者将研究生充分带入到案例的虚拟环境中,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事实上,当前多数高校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均采用第二课堂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通过吸引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积极参与双创赛事,使之在竞赛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在校内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如依托创新实践课等开展短期的创业活动。显然,第二课堂的开展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为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在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可以进一步丰富“双创活动”,如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为保障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强化校企合作,开辟用于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实践基地或创新实验室,围绕研究生创业内容和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外创业市场。
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支持,当前各高校均建设有创客空间社团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服务平台,这一方面能够为研究生创新项目提供技术帮助和专家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研究生自身与外界专家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其专业化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市场,因此需要基于企业服务平台了解市场信息,了解产品经营状况,并依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改善产品或服务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