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宏波 蒋毓慧
摘 要: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政治信任是评估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四个重要指标。考察“重要他人”对政治认同的实际影响及其差异性,有利于全面审视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整体向好,“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存在鲜明特点和显著差异。高校应努力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重视并发挥家庭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中的重要价值,有效激发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积极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合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重要他人;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1-0063-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研究”(项目编号:DFYLL-2020070)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认同既是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指标,也是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效的重要维度。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基于普遍的学术共识,我们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作为评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四个重要维度。从学界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上的现状把握、成因解析、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但有关研究普遍忽视或忽略了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关于“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证研究极不充分。
因此,笔者尝试将“重要他人”概念引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评估,探究“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其差异性,以期为推进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而获得的。在观察学习中,“重要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1]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内学者顾明远指出,“重要他人”指的是对个体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即对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师、父母、朋辈群体等。[2]“重要他人”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性因素之一,受到了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有学者指出,“重要他人”对学生的行為规范社会化,人格特质社会化等具有重大影响。[3]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道德社会化[4]、个体态度和行为选择等均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对大学生而言,“重要他人”同样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状况受到同辈群体的显著影响。[5]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家庭、教师和同辈群体会影响人文学科学生的学术志趣形成。[6]不同类型的“重要他人”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同的。有学者认为偶像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价值方面。[7]
对大学生而言,父母、教师、朋辈群体以及网络大V等均有可能构成其“重要他人”。[8]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来看,政治认同是个体、家庭、学校、网络、朋辈群体等多种行动主体互构的结果。[9]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子女内化的价值观念。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制度认同具有基础性作用。[10]尽管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与父母的相处时间逐渐变少,但父母长期以来的教育对子女社会化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对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的获取,政治情感引导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群体。与朋辈群体的交流互动,对青少年政治知识、政治参与等政治心理与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11]“网络大V”的言行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并内化为大学生在网络中流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群体环境中,由于群体压力,大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合群倾向,表现出和朋辈群体、“网络大V”相一致的政治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父母等长辈、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等六大类群体是大学生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这些“重要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重要他人”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上述讨论分析,我们在整体把握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基础上,考察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的影响以及差异性,从而评估“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三、调查概况与变量测量
(一)调查概况
笔者基于科学的调研方案,在全国范围内,以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近百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腾讯问卷”发放5000份调查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0.4%。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
(二)变量测量
笔者使用自编的政治认同量表,采取李克特式五点计分制,每个项目赋予1-5分,分数越高表明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越高。该量表的KMO值为0.907,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显著,说明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分析法抽取主成分,最终抽取4个主成分,分别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72%,表明这4个主成分可以较好地解释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调查内容。其中,4个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34、0.925、0.858、0.864。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较高,表明调研数据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关状况。
对“重要他人”影响的测量,通过设问“您更愿意与哪种角色的‘重要他人谈论政治相关的话题?”“您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主要受哪种角色的‘重要他人的影响?”“对您理解、判断政治问题或事件,影响最大的是哪种角色的‘重要他人?”“当对于时事政治的评判观点有出入时,您最倾向于相信谁?”以及“哪种角色的‘重要他人的政治参与行为对大学生影响更大?”等问题予以考察。笔者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父母及其他长辈”“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六个选项分别赋值为1-6,求得所选结果的平均值,再根据均值最接近哪个数值,得出哪种角色的“重要他人”影响最大。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整体状况
经统计分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整体状况良好。在政治认知方面,平均值得分為4.12分(SD=0.72),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认知且个体之间差异不大。在政治情感方面,平均值得分为4.63分(SD=0.60),标准差远小于0.8,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十分积极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小。在政治参与方面,平均值为3.91(SD=0.84),表明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意愿较强但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在政治信任方面,平均值为3.85(SD=0.76),表明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官员的信任度较高。
通过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政治信任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在0.41-0.59之间(P<0.001)。这表明大学生政治认知程度与其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度、政治信任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政治情感越积极,其政治参与度也越高,政治信任度也随之提高。同样,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提高显著促进其政治信任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和政治信任是一个有机关联的作用过程。
(二)“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其差异性
为分析不同角色“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我们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政治信任以及政治认同为因变量,将六种角色的“重要他人”处理为哑变量,以辅导员作为参照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为验证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以“重要他人”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等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1.“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从回归系数看,思政课教师、父母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其中,思政课教师的回归系数最大,这表明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最大。专业课教师、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可以看出,与辅导员相比,专业课教师、朋辈群体与“网络大V”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较小。如表1所示。
在分析不同角色对大学生总体政治认同影响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不同角色对政治认同四个维度的影响及其差异性。
2.“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分析
在政治认知方面,思政课教师的影响最突出。具体来看,在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与认同方面,受访者中6.0%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10.5%表示主要受辅导员影响,8.3%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7.6%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影响的分别占9.1%和58.5%。在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方面,7.8%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12.9%表示主要受辅导员影响,13.8%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6.7%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是12.1%和46.7%。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的“重要他人”按影响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父母、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和朋辈群体。
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影响大学生政治认知的“重要他人”中,思政课教师的回归系数最大,为0.617(P<0.01),父母、专业课教师、朋辈群体、“网络大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8、-0.156、-0.224和-0.387(P<0.05),表明与辅导员相比,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更大,其他角色“重要他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根据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角色“重要他人”与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等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从性别来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父母对女生政治认知的影响更大,辅导员和朋辈群体对男生政治认知的影响更显著。从年级来看,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群体、父母对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力在降低,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受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影响。从政治面貌来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对党员群体政治认知的影响更大,“网络大V”、朋辈群体对非党员群体影响更大。
3.“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分析
在政治情感方面,父母和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均较为突出。数据显示,在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方面,9.5%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10.5%表示主要受辅导员影响,34.7%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11.6%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0.1%和23.6%。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方面,15.6%表示主要受辅导员影响,26.6%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13.9%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影响,26.5%表示主要受思政课教师影响,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影响的分别占8.9%和8.5%。在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方面,5.9%表示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11.5%表示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28.5%表示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表示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3.3%和 28.3%。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的“重要他人”,按影响力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依次为父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和朋辈群体,其中父母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形成与影响最突出。
就“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和思政课教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05和0.251(P<0.05),朋辈群体、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26、-0.121和-0.212(P<0.05),说明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父母的影响最大。
同样,不同角色“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程度会因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等不同因素而差异显著。从性别来看,教师群体对女生的政治情感影响更为显著,朋辈群体对男生的政治情感影响更为显著。从年级来看,从大一到大四,思政课教师和父母对政治情感的影响越来越小,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政治面貌来看,思政课教师对政治情感的影响在党员群体中更突出,非党员群体更容易受“网络大V”和朋辈群体以及辅导员的影响。
4.“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分析
就政治参与而言,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的影响最显著,朋辈群体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更显著。对于线下政治参与,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按照影响力由低到高排序,依次分别为专业课教师(12.3%)、朋辈群体(12.9%)、“网络大V”(14.3%)、父母或其他长辈(21.3%)、思政课教师(34.9%)。对于网络政治参与,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按照影响大小由低到高排序,依次分别为专业课教师(10.4%)、思政课教师(23.7%)、“网络大V”(24.9%)、朋辈群体(26.7%)。综合比较来看,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思政课教师的影响较大。大學生网络政治参与,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的影响更为突出。
以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为因变量,六类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后发现,思政课教师和父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1和0.115(P<0.01),专业课教师、朋辈群体、“网络大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2、0.185和0.175(P<0.05),表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朋辈群体、父母和“网络大V”对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的影响与辅导员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再从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影响最大。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结果来看,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51和0.068,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更为显著。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因性别、学科、政治面貌等不同因素而差异显著。从性别来看,男生的政治参与更容易受朋辈群体影响,女生的政治参与更容易受思政课教师和“网络大V”的影响。从年级看,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政治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低年级的学生群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对其政治参与影响较大;对高年级的学生群体而言,朋辈群体和“网络大V”的影响更为突出。从政治面貌来看,教师群体对党员群体的政治参与影响更显著,父母与朋辈群体对非党员群体的政治参与影响更大。
5.“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分析
在政治信任方面,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思政课教师的影响最突出。关于政治制度信任的调查,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的占7.7%,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的占14.7%,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的占18.1%,主要受辅导员影响的占15.7%,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8.6%和35.2%。关于政府部门信任的调查,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的占8.1%,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的占14.5%,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的占18.3%,主要受辅导员影响的占14.1%,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0.6%和34.4%。关于政府官员信任的调查,主要受朋辈群体影响的占9.5%,主要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的占15.3%,主要受“网络大V”影响的占20.9%,主要受辅导员影响的占16.4%,主要受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占7.5%和30.4%。综合来看,对大学生政治信任影响最大的是思政课教师,同时,“网络大V”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的“重要他人”中,思政课教师和“网络大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49和0.265(P<0.01),父母、朋辈群体和专业课教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9、-0.114和-0.163(P<0.05),表明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又以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最大。
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角色的重要他人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会因性别、年级、学科等不同因素而差异显著。从性别来看,思政课教师和“网络大V”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力在女生中较为突出,朋辈群体的影响力在男生中更为突出。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重要他人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存在典型差异。大一学生容易受教师群体的影响,大四学生受朋辈群体影响最大。从政治面貌来看,教师群体对党员群体的政治信任的影响力较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基于大学生基本统计特征对其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和政治信任的差异分析和整体描述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男生的政治认知度和政治信任度略低于女生,但政治参与度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度、政治信任度不断提高。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群众),其政治认知度、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度、政治信任度依次递减。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度更高,但其政治情感度低于农村生源大学生。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的政治认知度越高,政治情感越积极,政治信任度也越高。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正向作用。
第二,从“重要他人”来看,我们有如下结论。一是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信任影响最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认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二是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更突出。由于大学生群体经常性地进行群体间的交往与互动,大多数人的行为类型趋于从众,朋辈群体的政治参与行为会促进自身的政治参与。三是家长本身所固有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产生影响。其中,以军人家庭、党员家庭最为明显。四是“网络大V”对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大众传媒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网络大V”在各种媒体平台发表的言论,他们的政治立场,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及引导,很容易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形象及方针政策的认同,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
(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更加突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改变原先以灌输为主的方法,探索多种灵活有效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通过在课堂中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交流的平台,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学习政治理论。同时,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也应该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利用学习强国APP、百度贴吧、微信群、QQ群等应用程序建立线上学习平台,通过线上政治理论学习,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诉求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使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能自觉地理解、认同和践行,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其二,高校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情感形成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分析了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不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减弱,而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加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末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12]学校应重视家庭教育在政治情感形成中的启蒙与导向地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政治情感形成中的优势条件。
其三,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而理性的政治参与。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进而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范围。广泛利用主题党日团日、党校团校、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等载体,围绕焦点政治话题或事件,鼓励大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政治表达力和政治判断力,拓展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重点培养核心人物,引导朋辈群体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营造有利的政治参与氛围,发挥他们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朋辈群体中的影响力,提高朋辈群体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提升政治信任水平,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其四,高校要高度重视发挥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将大众传媒作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渠道和生动课堂,始终强调正面宣传为主,以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唱响主旋律,千方百计创设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传播有意义、有价值的主流声音,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462.
[3]张玲.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4]孔祥渊.重要他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学视角[J].中国德育,2012,(02):48-51.
[5]李国武.重要他人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0,(05):1-11+94.
[6]沈裕挺,沈文钦,刘斌.人文学科学生的学术志趣是怎么形成的[J].教育学术月刊,2019,(03):37-46.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5-247.
[8]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36.
[9]吴鲁平,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8.
[10]董海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制度认同的影响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5,(07): 103-107.
[11]M E, J ?. Family talk, peer talk and young peoples civic orien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3,(3):294-308.
[1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44.
(责任编辑:黄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