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3-10-29 12:15张燕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旧知教学活动核心

张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教学育人的终极目标,也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既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某项特定的数学能力,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与数学思维的全面总结,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也带来了新挑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顺应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适应于自己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顺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趋势,引导学生取得全面成长与进步。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展开,详细论述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提出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让小学数学迎来新发展。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与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与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优秀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做一道题、理解一个知识点,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促进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基于此,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核心素养的培育顺应当前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充分的自主性与完整性,让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在学习实践中树立数学意识,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想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唯分论”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小学数学呈现“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容易让学生形成功利性的学习理念,将“提分”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而难以享受学习的完整过程。除此之外,这种应试化的教育策略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会做题却不会应用,在学习活动中难以举一反三,没有对知识形成真正认识与理解。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入理解,从而灵活有效地解决课堂与生活中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更是他们展开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填鸭式”教学与“一言堂”屡见不鲜。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充分理解并把握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特点,遵循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状态改变,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学习才会有动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够切实地发生在教学实践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数学教师往往将关注点全部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方面,并没有为学生的实践应用留下足够的空间,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灵活应用,这一状况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违背,也与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不符。基于此,教师应当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活动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数学—生活—数学”的思想认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让课堂效率得到优化,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提升。

(三)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核心素养涵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切勿操之过急,要根据学生的發展规律与学习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找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在难点与重点处设置可供学生攀爬的学习支架,以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升。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一)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升,比起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更容易从实践活动与具象化的场景中吸收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在概念理解与知识落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然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功能,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并落实,为学生搭建起一条沟通抽象概念与具象理解的思维桥梁。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学生学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对立体图形接触的较少,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有待提高,因此难以深度理解所学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模拟长方体与正方体各个面的展开图,通过人机交互,为学生展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分解过程,最终向学生呈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演示活动中形成直观的感受与清晰明确的认知,形成“由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理解与记忆,感受到学习数学规律的奇妙,促进思维能力显著提升。

(二)结合生活情境,实现“学”“用”结合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用”分离一直是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数学学科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与实践价值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与积极影响,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深刻理解。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结合生活情境,实现“学”与“用”的巧妙结合。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这一内容为例,百分数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父母一同逛超市,并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帮助父母计算每一样打折的商品究竟便宜了多少钱。这项任务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三)增加实践机会,深化数学思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将知识“填鸭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或一个知识要点,却很难形成深刻的数学思想。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自由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学生学到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部分教师会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开门见山地为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方式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提升。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如何不借助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并为学生提供圆形模具及绳子等工具。经过思考,学生很快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将绳子缠绕在圆形模具上,并在重合点做好标记,绳子上两个重合点的距离便是圆的周长。这种方法本质上是等价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的提升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要想真正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教师就应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四)结合新知和旧知,提升推理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应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投入知识探究与学习环节,鼓励学生分析和推理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推理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忽略新知与旧知的内在关联,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深入性与连续性,不利于推理素养的逐步提升。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旧知作为新知的学习起点,让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衔接与构建。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本单元学生学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回顾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找出其中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思考不难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都与“底”和“高”有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猜测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改成梯形,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推断梯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教学策略将新知与旧知巧妙连接在一起,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促进学生推理能力与素养的切实提高,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

(五)创设教学情境,让数感生活化

数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当从低年级做起,然而低年级学生处于数学系统化学习的初级阶段,面对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难以独立地获得数学信息。基于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数感培养的必要策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试着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在学习、感知与问题解决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建立起数与运算的认知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避免教学情境形式化,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搭建可供攀登的学习支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在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出示班集体照,并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数一数班级中的人数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全校同学做课间操时的排列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与估数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切实感受1000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能够从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将数抽象出去,又从抽象的数回到实践中,从而進一步体会数的含义,形成数的概念,数感逐渐形成。再如,教师还可以准备1000张A4纸以及10张100元的人民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为什么同样是1000,它们的厚度却不相同呢?”通过这样直观的展示,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深化对计算单位“千”的理解。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大趋势,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妙用生活情境、增加实践机会,结合新知与旧知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提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获得综合能力的显著发展。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旧知教学活动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岁末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英语教学中旧知对新知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