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金课”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10-29 18:52邓芳芳
教育观察 2023年23期
关键词:金课精品课程一流

李 娜,邓芳芳

(1.广西艺术学院教务处,广西南宁,530022;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0)

课程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教育部以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为抓手,于2003—2017年先后启动实施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项目,累计评选出国家级本科精品系列课程5619门,有效带动了本科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后,教育部启动国家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掀起了五类“金课”建设热潮,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标准迭代升级。在这一背景下,打造艺术“金课”既符合了新时代本科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满足了新时代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是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举措。因此,地方艺术院校应认识到当前“金课”建设的现实问题与不足,明晰“金课”建设的核心理念,为新时代本科课程的开发、应用与共享提供指导。

一、现实困境

“金课”是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时代产物,精品课程建设的传统模式对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影响不可忽视。回顾与反思精品系列课程项目实施情况,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艺术“金课”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开发数量不占优势

统计2003—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级系列精品课程立批数据发现:2003—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2536门,艺术类65门;2011—2017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1923门,艺术类3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本科)1160门,艺术类63门。截至2019年3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公开的艺术类课程数量仅64门,后续上线的艺术类精品开放课程也只有91门。在长达15年的国家级精品系列课程建设中,艺术类课程数量占比不足3%,在线资源数量整体不占优势。这反映出艺术类优质课程建设的形态和共享程度相对受限,课程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有待加大。

(二)课程应用及后期建设不足

相关研究指出,已建的国家级精品系列课程应用状况堪忧,如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不佳、对教学改革的示范效应不足、辐射影响力普遍偏低等。[1]本课题组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艺术类国家精品系列课程也同样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申报前,通常是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积极合作制作课程;获批后,教学团队很少更新课程资源,也未将资源投放到教学中运行,后期维护几乎为零。这些问题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机制存在短板,尤其是缺乏对课程建设过程与应用影响的跟踪与评价。因此,如何推动课程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艺术“金课”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学习的挑战度亟待提升

课程教学浅表化问题长期影响着本科教育水平与质量的提升。[2]虽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打造一流、优质的示范性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也的确取得显著成效,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建设情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3]本课题组抽取某高校国家级、省级、校级艺术类精品系列课程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这些课程方案设计、课堂教学视频表现出以教材、教师、教室为焦点的“老三中心”模式,教学内容主要是教知识、教技法,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讲、学生听,艺术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创新性不够。

二、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理念先行。基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现实问题的考察,地方艺术院校在“金课”建设中必须打破旧有模式,树立新理念,研制新机制,加强课程管理与评价的常态化建设。因此,回归课程育人属性,明确艺术“金课”的核心理念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金课”建设的根本遵循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将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紧扣学生主体需求、兴趣、学习特征,通过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4]其根本是围绕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三维度,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5]基于此,艺术“金课”建设的逻辑起点应聚焦学生成长,关注学生从目标建构、过程设计、质量评价的全链条。教师既要掌握学生主体发展方向,引导个性化学习方式,也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从而监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两性一度”:“金课”建设的核心标准

比较分析2003年以来国家级各类课程评审指标、建设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成果发现,课程迭代进程体现出三个特点:逐渐弱化教学条件和资源权重,提高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比重,加强教学管理指标监测。[6]“两性一度”成为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转型的重要标尺。[7]相较于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在课程建设类型、否决性指标、三级观测维度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呈现出一流课程建设的多样性、严格性和挑战性。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评审指标为例,涉及课程目标15分、教学团队15分、课程内容20分、教与学发生改变15分,评价拓展深化15分、改革行之有效20分,强调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注重课程设计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同时,一流课程评审指标中添加了学生学习投入,并将学习成效作为重要的观测点,突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师生互动性,考核评价方式更趋多元化、现代化和全面化。新一轮课程建设对教与学的过程管理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更加重视线上课程、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和挑战度有所上升。

三、机制设计

新时代艺术院校“金课”建设要秉持学生本位的教育观和“两性一度”的课程质量观,既要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也需符合艺术专业技能教育与学理教育的特点,围绕“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来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搭建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功能的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机制。以广西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课题组结合研究与实践,通过分析艺术类精品课程向“金课”建设转型的特点,从课程遴选、设计、制作、运用发布到共享等流程实施艺术院校“金课”建设项目。

(一)全面加强课程规划与设计

根据已有的传统精品课程建设与效益分析,我校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按照课程性质、课程类别、教学团队来构思课程分类建设机制,建立课程遴选标准,着重在通识课程、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及行业特色课程中打造了校长精品示范课、名师名家示范课、中青年骨干教师优质课,逐步开发实践性和跨学科性较强的课程。2019—2022年,我校先后策划建设在线课程、校级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校级“金课”5批次,共计建设了百门优课,为后续一流专业和课程申报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全线跟踪课程开发与制作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我校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聚焦“两性一度”设计“金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考核及评价等,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开发思路。全线跟踪立项课程的开发与制作,组织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培训,协助课程教学团队梳理课程结构,做好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视频、演示文稿、教学课件、课程公告、测验作业与考试试题等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校外第三方技术团队,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发了集图片、音乐、艺术品、影像等教学资料为一体的资源库,增强了艺术类“金课”美学体验和互动,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感。

(三)全力推动课程发布与共享

依托中国大学慕课网发布和推广课程,促进课程在线教学,并通过大数据运行服务实现有效监控;依托智慧教室搭建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以SPOC方式实现课程资源的校内应用与共享,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同时,联合兄弟院校和社会技术力量,共同建设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如与广西大学积极开展合作,将建成的课程同时发布在“八桂学堂”高校课程联盟后,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的推广,助力广西高校美育发展。

(四)系统保障课程应用与推广

从制度指导、资金支持、平台构建、团队打造、绩效激励等方面,逐步完善课程管理配套工作,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确保课程可持续发展。我校先后六次立项课程建设项目,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出台《广西艺术学院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广西艺术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有效带动艺术专业教师开发线上线下课程的积极性,为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培育了一批校级优质课程资源。

(五)科学评价机制建构与运行

为保障课程建设质量,我校基于CIPP评价模型,针对艺术类课程开发和实施管理,探索“金课”评价机制。具体围绕课程实施的四个环节进行系统架构。[8]第一个环节是背景评价,主要对课程的来源、地位、作用、目标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为课程开发提供依据。第二个环节是输入评价,主要针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对照国家标准评价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资源建设等要素。第三个环节是过程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课堂组织、信息技术、学生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监控情况进行评价。第四个环节是结果评价,主要是针对知识、技能、素养“三维一体”的隐性评价和学习成果作品的显性评价以及推广应用成效评价。该评价框架可对已建课程进行内容评价、应用评价、效果与影响评价等,以保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质量和有效运行,促进课程建设优化和课程共享。目前,该框架为遴选推荐自治区级、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全面实施课程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实施建议

课程建设标准从“精”转向“金”,反映了课程内涵的持续深化,符合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要求。艺术院校应遵循“金课”建设理念,以课程思政为总纲,以“两性一度”为标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重点,以线上线下混合为样态,积极打造示范课程,逐步开展课程改革,帮助专业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改革,切实推动艺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结合我校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课程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深刻认识“金课”育人理念,解决好课程建设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着力健全课程育人与课程建设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校在探索“金课”建设路径中,出台《广西艺术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遴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加大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上的资金与教育资源配套投入,切实发挥课程思政行动对“金课”开发、建设与管理的全面引领。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我校近三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2门,自治区级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举办“崇德尚艺学史明理”主题课程思政成果展、广艺金课微展、“忆湘江颂百年”湘江战役主题作品展等。这些集中体现了我校教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体、深度挖掘“金课”思政育人元素的实践成果。

(二)推动教学理念更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准确把握“金课”教学理念的转向,全面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努力将“精品”课程建设成“金课”。一是坚持成果导向,完善目标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和自由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目标,加强教学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二是以“两性一度”为基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在充分考虑艺术生主体特征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性,合理设置有挑战度的课程内容,分类引导基础班的学生打牢地基、卓越班的学生提高能力。三是重视学生学习投入度,合理安排线上线下自主学习任务,鼓励支持校内外艺术创作项目,激发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四是严格教学管理,引导师生利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做好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工作,动态辅助教学改革与学业任务的调整。

(三)搭建在线教学平台,打造优质“金课”资源

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优势,建设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通过自建和引用等多种渠道,分类上线课程,推动课程创新改革。依托多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借助“超星”、中国大学慕课等载体,为授课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持,逐步推进课程教学信息化。通过自建、升级、引入等方式,实现微课系列、综合性网络课程、特色性示范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移动固定”互融互补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坚持分类建设,以示范性课程建设为样板,深入促进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虚拟仿真等课程的开发。截至目前,课题组协同教学单位专业团队开发、建设了近百门课程,其中校级主导建设有广告创意基础、微电影制作基础、绘本创作、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等21门在线课程。目前已经获得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4门,自治区级一流线上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线下课程17门,自治区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12门,自治区一流社会实践课程2门。

(四)完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保障技术和质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把控课程建设的“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环节,完善艺术院校“金课”从生成到使用推广的一体化评价机制。围绕“两性一度”标准,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效果为中心,召开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在线课程等专题讲座与培训,引导教师强化课堂教学设计。近三年,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能力培训覆盖面达到90%以上。在课程开发与建设基础上,加强赛教融合、以赛促教,组织优秀教学团队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支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遴选推荐“金课”教学团队的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自治区级奖项达到33项。

综上所述,新时代艺术“金课”建设,实质就是要增加课程内涵建设,真正抓好课程理念、教与学能力、教学制度三个方面的改革。[9]一是加快理念更新,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作为“金课”建设的根本遵循,从学生学习、学生发展的需求侧等方面设计课程,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供有效保障。将“两性一度”作为打造“金课”的核心标尺,聚焦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设计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加强教与学过程的监控,严把学生学习成效。二是加快机制创新,强化课程质量评价,针对课程生成与推广使用的四个环节,构建完善的艺术“金课”评价体系,对已建课程要定期做好应用评价、效果与影响评价,保障课程建设质量。三是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促进课程开放共享。各级艺术类一流课程要真正投入专业教学场域,以人才培养成效检验课程建设效果。同时,对中小学美育、社会美育具有艺术通识教育功能的课程,更应该广泛推广,为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金课精品课程一流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关注一流学科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