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混合式思政课获得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2023-10-29 18:52:51谭海英范琳琳
教育观察 2023年23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师

谭海英,范琳琳,黄 聪

(广西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28)

一、引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新常态,学生的获得感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目前,学界关于获得感还没有统一界定,但普遍认为获得感是基于获取某种利益产生的正向评价和满足感,是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思政课获得感因其课程性质而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需要基于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而体验获得感。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结构,构建了基于四个维度的获得感:知识维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价值观维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能力维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怀维度,爱党、爱国、爱家、爱社会主义,实现爱家、爱国、胸怀天下有机统一。本文基于这四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

二、研究背景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通过高级检索发现,2020年以来对“混合式思政课”“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呈井喷式发展,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涉及“混合式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仅有26项。因为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大面积运用是在2020年开始的,所以关于混合式思政课获得感的相关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更少。因此,深入分析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加强中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组编制了“广西高校混合式思政课获得感学生调查问卷”,对广西5所本科高校展开调研。该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集学生信息,统计高校开设混合式思政课的情况;第二部分,调查混合式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方法如下:一是问卷调查,通过网络问卷发布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共收回555份有效问卷;二是深度访谈,通过电话交流和实地走访调查了17名学生,并深入调研高校思政课堂的听课情况,全面了解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应用和学生获得感的真实状况。

三、数据分析

(一)开设情况

了解混合式思政课开设情况是进一步调查学生获得感的前提与基础。调研发现,5所高校中经常开展混合式思政课的只有3所,其中有2所高校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常态化制度化是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思政课日常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中体现线上线下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教学测评体现线上线下教学成绩占比,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涵盖线上与线下两大板块,教学手段突出线上线下两种途径。

(二)学生获得感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按照知识维度、价值观维度、能力维度、情怀维度四个方面分析混合式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现状。

1.知识获得感明显

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教学你的收获”调查中,75.50%的学生表示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收获了理论知识,59.46%的学生表示对世情、国情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经过访谈了解到,这与采用混合式教学有很大关系。一是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了信息化、现代化特征,这对生活在读屏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更有亲切感和吸引力,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二是线上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反复学习。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没听懂但又没有主动请教老师的情况下,大多会选择课后自己反复听、反复学。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新的教学方式为思政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党史故事、时代英模、社会热点等信息及时上传到学习平台。这些资源由教师精心挑选,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明确,为学生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2.价值观获得感有一定提升

有的学生不善于在现实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生活态度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学习和线上讨论,这些学生收获了肯定,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在J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线上学习平台上,有学生根据身边发生的现象在线上发布“对于饭堂的占座行为,大家有什么看法”的讨论,从334条回答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这一现象一致持否定态度,认为占座是不正确、错误、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大学生要用道德自我约束,换位思考,互相谅解”。对课堂上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而言,“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更受欢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线上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交流方式,专门的交流社区便于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有助于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讨如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综合能力获得感提升明显

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完成线上学习内容情况”题目的数据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来说,65.95%的学生能认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8.11%的学生表示如果课前不能完成,也会在课后主动完成。线上学习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学习力。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如在J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针对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的内容,在线上平台发起“中国式过马路,你觉得如何从法律上、制度上扭转这种现象”的讨论。学生从完善国家法律和地方规章制度,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宣传交通知识,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严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管理部门也需要反思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回答。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场域,这有益于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法治素养、法治思维和道德素质的认识。最后,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学生表示,在完成作业、上传作业到学习平台的过程中学会了制作PPT、录制视频、拍摄微电影、上传资料等技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参与感,认为“有参与才有获得”。

4.情怀涵养获得感不明显

从实际调研结果看,可能是受限于思政课的课程定性和传统习惯,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思政课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渠道,可以将线上技术应用于线下课堂呈现,为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提供更多便利。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介体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充分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融合,运用情境模拟、沙盘演练、情景再现等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升级为一场“视听盛宴”和“体验盛宴”,用技术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亲和力和感染力。[1]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育内容展示得更有深度、教育形式更丰富、教学互动更生动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存在问题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教学相比,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在提升学生获得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动态性等。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这些显性层面的获得感明显高于价值观和情怀培养隐性层面的获得感,但在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方面表现在浅层阶段,深层理论知识和高阶能力获得感颇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混合式思政课的有效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与主体的获得意愿、获得能力和思政课有效供给紧密相连。因此,提高学生获得感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握混合式思政课教学规律,更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有效供给。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遭遇困境,深层次矛盾日渐凸显,成为提高学生获得感的阻碍。

(一)建设发展不充分

混合式思政课的建设涉及师资、技术、资源、资金、组织制度等要素,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绝不是一个思政课教师能单独完成的。但在调研中发现,高校混合式思政课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建设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设主体单枪匹马。混合式思政课建设缺乏团队,往往只有一位教师孤军奋战,导致混合式思政课建设难以在质量提升、线上网络平台开发、价值观引领等方面取得预期效果。二是课程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缺乏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新意识。即便在同一所高校,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运用也仅限于部分课程或者部分教师,且对线下教学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线上教学,加上没有实现课堂翻转,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有限。三是教学内容发展不充分。线上与线下两个教学场域的内容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但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线上内容与线下课堂的教学内容缺乏优化,目标与分工不明确,同质性较高,且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四是后期保障和完善不到位。由于课程建设主体力量单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限,教师对线上平台功能的运用基本停留在布置作业、上传教辅视频、上网课等。教学视频更新、学生网络学习数据分析、线上评价体系建构、线上师生互动等功能未得到合理运用,线上平台建设、线上与线下有效衔接也因为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某些方面支持不足,导致后期保障不足。

(二)教学观念落后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使用已有几年,但混合式教学观念未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部分教师依然把混合式教学看作特殊时期采用的特殊教学形态,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替代,未能正确认识到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时代思政课改革的趋势。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师在形式上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实质上与传统教学形成了时空错位,未能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的优势。

(三)媒介素养不足

媒介技术赋能思政课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混合式思政课需要通过媒介技术,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带来教学观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但从调研现状来看,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强,特别是在利用媒介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助力教学评价、促进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实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方面比较欠缺。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不适应新常态,会直接影响混合式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质量,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师生关系的互动,进而影响混合式思政课理论性和思想性、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实现,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性。

(四)教学方法不当

传统的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思政课堂,混合式思政课的新常态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获得感成色更足,必须提高学生参与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互动教学、情境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应当成为新常态下主要的教学方式。项目组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传统的理论讲授仍然是新常态下的主导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不足、情境式教学薄弱,学生仍以被动学习为主,学生在价值观和情怀方面的获得感显得不足。虽然混合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获取资源,但是教师缺乏线上线下的混合思维、协同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导致线上与线下不能精准对接,存在“两张皮”现象。这进一步加大了学生获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难度。

(五)学生参与度不够

有参与才有获得。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参与教学、提升综合能力打开了新的世界,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大多数学生表示认可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直接决定着思政课获得的量和质。但项目组深入思政课堂发现,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有限,课堂上的抬头率、点头率不高,课堂互动不够积极。课后学生参与线上平台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规定学习内容以外的线上活动不太关注。总体上说,学生的主动获取意识和获取能力比较薄弱。

五、提升策略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为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改革与适应。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更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协同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共同发力。

(一)加强有效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第一,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力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扎实推进“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的工作要求[3],建立健全混合式思政课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组建由资深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混合式思政课建设教学团队,形成混合式思政课建设合力。第二,转变教学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正确认识混合式思政课新常态的时代境遇和发展趋势,重视线上教学在新形势下的育人作用,转变教学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吁和要求。“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高校应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混合式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制定学校混合式思政课建设方案,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师资力量贯彻落实,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各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为混合式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有效供给提供保障。

(二)提高供给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5]混合式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应当把握好混合式思政课建设全局和线上线下两个局部,立足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动态管理线上平台,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始终围绕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八个相统一”,把握好混合式思政课的“变”与“不变”。运用混合思维、协同思维提高混合式思政课供给质量。

一是在教学大纲上体现混合式。将线上教学的目的、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纳入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大纲,为混合式思政课的建设提供方向。

二是在内容设计上实行混合式。坚持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精心设计线上线下教学,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优势,立足各门思政课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专业特点,有效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线上教学可以认知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可以重难点答疑解惑为主,寓价值观引领和情怀塑造于知识传授中。线上线下相辅相成,打造高质量云端课堂和终生难忘的线下课堂。

三是教学方法上做实混合式。课上通过问题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把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4]混合式思政课要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形式创新的基础上坚持思政课政治性导向,体现理论性、思想性特征,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帮助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方法与混合式思政课新常态的适应度。

四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是混合式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需全面认识到,融媒体时代中教与学的关系由先教后学逐渐向先学后教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正在消解。重构能够适应新常态的教师角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意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融入思政课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主动适应和对接混合式思政课对学生中心的要求。最后,重构混合式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将话语传播理念由强势、灌输转向浸润、启发,将话语传播方式由独白转为互动,传播环境由封闭转为开放。[6]

(三)提高学生获得能力

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是提高学生获得能力的心理基础。混合式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提高学生获得感,只是为提高学生获得感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归根到底,都同人类的需要有关,都在满足需要的驱动中进行。[7]这就需要在供给侧发力,用新技术推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变革,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教师要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为学生答疑解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对思政课充满期待。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但不等于要搞填鸭式的硬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施教的对象,更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应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能动地进行自我教育。[8]自我教育需要有科学的学习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既是教学的新常态,也是学习的新常态。学生需要从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主动寻找适合新常态的混合式学习方法。学生既要善于利用线上网络,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源,也要善于参与课堂教学,获得思政课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将线上线下不同时空的学习成果有机结合,获得较为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成长为能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高学生参与度是实践路径。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情感方面有所收获。

六、结语

混合式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做保障,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学生混合式思政课获得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混合式思政课供给侧和需求主体协同发力;转变教学观念,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学设计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实现混合式;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媒介素养,适应线上角色,赋能线上角色,不断增强混合式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把握学生获得的心理基础、实践路径和基本条件,构建提高学生获得能力的基本框架,助推学生提高混合式思政课获得感。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