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品格教育“三三”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3-10-29 15:57:15黄艳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三三品格立德

●黄艳

一、立德树人凸显品格教育新生态

国家将立德树人放在核心和首要位置,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为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等一系列的文件,修订了《幼儿园工作指导规程》,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基铸魂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幼儿品格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幼儿期间开展有效的品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树立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三三”模式架构品格教育新路径

为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实做细,幼儿园对幼儿品格教育进行有序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出幼儿品格教育“三三”模式,通过三个尊重、三重合力、三种策略,让幼儿品格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

(一)“三尊重”助力幼儿品格内生

1.尊重天性,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

在活动中,教师做到尊重幼儿天性,让他们自由发现、探索和学习,逐渐形成自信、乐观、开朗、善良的良好品质。如针对不同儿童对“勇敢”有不同的看法——“独自攀爬高高的壁垒是勇敢、挑战不可能是勇敢”等,形成了“勇敢北辰星”班级小课程,引发了幼儿对勇敢的调查、讨论,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2.尊重差异,给孩子一份欣赏

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正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幼儿园里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幼儿在行为上、学习上都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既有认知方式的不同,也有学习习惯的不同,还有家庭环境带给的与人交往的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差异、习惯的不同,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给孩子一份欣赏,让他们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形成优良品格,成为热爱生活、快乐生活、富于个性的人,成为他自己独特的样子。

如我们协同家长、社区,通过专家讲座、老师支招、家长助学,让家长深入了解我们的教育方法,达成教育共识。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进校园、走进社区、研学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家长教育策略,运用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教师教育反思等方式,再次调整教师教育策略,为幼儿品格教育形成统一的大环境,让幼儿独特之处得到充分尊重,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悦纳自我、自然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品格、发展身心。

3.尊重情感,给孩子一个回应

老师们做到了“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能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和问题,支持幼儿的每一个学习”。通过看见幼儿、听见幼儿、信赖幼儿、支持幼儿,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幼儿分享、友善、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具体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倾听、理解、尊重幼儿的情感表达,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第二,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鼓励幼儿给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让他们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分享情感的重要性和美好。第三,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情感表达,学会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例如大班的鹦鹉饲养员竞选活动,孩子们从喜欢鹦鹉到想要亲自养护鹦鹉,再到为养护鹦鹉做计划、找方法,让同伴投自己的票,他们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而老师所做的只是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的行动进行支持和引导。这样的活动,既顺应了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又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信的品格。

(二)“三合力”助推品格教育发展

1.合教师之力

教师的力量就是智慧的力量。为提升教师品格教育能力,我园采用四结合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经验传授相结合,个人钻研与传帮带相结合,观摩与示范相结合),分阶段、有步骤地纵深推进。幼儿园引领教师围绕“幼儿品格教育生活化”主题,开展了以研促研、以研促教、以研促成长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文献研究、课题组现场“对对碰”研讨、“品格教育线上学习”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了教师职业素养,丰富了教师品格教育的策略。

2.合家、社之力

家、社的力量就是团结的力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与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儿童未来发展路上,幼儿园教育急切需要这一群教育合伙人的支持与帮助。在品格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幼儿园从社会、家长、自然三层面入手,采用参观、体验、效仿等方式支持儿童观察、操作与游戏,实现儿童品格成长。

在社会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组织师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拓宽幼儿视野,拓展其生活空间,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感受社会规则,掌握社会行为,学会独立与合作,体验社会情感,明白社会责任,巩固内化已有的知识。

在家园合力的建设中,家长担任客座老师与幼儿互动,或参与活动与孩子同乐,或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家长开放日、亲子电影展、亲子阅读会等,家长在走进教育、走进课程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校园教育活动开展意义的理解,更为学校教育在家庭中的延伸提供了充分的支持,通过家长的引领、幼儿的效仿和身体力行,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助推了他们坚韧、自信品格的成长。

大自然是活教材。教师们在无数次的自然课堂里,看到幼儿优良品格的逐渐形成。幼儿园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探索资源,激励儿童深入观察、认真操作、自由游戏,在游历、领略与践行过程中,培养幼儿友善合作的品格。

3.合同盟之力

同盟的力量就是热爱的力。幼儿园在“遵从幼儿天性回归教育本真”的办园理念下,充分学习利用其他资源,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参观等方式,在理论支撑、专家引领、同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运用园级、组级、班级的三阶式科研方法,激励教师内化专业知识、优化教育策略、提升专业素养,为成为儿童品格成长路上坚定、专业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三合力”让相同能力的教师互相影响,不同能力的教师带动成长。通过家、园、社协同教育,打破了儿童学习资源的局限性,改变了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实现了师幼、家园、幼幼之间智慧共享、知识共通、共同成长,让品格教育在幼儿的心中发芽生长。

(三)三策略见证品格之花绽放

在品格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提炼出幼儿园品格教育生活化实施的“锻”“社”“立”三字教育策略。

1.锻:是指锻炼身体,锤炼品格

我们通过组织幼儿对材料一物多玩、多物多玩,对场地班级活动的分时段、分小组开展,引导幼儿进行体能锻炼,在此过程中,锤炼幼儿的心智,塑造幼儿的品格。

由于幼儿园地处市区商务中心,占地面积仅有3亩左右,设有12个年龄班,存在着人多地少的予盾,为了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保证幼儿每天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做到每天有品质的锻炼,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养成终身热爱运动的习惯,幼儿园提出了“小空间大体能”户外活动理念,综合考虑幼儿体能特殊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体特点,科学规划,巧妙利用身边的各种现有材料,分时段、分场地组织开展体能锻炼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展体能,养成健康的体魄和乐观、向上、勇敢、互助、自信的优良品质。

2.社:即社会实践,浸润品格

我们引导幼儿走进真实的社会场景,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探索出幼儿园品格教育生活化实施五模式,即“生活感知+情感觉察+角色扮演+混龄互助+实际练习”,进而全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其终身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例如在沉浸式的“中医馆”活动中,孩子们专注地体验自己的角色,发现问题能与同伴沟通、交流、合作,主动去解决问题,在友善的互动中,不断完善整个游戏。这不仅启蒙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萌发他们对我国传统中医的热爱,更促使了他们优良道德品格的形成。

3.立:自理自立,养成品格

幼儿园依照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愉悦性”“差异性”“刺激、结合性”三大原则,通过“帮—引—学”“学习—学会—主动”“善做—乐助”的“三阶式”研究方法,以及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的“三结合”操作方式,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格。如“夏风集市”活动有孩子源于生活经验的自主游戏,也有由学习到生活的自然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孩子在对集市的规划中都在贡献着自己的想法,面对困难,他们学会了相互协商、共同讨论,一起解决问题,自主、独立等品格也在逐渐形成。总之,在此类活动中,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根据他们的需要,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体验生活、仔细观察、主动学习,在真实的游戏中收获品格的成长。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三三”模式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点探索,虽然收到了实效,但还需继续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幼儿园将进一步优化“三三”模式,更好地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策略,继续凝聚多方资源,让良好品格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使幼儿的生命闪亮绽放。

猜你喜欢
三三品格立德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运用“三三”工作法激发支部工作活力
注重党员“三三”品牌建设 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报道看浙报集团媒体融合的“三三”路径
中国记者(2016年2期)2016-05-25 17: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