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融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甄别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都很有意义。通过综合观察和概括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所形成的教学场景,常见的课堂教学样态有以下三种。
第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样态——不合格的教师表现。
“照本宣科”不一定是照着书本一字一句地念,其真实内涵是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有效地接受和处理教学(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是传统落后“填鸭式”教学弊端的主要表现,导致学生收获少并产生厌倦,是最不能容忍的教学表现。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教学内容;二是不能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加工成学生能够接受的样子,其实质是自己都没有懂,自然达不到目的。
第二,“传授”式教学样态——初步合格教师的表现。
“传授”就是日常教学中常说的“过手”,其核心是教师能够“设法”让学生掌握教学(教材)的内容。“传授”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其表现是“我懂我会的能让你也懂也会”。在这种样态中,教师能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但还不是优秀教师。
“传授”的要害是“教法”。“教法”有一定的标准,也有灵活性,所谓“教无定法”。合乎学生的实际、合乎教学内容(教材)的实际、合乎教师自身的实际是判断教法是否恰当的三大指标。研究教法应该是学校教研活动(包括听课评课)的主要内容,但要注意避免“东施效颦”式的盲目模仿。
第三,“启发”式教学样态——优秀教师的表现。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从教学的结果来看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的要超过教师所提供的。启发最能体现教学的本质,是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表现,体现了他们的素养和能力。
的确,受教学时间、空间和自身水平的局限,学生即使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所有教学内容也不过如此,都是很有限的,学生通过启发所获得的远远超过这些。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所提供的叠加学生头脑中已经具有的,通过激励和碰撞所产生的难以计量的教学成果才是教学真正要达到的目标。启发的本质和效果就是源于上述过程所产生的“倍增效应”,它也是当前“课改”的追求。
启发的过程和结果是通过“教学相长”实现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发展证明自己,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发展自己,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是“共同发展”关系。好教师不与学生分高低,不过分挑剔学生;好学生也不必过分计较教师,我们提倡新的“蜡烛赞”——教师在点燃和照亮学生的同时也点燃和照亮了自己。
当然这三种样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交织出现,其表现不会“泾渭分明”。通过对三种样态的研究既可以让它们作为教师评价和继续教育的标杆,教师也可以依此设计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