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3-10-28 08:05张涛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26期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小针刀

张涛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5月—2021年5月于龙岩市中医院行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予以牵拉联合推拿疗法,观察组则予以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治疗。评估对比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症状评分、颈部残障指数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残障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残障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经筋理论指导小针刀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感,改善症状及残障指数情况,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小针刀; 经筋理论

中图分类号:R681.5+5;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6-010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6.034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临床常见疼痛疾病之一,其病因在于人体神经根部承受异常压力或刺激后出现的根性痛感[1]。据调查显示,骨髓异常突出、增长是导致压迫和刺激性疼痛的主要因素,若患者在短时间内未得到及时救治,其痛感还会进一步加重,进而限制患者颈部活动能力[2]。目前,临床在治疗神经性根型颈椎病时多采用非手术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刀治疗和理疗。传统推拿、牵拉等方式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的治疗效果逐渐得到肯定[3]。为进一步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龙岩市中医院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评估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经筋疗法治疗该症临床疗效的专项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于龙岩市中医院行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7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5.45±4.22)岁;病程0.02~8年,平均(0.03±6.54)年。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5.41±4.21)岁;病程0.04~8年,平均(0.04±6.78)年。诊断标准依据《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4]中描述:具有麻木、疼痛等典型神经根性症状,且症状区域为神经根支配区;影像学检查神经根呈受压状,神经根范围内出现增生、骨赘、椎间孔狭窄情况,颈椎呈退行性改变;压颈、颈部及臂丛牵拉检测结果为阳性。

纳入标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病历完整;无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严重缺损。

排除标准:意识模糊、精神障碍或有精神病史者;骨质疏松、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研究前,由涉及医师针对患者与其家属予以涵盖治疗行为、预期结果等内容的全面医疗诠释,基于患者及其家属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内容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牵拉联合推拿疗法,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6  kg、15°牵引力线,重牵1.5 min,轻牵1 min,牵引后推拿治疗。医生放松患者肩部,依次按压大椎、风池、颈夹脊、外关、后溪等部位,20 min/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予以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的经筋疗法,依据经筋理论,在患肢经筋及对应的颈椎节段找到阳性反应点即筋结病灶点,严格外科消毒处理后应用4号针刀执行针刀闭合性手术处理,具体操作如下。寻找并标记阳性反应点,保持刀口线与矢状面45°刺入针刀,就关节突关节骨面处调整刀口线方向,继续寻找关节突关节缝隙,小幅度提刀(2 mm)至关节囊表面,继续切割至骨面以松解关节突关节囊,出针后压迫止血,常规敷料包扎,就患者颈肩部反复按压寻找其他痛点,反复上述操作。

1.3    评价指标    评估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症状评分、颈部残障指数评分和疗效。(1)疼痛评分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值范围为0~10分,即“无疼痛”到“极疼痛”。其中0分为无痛;≤3分代表轻微疼痛,可忍受;3分<评分≤6分代表强烈疼痛,但仍能忍受;>6分则代表剧烈疼痛,无法忍受。(2)依据田中靖久的症状量表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评分内容包含临床症状、工作及生活、体征3个维度,具体涉及肩部、颈部、上肢以及手指疼痛麻木、腱反射、肌力、感觉等多个项目,分值范围0~2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3)颈部残障指数则依据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该量表由临床常用腰痛功能障碍指数改编,内容涉及个人生活能力、疼痛程度、抬起物品、阅读、工作、驾驶、睡眠、疼痛、注意力等10个维度,分值范围0~50分,从无残疾(0分)到完全殘疾(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残障程度越严重。(4)依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包括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显效(患者临床体征基本消失,颈部轻微障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颈部活动障碍但有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残障指数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残障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残障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2.4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7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等因素是导致该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将此病分为食管压迫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颈型及椎动脉型[5]。针对此病常规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均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而经大量研究考证,祖国医学就该类病症具有独特的疗效。《灵枢·经筋》中最早提到了有关经筋的理论,着重叙述了十二经筋在人体部位和巡行的途径,并针对疾病特点和治疗途径提出了“燔针劫刺”和“以痛为瑜”的治疗方式,奠定了有关经筋治疗的理论基础[5]。在《难经正义》中记载了“人身皮内之肌……故邪犯瘦肉,则入筋而骨节疼痛”的内容,着重从解剖学角度来分析经筋理论,用更科学、更细致的方式来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针灸甲乙经》进一步补充了《内经》《难经》中有关经筋的理论,并详细论述了经筋的循行、始末分布情况,加强了理论强度。明代张介宾在其论著中指出“十二经脉之外……经筋连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逐步完善了经筋理论,为后世探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打下坚实基础[7]。

《素问·痿论》中提到“宗筋主束骨而离关节也”,指明经筋系统对人体骨骼的约束作用。在人体骨骼中,经筋附着且参与了人体关节的弛张、旋转、收缩和屈伸运动行为,一定程度上与人体运动功能息息相关。而随着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人体的行为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中医理论认为经筋疗法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消除肿胀,缓解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维持正常的人体皮肤温度,缓解压痛和瘀斑程度,提高治疗效果[8]。有研究认为,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应用小针刀对筋结点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出现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内源性和外源性不稳定会加大人体颈椎的不稳定性,导致颈椎疾病。锥体、椎间盘以及附带的韧带结构是维持颈椎稳定的静力平衡因素,能有效保持人体颈椎的内源性稳定[9]。附着于人体颈椎的颈部肌肉是维持人体颈椎动力平衡的外源性因素,相较于内源性平衡更为重要。经筋系统在维持人体颈椎动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风寒入体不仅会加大刺激人体颈椎肌肉导致局部缺血、局部缺氧和肌肉筋挛问题,还会导致人体出现动力性失调,严重时甚至影响椎间盘功能。据研究证实风寒入体后脊椎动力出现失衡,加大了椎间盘退变和经筋劳损的程度,进而出现更为严重的颈椎类疾病。近年来,随着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临床认为恢复颈椎平衡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针刀具有针和刀的双重作用,能有效治疗和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针刀能有效松解患者肌肉等痉挛的软组织结构,疏通经络,稳定人体血流动力学指标[10]。中医理论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痹症”范畴,伤气耗血、外寒内劳,长此以往导致瘀血由内而生,俗称“不通则痛”。人体颈部属于三阳经交汇之处,手足三阳经筋的聚合点,“会于节” 的位置常常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点相对应。临床研究认为小针刀疗法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而经筋疗法则可有效改善伤筋的局部疼痛、 肿胀、功能障碍、皮肤温度、瘀斑及压痛程度,以经筋理论指导使用针刀对疼痛反应点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常规治疗更为理想的效果[11]。

张悦等[12]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治疗的针刀组疼痛评分、症状评分、NDI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联合组。而就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残障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肯定了经筋理论指导下小针刀治疗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理想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疼痛、临床症状及残障情况,提升了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与张悦等[12]国内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充分印证了研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小针刀经筋疗法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痛感,改善症状及残障指数,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等.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57-59,64.

[2] 闫志刚,王元利,施建锋,等.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0,26(3):507-510.

[3] 杨子明,李放,陈华江.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6):401-402.

[4] 刘西纺,杨民毅,惠国栋,等.针刀枕下三角松解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9):166-169.

[5] 王秋生,赵明宇,张学珍,等.筋滞骨错论指导下调脊通督针法联合动态调整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6):23-24,32.

[6] 王新刚,王小明,陈广儒,等.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生理结构及疼痛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4):26-29.

[7] 冷华平,段永壮,李宽宽,等.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像学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5):454-457.

[8] 权祯,张晓刚,秦大平,等.基于中医“筋-经-骨”一体观探讨调筋正脊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的机制及治疗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2):77-80.

[9] 郭勇,宋飞跃,张扬,等.基于经络别通理论以远络取穴行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8,39(5):626-628.

[10] 李金牛,霍素坤,冷钰玲,等.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對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功能及疼痛评分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8,37(3):263-267.

[11] 李贞晶,瞿昱,孟宪忠.针刺结合家庭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41(12):1323-1326.

[12] 张悦,岳群,郭文辉.经筋理论指导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1):43-46.

(收稿日期:2023-06-20)

猜你喜欢
神经根型颈椎病小针刀
小针刀联合九步八分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听声排切法”小针刀单点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观察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健身气功八段锦结合针刺和火罐治疗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正骨推拿联合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颈痹汤并牵引治疗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浅析超短波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