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3-10-28 03:34蒙晓旺
北京青年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组织力提升

摘  要: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是高校共青团履行自身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 也是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了解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生成逻辑以及构成要素,明晰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独特性,进而深入剖析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障碍因素,提出从扩大组织覆盖面、提高干部素质能力、强化制度执行力、塑造组织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探索,以期推动高校基层团组织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关键词:共青团改革  高校基层团组织  组织力  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1]这为新时代深化共青团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组织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团组织又是基层团组织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深化高校共青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是共青团改革关键领域之一,也是夯实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先后于2019年、2022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 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关于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的若干措施》,这些文件均对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部署,为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立足新时代,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不仅是高校共青团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也是做好党联系青年学生桥梁和纽带的必然选择,是扭转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困境、推进共青团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组织力这一概念,源自19世纪90年代西方经济学,后逐渐应用到西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组织作为生产要素中资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并提出“组织和与之相关的组织力的概念,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2]这一时期组织力内涵只是作为一种增强经济效益的要素,虽然后续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或学科领域提出组织力的内涵,但也尚未达成共识。对组织力内涵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合力说与能力说两种观点,持合力说的学者认为组织力就是构成组织的各要素相互协作以完成目标的一种合力,这种合力由形成组织构造的各种力量形成,如倪健民认为“从大的方面看,组织力主要包括政治组织力和管理组织力。”[3]持能力说的学者认为组织力是组织确定目标、配置资源以便高效运行的能力,是一种融合整体性和构造性、由内而外产生的力量,如胡献忠认为组织力是“通过设计组织结构、配置组织资源,以便及时高效、可持续地履行职能的能力。”[4]综合学者观点,笔者认为组织力是组织内外协调持续高效运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包括组织内部结构、资源配置、目标科学、人员凝聚,也包括组织对外服务力、影响力、推动力。高校共青团组织是上级团组织以及高校党委领导的群团组织,是党联系青年学生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肩负着组织动员、凝聚引领、联系服务青年学生的神圣职责,这也决定了高校基层团组织与其他政党组织以及社会管理组织的不同,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是高校基层团组织实现团的功能目标所需要的内外协调持续高效运行的力量。具体来说,构成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要素包括:

其一,从组织力内生性逻辑上讲,高校基层团组织由班级团支部、系或院团组织、校级团组织构建而成,团组织关系隶属明确,其中团支部是团的神经末梢,也是高校团组织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团组织设置均按照政治职责、党的政策以及青年学生特点合理搭建机构或调整,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组织优势。学生团员是高校团组织的基本细胞,其先进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组织力发挥效果。团干部是高校基层团组织构成的重要要素,是推动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生成的“推力手”。因此,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基层团干部队伍是高校基层团组织持续发力的关键。载体是承载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载体的形式包括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载体,有形的载体如操场、教学楼、宿舍、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无形的载体如网络空间等,这些载体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生成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组织、团员、团干部、载体是构成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内生的“四维”要素,并贯穿于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发展过程始终。

其二,从组织力外生性逻辑上讲,高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结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认知需求特点以及教育规律,决定了高校基层团组织的独特性,既要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始终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也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从外生性逻辑上,包括政治执行力、思想引领力、组织覆盖力、社群服务力、守正创新力。政治执行力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共青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和鲜明优势,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是高校基层团组织政治执行力的集中体现。高校不是象牙塔,西方思潮的渗透、网络娱乐倾向的消解使得青年学生的辨别力、批判力以及选择力亟待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提升明辨是非的思维。组织覆盖力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基础要素,提升青年学生参与数量、覆盖范围、活动规范性、组织活力以及成员获得感,成为组织覆盖成效性的重要参考要素,这些子要素合理与否、活跃与否和认同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效度。社群服务力,主要是指高校基层团组织参与校内外服务的指标,引导动员青年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以及参与竞赛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服务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青年学生融入社会与技能熟练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互动频度。守正创新力,这是保持高校基层团组织永久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青年学生追求进步的政治组织,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其守正的要求;保持同新时代同向同行、与时俱进是其创新的要求。

二、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障碍因素分析

团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共青团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形成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基层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明显提升。但是,与新时代明确提出的“团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团员先进性明显增强、团干部素质明显增强”的目标相比,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薄弱状况尚未扭转,部分基层团组织还存在组织有效覆盖不够、团干部能力不强、制度执行偏重于形式、组织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等障碍因素,不利于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

(一)部分基层团组织有效覆盖不够,弱化了凝聚力影响力

组织是组织力得以产生的基本载体。在高校基层团组织中,从纵向上看,包括班级团支部、二级学院(或系部)团总支、校级团委组织,由小到大、依次递进,在服务引领学生中承担主流力量;从横向看,包括学生组织团支部、学生临时团支部、学生实验室团支部等组织,这些团组织能够适应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聚集分布新变化新特点。但从调研和整改中发现,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等青年学生聚集场所并未成立团支部,缺乏“青年学生到哪里,团支部就建在哪里”的思维理念,造成团组织有效覆盖不够。而学生社团组织一般是依靠组织内青年学生兴趣爱好或专业向往等维系,团组织生活在学生社团组织中得不到体现,组织中的青年学生凝聚和影响其他青年学生的力量来源于非理性因素,而不是团组织的号召,这也就意味著学生社团组织缺乏共青团组织的引领和教育。此外,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在青年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也存在覆盖不够现象,青年学生按照教育安排一般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且定岗实习场地较为分散,教育沟通主要依靠辅导员,实习地建团或与企业联建团组织缺乏,导致顶岗实习的青年学生在执行团组织工作中不主动不积极,青年学生团员在其他青年学生中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先进性不凸显,班级团支部管理出现“上层热、中层温、下层冷”的局面,从校级团委到二级学院(或系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在青年学生中凝聚力影响力逐层递减弱化,阻碍高校基层团组织提升组织力。

(二)部分基层团干部能力不强,影响了服务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能力问题是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最核心的问题。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团干部、广大团员对团组织的执行、服务以及引领等能力,其中团干部作为团组织的“领头羊”,其能力直接关系到团组织组织力提升状况。然而,部分高校基层团干部能力存在着某些的短板,主要表现有:一是统筹协调能力不强。有的高校团干部由辅导员兼任,一边忙于学工队伍工作,一边忙于团务工作,虽说均为学生工作,但团组织工作有其独特的要求,面对繁杂的团务工作,无法统筹贯彻下去,与其他青年学生沟通的技巧缺乏,代替的是以命令的语气或团干部身份安排下去,降低了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好感。二是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当前,一些团干部固守传统工作思维,习惯于依靠传统的行政手段,未能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在理论宣讲、工作动员与矛盾化解方面,传统的“正面灌输、规范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的影响及发展相比,有明显落后之感,又响应度效果低,削弱了群体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三是理论业务学习深度广度不够。一方面,由于团干部专业背景不同,对共青团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党的创新理论把握程度不同,一些高校系统安排团干部相关的培训相对较少,致使团干部对政治理论与团内业务不熟悉,工作起来凭经验靠感觉走;另一方面团干部受年龄限制,在岗位历练还没有深入,就需要转岗,也会造成一些团干部业务不深的现象,这些因素影响了服务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部分基层团制度执行偏重于形式,导致了团内组织生活失范

制度执行是推动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有力保障。如果制度执行滞后或执行过程中搞形式化,制度的约束效力就会形同虚设,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就无法实现,所以制度需要有效执行,才会使组织生活有规矩、有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制度执行存在形式化现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团内制度学习不到位。团内制度是团组织工作的指导,但由于部分基层团组织不重视文件学习,主观认为文件精神难以领会、文件内容不符合基层团组织实际等,在思想上放松了团内文件的研读,就造成了执行文件精神不到位或走形式的现象,如有的基层团组织在开展“三会两制一课”制度上时,拿着文件分别在开头、中间、结尾学习几句,或“一份文件念半天”,最后也不知道如何执行。二是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基层团组织在制定制度过程中,缺少调查研究,导致有些制度制定出来缺乏制度之间互补性、层次性;有些本校制度制定则存在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不密切的现象,如此,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存在生搬硬套,团内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不畅通。三是制度督查不及时。部分基层团组织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及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不落实或违反制度的行为缺乏相应问责,长期如此,就会助长制度执行起来敷衍了事的现象。四是制度执行经验总结不够。部分基层团组织在制度印发执行后,基本没有深入到青年学生群体中去做调研,没有做到用真实数据分析制度执行所产生的效果,造成制度执行总结不够,一旦遇到制度执行产生的问题就会归结于基层,使得部分基层面对制度“想用不敢用”,这样,制度成为了“纸老虎”。

(四)部分基层团组织文化建设氛围不浓,催生了行为价值导向的偏差

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归根结底是要提升基层团组织文化建设。自群团组织改革以来,共青团组织按照强“三性”除“四化”的要求,基层团组织文化得到了极大加强。但是,有部分高校在推动基层团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内外环境发展不协调,阻滞了基层团组织文化高质量推进和良性发展。一是文化建设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基层团组织满足于传统“吹拉弹唱”式开展活动,以参与活动人数、举办活动次数以及获得评价票数等方式来衡量活动成效,而发展目标、文化内容、活动承载的文化价值等被疏忽,主流文化价值在组织内得不到充分彰显,为活动而活动,因而会影响活动效果,也会影响了对青年学生行为价值的有效引导。二是官场文化依然存在。一些团干部出于私人利益的满足,以团干部身份自居,影响了基层团组织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营造。三是青年亚文化的冲击。亚文化既丰富了文化新样态,也混杂着消极文化价值,如“摆烂”“躺平”等亚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盛行,有的虽是自嘲自娱,但也反映青年学生的内心压力与消极应对;消费超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精致主义等思想渗透,造成青年学生对组织文化认同危机。

以上四个障碍因素分析,既是造成高校基层团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运行不规范、协调不够有力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破解制约高校基层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困境、进一步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需要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

三、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探索

基层团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和经常性工作,其组织力的提升是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5]为此,要做好青年工作,就必须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从扩大组织覆盖面、提高干部素质能力、强化制度执行力、塑造组织文化等四个方面入手,力图破解障碍因素,推动高校基层团组织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一)以扩大组织覆盖面为保障,提升凝聚力影响力

基层团组织是团的组织“神经末梢”,只有将基层团组织工作做好了,才能够确保更好地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跟党走,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做好团的基础组织工作,关键是扩大组织覆盖。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和有关规定,凡是有团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建立团的基层组织。然而目前存在部分高校虽然团员的数量已经具备成立团的基层组织条件,但是却没有建立。为了使这一现状得到根本的扭转,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摒弃传统团建的思维习惯。以“应建尽建”向“应建必建”“能建必建”转变,将符合建立团的基层组织的学生组织依法依规完成建立,消除盲区和空白点,并落实基层团组织的党建带团建责任,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团组织及时列出清单,制定整改作战图,避免建了又涣(散)、涣了又建的无效循环;对不足成立团的基层组织的,可以采取联合或挂靠方式建立。二是工作覆盖与组织覆盖融合。团的工作覆盖到哪里,基层团组织就要到哪里。高校共青团工作以共青团为核心,学生会为骨干,学生社团为外延,其他青年学生组织为延伸,服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为党和人民奋斗。通过团的工作阵地,打破班级建制界限,形成学生岗位、学生小组、学生区域以及学生社区等建团组织结构,与班级建团互补,并且建制灵活多样,在分类指导下,突出特色,以提升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三是创新互联网+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结合青年学生流动和分布聚集特点,对流动超过6个月以上的青年学生团员,采取互联网建团方式,建立青年学生智慧团建品牌,形成临时性基层团组织或功能性基层团组织,与青年学生流入地形成互相教育格局,确保青年学生及时接受团的教育。对即将毕业的青年学生团员要及时做好团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二)以提高干部素质能力为抓手,发挥服务引领作用

基层团干部是促进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关键少数”,专职团干部配备数量、质量高低、业务能力、行为取向、价值偏好直接影响到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引领作用发挥的强弱。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由此,要把提高高校基层团干部素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构建配备、培训、服务协调推进的“三位一体”高校基层团干部素质提升行动,以促进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一是为基层团组织配备数量充足的团干部队伍。按照高校共青团改革相关规定,综合在校生规模,落实专职团干部配备比例,并根据工作需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干部,落实专兼职基层团干部入岗条件、考核、激励以及政治待遇,建立基层团干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选优配强团干部队伍。此外,减少基层团干部兼职其他岗位数量,让基层团干部有更多精力去聚焦主责主业。二是建立基层团干部常态化培训制度。在团干部入岗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增强基层团干部“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实行岗位试用期,在试用期间要求基层团干部深入青年学生中调查研究,提升岗位胜任力。岗中,抓住时间节点开展培训,如社会热点、政策调整、关键事件等开展理论与业务培训。三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是团的生命力所在,为青年学生服务是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宗旨所在,高校基层团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深入青年学生中把握青年学生特点,学会说青年学生话语,同青年学生交流,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青年学生去认知、去学习、去认同,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同时,也需要加强服务载体建设,以方便学生群体、让学生群体满意为标准,创新服务方式方法。

(三)以强化制度执行力为支撑,规范团内组织生活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7]这就说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执行是将制度建设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更是制度实现的根本保证,要提升基层团组织组织力,需要形成一套强化制度执行的力量,确保制度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推动基层团内组织生活更科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制度学习调研。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组织基层团干部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对一些专业性、政策性强的条款,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在制度执行中,可以经常性开展制度讲解培训,特别是对学生团干部群体,应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学生团干部制度解读培训,鼓励团干部在执行制度时深入青年学生生活中调研,了解青年学生的需求,看看制度执行效果,确保制度落实有效。二是制度的制定要科学性、合理性。就高校而言,制度制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就是制度要符合上位法、符合规范、符合学校群体执行规律,这就要求,制度制定者除了要熟悉政策和法律外,还需要熟悉高校运行的特点,组织结构、部门分工情况、师生群体需求以及认知规律,做到制定出来的制度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三是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强有力的执行力源自执行主体监管责任的落实,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落实团干部责任制,要求团干部在团内组织生活、团务开展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落实,定期举行团内组织制度落实交流,一方面可以形成团干部之间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对制度查漏补缺,形成反馈执行信息。此外,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对考核结果进行日常评奖评优运用,对执行制度优秀者可以进行奖励、对制度执行合格者可以进行鼓励,对制度执行不合格者可以进行诫勉等方式处理,进而推动制度执行高质量发展。

(四)以塑造组织文化为根本,明晰行为价值导向

组织文化是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形成的最深层因素,塑造组织文化是提升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根本途径。组织文化表现形态丰富多样,包括组织物质文化、组织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组织行为文化,因此,为营造和谐有序的高校基层团组织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明晰行为价值导向。一是要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物质文化建设的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场地环境塑造,把一些青年学生榜样人物、专业明星、社会榜样以及励志标语等方式布置在组织环境内,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激励学生。二是挖掘高校基层团组织精神文化的内涵。一个组织精神状态如何,取决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善于总结组织内学生特点、提出组织文化建设目标与内核,打造组织精神文化品牌项目,重视组织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三是建设科学合理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制度文化,要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以师生为核心,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团组织内部规章规范。例如,可以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法规或文件为指导,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经过师生酝酿和讨论后,以班级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同时可以按适用范围将青年学生生活、学习和行为的相关制度形成标语或顺口溜,使师生能按照规章规范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四是塑造健康的高校基层团组织行为文化。通过选树同辈榜样群体引导组织行为导向,同辈榜样行为文化除其具有校园行为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外,更须具备道德的引导性、榜样的激励性、行为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可以鼓励师生踊跃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身体力行,践行榜样精神,进而形成昂扬向上的浓厚团组织文化氛围。

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需要围绕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做好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一重要政治定位,明晰其政治功能特性,也要清醒认识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的现状,用自我革命的担当精神和和持之以恒的韧劲,不断推动高校基层团组织守正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把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云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3]倪健民:《组织力》,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4]胡献忠:《共青团组织力的内涵、结构与逻辑》,《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青团》,2022年第10期。

[6]朱荣英:《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60页。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Grass-roots League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g Xiaowang

Abstract: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its own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logic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grass-roots league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rify the uniquenes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grass-roots league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deeply analyze the obstacles faced by the current improv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grass-roots league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 to expand the coverage of organization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cadres,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and shape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Explore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grass-roots league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rass-roots league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adiate a high-spirited and upward style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e refor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improvement

責任编辑谭绍兵

收稿日期:2023-5-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Z0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蒙晓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组织力提升
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路径探究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