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秀
语文课堂犹如沟古通今的大运河,负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既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智谋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田忌赛马》讲述了孙膑建议田忌调换赛马的出场顺序,从而在与齐威王的对阵中以弱胜强的故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来看,这实则是一场智慧大比拼,孙膑的足智多谋正是智谋文化的缩影。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主题“思维的火花”,着眼于融合故事背后的思想价值和思维价值,踩准融合点,踏准融合节奏,传承优秀智谋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是融合思想价值。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但由于他们知识量有限以及社会经验缺乏,再加上自主意识萌发却又缺乏自控能力,因此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教师在这个学段的教育中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智谋文化却是一把双刃剑,恰当运用便能启发学生思维,增长学生智慧;运用不当,便会违背时代精神,践踏社会道德和法规。其关键在于运用的人和运用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智谋文化的正向作用。
二是融合思维价值。智谋文化本身就是高阶思维的综合体现,它内含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推理、敢于打破常规等多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崇尚非逻辑性的行动,意在突破他人所能理解和认知的行为和框架,这种“思”“变”的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活性,拓展思维的广度,拉伸思维的深度,从而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和融合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建构者。教师要创设多元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启发学生对未知的探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体验探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一)融合前奏之游戏激趣
第一课时结束后,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制作赛马等级卡片。
开启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由“伯乐相马”游戏导入,教师先让学生用“剪刀、石头、布”进行对决,赢者为齐威王选马,输者为田忌选马。当游戏体验结束,教师做了一个小采访:“你代表谁选马?你希望谁获胜?”学生为谁选马肯定希望谁获胜,可是,“到底谁会是赛场上最大的智谋赢家呢?”教师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融合唱响前奏曲。
(二)融合进行曲之体验思维,感受智谋,恰当运用智谋
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智谋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导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第一个主题活动——以弱胜强。
“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不变,田忌的马一共有多少种出场顺序?”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用赛马卡片尝试对决,并把对决结果记录到“研学单”上。“那么多出场顺序,在座的‘孙膑们为什么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通过刚才的对决体验,学生很容易发现,只有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这一种出场顺序才能实现三局两胜。按照孙膑的办法田忌果然以弱胜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孙膑才是赛场上最大的智谋赢家。“孙膑,你为什么能够想出这个好办法?”此环节正是中华优秀智谋文化的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学生合作想出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推理,敢于打破常规,足智多谋”等关键字词。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以孙膑自居,切身体验到孙膑的智谋:“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课文只是打开了智谋文化的一扇窗。在融合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点到面,透过窗看向智谋文化之广处。教师让学生观看《围魏救赵》的动画视频,学生们对孙膑的智谋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推荐《三十六计》这本书,并告知学生为后面的“智谋故事分享会”做准备,拓宽学生智谋文化的视野。
智谋文化源自生活,凝聚于书本,回归生活才会富有生机和价值。教师务必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走向智谋文化之深处,即恰当运用智谋。
趁热打铁,教师开展第二个主题活动——“创卫”星大评比。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学校组织搜集可回收垃圾,上交值每周排前三的可以被评为“创卫”星班级,六年级6班因人数略少,每周都不能被评为“创卫”星班级,请你尝试采用恰当智谋为他们想办法评上“创卫”星班级。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分享。
学生分享了很多办法,比如:交总量作为考评标准对人数少的班级不公平,可以向学校提议以人均值作为考评标准;人数少,可以比别人更努力些;发动家人帮忙收集;和人数少的班级合作;收购一些可回收垃圾……
但是,当有个学生说囤积一些垃圾,每周不上交完,等多了一起上交时,下面有些学生却说那是作弊。教师不置可否,引导学生讨论。另外一些学生说:规则中并没有提到每周必须上交完,这并不算作弊,就像《田忌赛马》中赛马规则并没有提到不能改变马的出场顺序一样。
又有学生提出派一些人去干扰别人,然后安排自己的人使劲收集时,教师再次征求大家对这个办法的意见。有的说好,因为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说不好,因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那么,大家覺得运用智谋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们有的表示运用智谋也要讲道德,有的则说智谋要遵循规则,还有的说不能运用智谋做违法的事……
可以看到,通过思索、辩论,学生们已经在尝试运用智谋思维,可是当“目的”“规则”和“道德”“法规”等这样的词汇与智谋碰撞在一起时,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却发生了分歧,因为他们面临着是非判断、面临着抉择、面临着智谋的底线。那么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过程,对孩子们的生命成长而言,又将意味着什么呢?这正意味着优秀智谋文化的价值观发挥着正向引领作用,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精髓和魅力所在——指向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观,致力于生命的向阳生长。
(三)融合尾声之智谋意识,建立文化自信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这节课受到的启发。”学生讲道:“当我们处于弱势时不要灰心,可用智谋以弱胜强。比如,学校足球比赛时,我们班的人普遍个子比同年级学生略矮小……”“做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比如,我们画画时出了错误,我们不一定按照常规思路重新画,可以打破常规想办法补救。”……
从面对问题的态度,到最后的抉择,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足以见得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已经受到了优秀智谋文化的正向冲击。
融合不能随心所欲。备课时教师要将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文本的语文要素、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找准融合点;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合作探究中主动建构文化自信,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作者简介: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