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富冰
摘要: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表达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其阅读品位,而且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文章重点分析了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根据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从书籍选择、创设情境、方法指导、分享交流四个角度切入,研究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实施策略,希望书香常伴学生的成长之路。
关鍵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意义;策略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正处在起步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教师应该把整本书阅读当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新任务,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水平,制定科学完善的整本书阅读方案,并采用创新有趣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整本书探索。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1.1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素材
在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中,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正在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只有具备足够的表达素材,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听说读写活动,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模式下,学生接触到的文本形式比较单一,文本的篇幅不长、内容有限,学生只能获取少量的字、词、句的积累,对于日益扩大的语言词汇学习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整本书和单篇短文相比,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一方面,整本书的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和表达形式,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增加语言素材的储备量。另一方面,整本书的篇幅和阅读周期相对更长一些,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都将沉浸在同一部作品的阅读中,长时间阅读同一类型的语言表达特色,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和运用,从而形成深刻的语言表达印象。
1.2有助于学生发展灵活的思维
阅读是一项强调思考的活动。思维发展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语言实践中勤于动脑和探究,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敏捷性。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模式下,由于语篇内容及篇幅的局限,学生已经习惯了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式的阅读,思维的闸门刚刚打开,阅读活动就已经结束了,很难达到理想的思维训练效果。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大量、持续性的阅读,使其尽情地发散思维。所以,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整本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形形色色的人物,组织学生去开展联想、预测、想象等思考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驱动学生的深度阅读,提高思维运转的速率和频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从整本书多层次的主题和结构出发,带领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对比式阅读和多元解读等,鼓励学生自主辨别与思考,把自己的理解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照和交融,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判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辨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以便领略书中的每处“风景”。
1.3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律性偏弱,在语文阅读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一、恒久的阅读毅力。在以往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中,学生经常因阅读的耐心与专注力不足,在还没有了解文本的全貌,或者没有读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就将其搁置一边或者干脆放弃此篇文章。除此之外,传统的短篇阅读还存在一个弊端,即单位阅读时间短,导致随着语篇的变换,学生的情绪和心思也要时常切换,难以保持其情绪的持久稳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整本书阅读在布局、容量等方面更加丰富,其在特定的背景下搭建了故事的主线和支线,学生在阅读期间会置身于阅读内容创设的情境中,比较容易保持专心致志的阅读状态。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度阅读、持久阅读的毅力,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导读教学手段,做好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激趣和引导工作,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周期性阅读计划,助力学生有始有终地读完整本书,使学生汲取精神、思想与情感的滋养,体验这场心灵之旅的美好,从而增强其终身阅读的信心,培养其阅读毅力。
2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2.1进行整本书阅读选材
对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书目的选择。学生接触整本书的时间比较短,难以甄别哪种类型的书籍适合自己阅读,教师扮演着学生阅读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必须承担起选择书目的责任,通过精心选材,把优质的读物推荐给学生,从而打好整本书阅读的基础。
2.1.1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类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选择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的指导,通过以下途径选择书目的类型:第一,依据新课标要求,为学生选择关于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儿童文学名著、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第二,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进行整本书选择,拿寓言来说,建议阅读中国传统寓言、《伊索寓言》等。教师可以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适宜的书目,向学生补充推荐。第三,教材中有“快乐读书吧”部分,这个栏目在每册教材中都有设置,大多是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整本书阅读书目的推荐,还附带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题材和文体都非常丰富。教师可以优选此栏目中收录的图书,以便更好地连接课内外阅读,实现对整本书阅读中书籍类型的有效选择。
2.1.2选择符合学生情况的书目
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道路刚刚开启,教师只有推荐难度适宜的书目,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在关注整本书的实用价值、训练价值、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科学地把握书目的难度。低年段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比较弱,教师应尽量推荐难度较低的书目;随着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步提高,教师可以选择推荐难度高一些的书目,由浅入深地提高难度,扩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范围。
2.2 创设整本书导读情境
2.2.1创设悬念情境
好奇是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创设整本书阅读情境时,应该重点营造充满悬念的氛围,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如,在故事类的书目阅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精彩的、富有情节冲突的片段,绘声绘色地范读给学生,读到关键之处戛然而止,给学生設置悬念和留白,鼓励学生大胆地预测情节走向、人物的命运。在学生急切地想了解后面发生了什么时,教师却不说,而是让学生自己到书中寻找答案,从而驱动学生主动参与整本书阅读。
2.2.2创设信息化情境
书籍文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开发信息化素材,为学生建立直观、立体的整本书阅读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图书的内容,在互联网平台搜集插图、动画片、影视剧等类型的素材,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播放,同时范读书中的相关片段,使学生将文字和画面联系起来理解,从而消除内心的畏难情绪,激发其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3传授整本书阅读方法
现阶段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未能形成体系化的阅读方法。而有效的整本书阅读,单凭兴趣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才能应对、解决各种阅读问题,最大化地提高阅读成效。因此,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必须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重视阅读方法的渗透,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显著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2.3.1批注摘记法
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眼到、心到、笔到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如果只粗浅地阅读而不动笔,那么也难以形成深刻的阅读印象。教师在传授批注摘记法时,应该分批注指导和摘记指导两个方面进行。从批注来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书籍的思想内容、作者思路、表达方法、遣词造句等采用眉批、旁批、夹批、尾批等方式,写出自己的见解、评论和感想,使学生能更准确地解读书籍,品赏其中字词句段的精妙,领略作者在选材、组材、构思等方面的独特匠心,同时便于学生对书籍的回读、复习和巩固;从摘记来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读书记录本,让其把阅读中发现的优质语段、精彩描写,还有成语、俗语、谚语、诗词名句等记录下来,教师应重点提醒学生分类摘记,如将词汇、句子、段落各归一类进行具体的描写,也可以按照景物、人物、心理、环境、细节等来分类,从而培养学生摘记和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使其读有所获。
2.3.2标题概括法
整本书中的情节和内容比较多,学生梳理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标题概括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厘清复杂情节,使其总览书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浏览式阅读,先掌握书籍情节的梗概,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线索以及作者的详略设置,然后参考书籍的目录,对不同的情节进行重新整理,适度删减合并,运用精练的语言列出标题,综合概括书籍的要点与脉络。学生可以根据所列的标题,对整本书进行吸收性阅读或者细品性阅读,使精读的目标更加明确,从而通过标题概括法的渗透,增强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技巧的把握,助其深入地把握书籍的主题。
总而言之,开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激活思维、培养阅读的毅力。教师应该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诸多益处,做学生阅读道路上的引路人,为学生精心选择并推荐优秀读物,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注重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从而全面落实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目标,确保学生阅读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时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和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施春玲.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多维滚动考查的实践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2(32):65-68.
[2]张欣.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方法研究:评《开启阅读之门:小学整本书阅读实践》[J].语文建设,2022(20):81.
[3]朱晓方.潜心阅读,快乐成长: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2):72-74.
[4]安建忠.从小升初应试角度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0):29-31.